新时代乐山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对策研究

2021-10-01 02:27王雨婷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乐山市乐山双城

王雨婷

摘   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是川渝两地高质量发展迎来的重大历史机遇。乐山是四川经济版图的潜力股,日趋雄厚的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进一步夯实了乐山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基础。但乐山经济综合实力不够强,更好更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乐山应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速融入成都都市圈;立足自身比较优势,聚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突出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智”造强市;增强人口流失危机意识,加快人力资本建设。

关键词: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乐山;比较优势;面临挑战;对策建议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强调“双城”,主要是要充分发挥成都和重庆两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以中心城市带动经济圈建设,进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然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仅有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显然不足以支撑其“一极”定位,“次级城市发展不足”“缺乏经济二传手”等问题长期制约成渝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新时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既要强调“双城”,也要强调“双圈”,即加快双城经济圈内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乐山是环成都经济圈区域中心城市,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优化配置,促进成渝形成紧密有效的双城互动,推动成渝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乐山市与全省、全国一同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阶段迎来的重大发展契机。一方面,有利于破除行政壁垒,加深乐山与成都平原经济区各城市的经济合作,开拓与川南、重庆核心经济圈各城市的经济交流,全面提升乐山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乐山科学研判区域经济发展形势,紧跟成渝地区经济发展步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因此,研究乐山如何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机遇,积极融入双城“朋友圈”十分紧要。

一、乐山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基础条件

乐山是全省七个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在区位、产业、交通、要素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是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基础。

(一)区位条件优越

乐山的区位条件呈现“结合部、过渡带”的特征。一方面,乐山地处成都、川南、攀西三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是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影响力向攀西地区、乌蒙贫困地区辐射的战略支点。结合部的地理位置,使乐山既能够从不同类型的毗邻经济区吸引所需的生产要素,又能够参与各经济区的经济活动,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经济竞合,达到优势互补、优化配置的目的。同时,结合部的区位特征,也使乐山充分发挥经济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成为川西南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和工业重地,是四川省经济布局中的重要支点。

另一方面,乐山位于连接四川盆地通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过渡地带,乐山北部地区属成都平原边缘,南部地区则有典型的川南丘陵特征,西南山地属攀西地带。过渡地带的地理位置,使乐山的自然资源具有多样性多类型的特点,比如:北部地带高产的农业和经济作物,南部丰沛的水能、矿藏。复杂多样的自然资源,为乐山开发多种产品、适应不同市场需求奠定了资源基础。

(二)工业基础坚实

乐山已形成以冶金建材、化工和農产品加工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发展,201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1.7亿元,“十三五”期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本土西部瓷都、西南不锈钢城、精细盐磷化工循环产业基地、茶产业基地和纺织工装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逐渐打开市场,在全国拥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乐山传统优势产业的重要承载力和支撑点。新兴产业(含传统产业中高端产品)加速发展,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5个行业。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2.8亿元,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3.6%,已具备一定的区域竞争优势。

同时,乐山主动融入川渝合作,积极承接成都产业转移,累计引进签约企业41家;与重庆多家企业在多晶硅、汽车制造、网络产业等方面的合作逐渐深化,是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快速崛起的重要产业腹地。成绵乐城市带成为全省产业集中度最高、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经济带,是未来拉动四川乃至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文旅特色突出

乐山作为旅游城市而闻名于世,旅游是乐山最大的比较优势,也是中共四川省委赋予乐山“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有力依据。乐山境内文旅资源丰富,是中国唯一拥有三处世界遗产的城市,旅游经济总量长期稳居全省第二位,“十四五”开局的2021年旅游综合收入已跨上千亿台阶。目前,乐山已成功获批成都航空口岸过境144小时免签停留城市,与宜宾、雅安、眉山等7市组建“大峨眉”文化旅游联盟;与成都、德阳、绵阳等5市组建高铁旅游联盟;在重庆设立“乐山旅游西南宣传营销中心”,定期开展“文化旅游春季推广会”“旅游全球营销重庆推介”“美食推介会”等活动,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节点。

(四)交通体系完备

乐山是成都平原经济区内规划的唯一具备集公路、铁路、港口、航空于一体的立体综合交通次枢纽。现已形成以成昆铁路、成乐高速公路为主要通道,国道213线、305线等公路为主骨架,岷江、大渡河水运为辅助的交通网络。近年来,乐山连续实施两轮“交通三年攻坚大会战”,累计建成交通重大项目29个、完成投资1160亿元,逐步构建起“十纵八横三环线”网络化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乐北城市群“半小时交通圈”和市域“一小时交通圈”,为乐山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畅通的交通支撑。

(五)康养宜居环境优质

乐山有着“名山、名佛、名人、名城”的美誉,境内气候宜人。近年来,乐山深入开展“绿秀嘉州”行动,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十三五”末达58.76%,稳居四川省第三,拥有打造独具特色公园城市的特质与基础。2019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73天,达标率为75.1%。市区拥有8.7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周围三江环抱,形成了良好的湿地系统。“十三五”期间,市内沐川、峨边、马边等3个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成自然保护区4个、风景名胜区3个、森林公园5个,打造国、省级森林康养(示范)基地19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验收。乐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森林在城市中,城市在山水中”的优良生态环境城市。舒适、康养、宜居的环境,为乐山进一步吸引外来人口、打造“成渝后花园”、营造“工作在成都、居住在乐山”的新风尚打下良好基础。

二、乐山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乐山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既要看到优势,也要明晰差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点是做大做强成都和重庆两个极核,现阶段成渝两市自身处于成长阶段,加之乐山经济综合实力不够强,更好更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面临诸多挑战。

(一)工业化发展后劲不足

从产业发展来看,一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工业是乐山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19年乐山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速9.0%,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约43%,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全市以重工业为主,“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消耗型)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六成以上。新兴产业占比虽然突破40%,但新兴产业主营收入包含了传统产业中的高端产品营收,新兴产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单个企业、产品和项目上,没有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二是产品结构有待优化。在全省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品以原盐、纯碱、水泥、铁合金等初级产品为主,缺乏精深加工产品、终端产品,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足,导致整个行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三是产业集群有待培育。全市未形成具有突出竞争优势的大产业大集群,极大制约了乐山对成渝地区核心城市工业化进程的追赶。

从工业企业发展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偏少,总量偏小。龙头企业不强,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仅有2户,省列百强大企业大集团仅有3户,省列制造业百强企业只有7户。

(二)城市化发展较为缓慢

从城市规模来看,一是城市建成区面积小。乐山作为组团型城市,城区较为分散,2019年乐山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为77.35平方公里,处在全省7个区域中心城市末位。同时,中心城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于绵阳、德阳、宜宾、眉山、自贡、南充等地,其中市中区的经济规模甚至比成都市第三圈层的郫都、青白江、彭州还小,城市的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非常有限。二是人口支撑不足。2019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有62万人,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36%,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由于城市配套功能不完善,近年来人口呈净流出状态,对乐山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乐山城乡二元結构现象表现非常明显,2019年乐山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达14712元,城乡之间在收入、就业、生活质量、文化教育、社会保障、政府公共投资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其城市整体核心竞争力和配套设施水平较低,滞缓乐山城市化进程。另外,乐山“三元”区域格局长期存在,小凉山、乌蒙山片区(涉及乐山市辖区沐川、马边、峨边三县)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问题突出、城市化水平与城市规划区(市中区、沙湾区、五通桥区)差异巨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严重制约了乐山城市化水平的提升。

(三)综合经济实力不强

2019年,乐山GDP为1863.31亿元,是全省七个区域中心城市的末位,与绵阳、德阳、宜宾、南充四市差距较大,辐射带动能力有限。2019年乐山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9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导致科技支撑力度较弱,城市创新能力不强。2019年R&D(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0.93%,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88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仍以资源消耗和要素投入为主。

近年来,乐山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取得很大的进步,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用人机制还不够健全,科技从业人员数占人口总数的比重较低,高精尖技术人才、外贸人才缺乏,导致区域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和活力,进一步影响了乐山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另外,“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未建立,而“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格局长期存在,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城市创新能力整体受到制约。

(四)外部挑战加剧

1.区域能级下降。乐山近几年的经济增速低于成都平原经济区的成都、德阳、绵阳和川南经济区的宜宾、泸州。从2011—2019年乐山GDP增速看,在2015年反弹,在2017年恢复到8%,之后持续增长,但仍低于全省平均增速8.5%,增速位于全省21个市、州的第十三位,仍处于较低水平。其次,乐山经济过于依赖旅游业和传统产业,逆势增长乏力,工业发展对城市建设、群众增收的支撑力有所减弱,乐山新的经济增长点仍未形成。

2.人口人才流失面临更大危机。成都近年来呈现人口持续净流入态势,年平均净流入人口超过50万人,外来人口管理规模保持在500万~600万左右,是西部人口净流入第一大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在全国人口加速向南方城市、城市群核心城市聚集,四川省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东部新区、天府新区人口承载能力加速提升的背景下,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提供的创业发展空间和对人口人才的吸引力仍然强劲,人口人才净流入态势仍将进一步延续,乐山人口人才的流失将会日趋严重。

3.项目引进竞争日益激烈。随着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和天府新区的建设,更优越的投资环境使得投资者在同等条件下很难会考虑周边地区,虹吸效应凸显。成德绵地区作为全省工业经济的第一梯队,产业基础的优势自发地传递到了项目和政策争取领域,“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凸显。优质工业项目作为稀缺资源,各地都十分重视,未来,乐山在引进项目时将面临同能级城市更加激烈的竞争。

三、乐山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对策建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升为国家级战略,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将成渝打造成中国经济“第四级”的重视与信心。乐山应抢抓此重要战略机遇,明晰自身优势与短板,扬长避短、顺势而为、主动作为,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有力支撑和应有贡献。

(一)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速融入成都都市圈

乐山历来与北向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城市合作紧密,与东向、南向城市经济合作相对较少,与重庆经济圈内城市鲜有经济交流。因此,从融入的方向上看,乐山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不应均衡用力,而应更加主动、更大力度、更加有效优先融入成都都市圈,为进一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造有利条件。

1.做大城市规模。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南向加快冠英新区建设,推动高新区、五通桥区、沙湾区三区共建“嘉州新区”;西向加快苏稽新区建设,推动中心城区与峨眉山市融合发展;北向以井研县、夹江县为重点,加强与天府新区对接。适时推动符合条件的行政区域撤县设区、撤县设市,拉大城市骨架、增大市区经济总量。持续开展各类人员“引雁归嘉”工程、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实现“双百”城市目标。

2.提升城市品质。全面对标成都新发展理念下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推进乐山市中心城区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方面向成都看齐。借鉴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经验,探索推进中心城区城市规划“留白”机制,着力打造城市会客厅、地标性建筑和特色街区,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都市化品质。持续开展“城市双修”,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品质。

3.构建“乐山都市圈”。积极对接成都“东进”战略,主动融入成都国家综合性铁路枢纽建设,深化成乐高铁公交化运营,加快构建成乐“45分钟通勤圈”。推动中心城区与各县(市、区)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互联,加快形成五通桥、沙湾、峨眉、犍为、井研、夾江环都市区半小时经济圈和金口河、沐川、峨边、马边全域一小时经济圈。

(二)立足自身比较优势,聚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经济地理学强调,每个地方的发展必须根据每个地方的比较优势。但要把一个产业从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则需要足够大的产业集群。乐山市文旅产业发展走在全省甚至成渝地区前列,是乐山市最大的优势所在。工业产业门类众多,机械加工、化工材料、冶金材料、建筑材料等产业基础较好,多晶硅、核技术等产业在全省具备一定影响力,比较优势凸显。但乐山市产业发展还存在产业链较短、产业集聚度不高、创新附加值不高等问题,这就需要乐山市在高位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产业政策,在促进优势产业补链、延链、强链的同时,打造多个具有强大带动力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1.发挥文旅资源优势,聚力培育文旅产业集群。以省委“支持乐山参与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为指引,立足乐山市文旅资源特色,主动融入“巴蜀文脉”人文旅游、“巴蜀风韵”民俗旅游、“巴蜀脊梁”红色旅游、“巴山蜀水”生态康养、“巴蜀乡愁”乡村旅游、“通识巴蜀”科普研学、“创意巴蜀”文旅创意、“潮玩巴蜀”都市文娱、“艺术双星”音乐美术、文旅装备制造等十大巴蜀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紧抓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承办契机,大力引进、布局一批旅游演艺、传统工艺、文创产品、旅游餐宿、休闲娱乐、特产购物等文旅新项目,并与双城“经济圈”内主要城镇带、高速、高铁、川江航道等串点成线,形成产业带。

2.聚焦重点优势产业,聚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乐山的战略部署,全力打造以光伏全产业链为重点的“中国绿色硅谷”。充分发挥乐山市产业优势,继续做大做强光电信息、先进材料、绿色化工和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做大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乐山市“4+1”现代产业体系。

3.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聚力建设特色产业聚集区。借势借力,主动承接装备制造、电子核心部件、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协同产业集群发展。建设乐山承接成都产业转移先导基地,支持乐山国家高新区探索与成都天府新区等有溢出需求的工业园区共建“飞地园区”。借鉴成都发展特色产业基地的经验,推动形成一批企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产业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区。

(三)突出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智”造强市

乐山市是全国老工业基地、全省重点工业城市,制造业具备一定基础和优势,但制造业层次和水平还处于中低端,创新突破能力还不够强。因此,乐山市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推动制造强市向“智”造强市转变,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1.苦练内功强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升级与改造,赋能现有制造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加大兼并重组、环保执法力度,倒逼落后产能退出,推动制造业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超前谋划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产业的培育、升级、内部潜能挖掘、政策倾斜、区域合作。

2.创新引领建平台。推进园区提质增效,完善园区配套,着力解决发展空间制约问题,加大力度落实各级减税降费政策,助力企业开拓市场。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园区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打造若干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协同参与中国西部科学城建设。继续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产学研合作,加快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新型领军企业,推动发展动能转变,为乐山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四)增强人口流失危机意识,加快人力资本建设

区域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占有人才,谁就会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近年来全国各地频繁上演的“人才争夺战”即为例证,四川省内亦是如此。随着今后乐山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进程不断加速,经济圈内各城市间人才的流动会日益频繁和广泛,对乐山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契机。但就当前来看,乐山市人才外流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个现状得不到根本改变,将会严重滞缓乐山市紧跟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脚步,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

未来五年,乐山市须放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人力资本流量,瞄准乐山市未来亟需领域的人力资本需求,一是在完善吸引、留住、使用、激励人力资本的机制和环境上下功夫,打造“嘉州英才”升级版,为乐山市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现“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保障;二是与双城经济圈内各城市建立高层次人才共育、共引、共用机制,共建人才链,争取出台人才协同发展专项支持政策,共创国家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猜你喜欢
乐山市乐山双城
参情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郭怀宇作品
多面乐山
乐山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杨志翠作品
乐山市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