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张利军

2021-10-01 13:08卢子璋
时代报告 2021年9期

“那可是一个大好人呢!”

在漯河市郾城区,尤其是在郾城区卫健委系统,但凡认识张利军者,与其打过交道者,几乎每个人都会由衷地这样称赞。

在郾城区的坊间,“好人”是活雷锋的同意语。

但对于张利军本人,他却更喜欢另一个说法:“他是共产党员!”这才是他认为的最高荣誉。

在许多场合,当他被一些人握着手,由衷地感激,讲一些赞许的话,尤其是那一句“真是好党员”之类的话语时,他的心里美滋滋的,脸色也会激动地变红。

这时间,他总是把腰杆挺得再笔直一些,颇有些豪迈地说:“你客气了,这都是我作为一名党员应该做的事儿,而且还有点不到位……”

于是,“好党员”又成为了他的一个代名词。

他不求所报。在灿烂、满足的笑容里,把步子迈出去,再去做下一个好事。

于是,“好人”成了他头上的一个光环。

一、好孩子

张利军是漯河市郾城区卫健委的一名老职工。有一段时间,他被派往单位所属的二级机构谐馨家园担任园长。

这个谐馨家园其实是一个养老院,开设在龙城镇一个花园般的院子里。但谐馨家园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养老院,它比社会上的养老院更具有特殊意义的是,这是郾城区为落实国家相应政策,对全区农村计划生育纯女户的适龄农民进行的集中供养点,也就是说,里面全部是郾城区为中国的计划生育国策做出了践行贡献的农村老人。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就不仅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养老,关乎着国家政策、政府承诺的严肃性,也是国家与地方政府部门形象的一个缩影。

吃、住、行的标准已经够好,张利军跟老人们交朋友,跟他们谈心,嘘寒问暖。开饭的时候,他与工作人员一块给老人们盛饭。有行动不便或生病的老人,他就恭恭敬敬地把饭端上去。一位叫许自凡的老人感冒发烧时,张利军不仅把饭端到床头,还定时为老人家送水,送药,量体温。

园里的老人们都认为这个亲切、勤快的小伙子不仅是他们的园长,还是他们的孩子。老人们看到他时,总感到倍加温暖。

他给老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秀免老人说:“那种感觉就是很亲!怎么说得具体些呢,我们都把张园长当自己孩子看。他对我们从来是不笑不说话,他对我们的那种关怀,就像是孩子对待自己的父母……”

老人还说:“端午、中秋、春节……不管哪个节日,张园长都同我们一起过,总会送来礼物。”

“大年三十的时候,张园长不是往城里的家中跑,而是跑回来和我们一起包饺子,吃饺子。”

“大年初一一大早,又挨个给我们来拜年!”

……

两年后,张利军的工作有变动,去另一个乡镇驻村扶贫,仍不断接到老人们想念他的电话。

张利军也常“回家”来看看。老人们不是说“张园长回来了”,而是围上去,拉着他的手说:“好孩子!好孩呀!”那份高兴无法言表。

其实,“好孩子张利军”的称谓不仅在谐馨家园里叫得响,在社会上也广为流传。

2017年3月,时令还在农历二月,天气乍暖还寒。上午8点多钟,那些冷暖交替季节特有的浓雾还没有散去,张利军就与谐馨家园的一名工作人员开车去城里开会。在郾襄路口西面的东西大道上,有三四个妇女围在那里。

張利军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出车祸了!

他同时隐约望见不远处的道牙边躺着一个老婆婆。

他第一反应就是:快停车!下去看看。

同事善意地提醒他:“开会时间快到了!还是不要管这些无关的闲事吧!”

此时,张利军的态度却格外坚决:“不行,我得下去看看!你先去开会,帮我认真领会会议精神……”

没等车停稳当,张利军已跳下车,小跑着过去。

这位看上去70多岁的老大娘,显然是一个农民。身体蜷缩,躺在道牙旁,额头上正浸着血;一辆翻倒的破旧脚蹬三轮车正压在她身上。

张利军冲上去,挪三轮车,第一时间对老大娘施救。

那几个先前着急却不敢近前的几名妇女,眼见老人的“儿子”急急匆匆地赶来了,这才冲上来帮忙。

她们是目击者,也是第一时间发现者。刚开始她们犹豫着,怕老大娘或其家人事后讹人。这样的事件虽然不多,但是她们都从电视、微信上看到过。张利军迅疾冲上去施救的身影,瞬间打消了她们的犹豫和踌躇。

张利军沉稳地进行着施救,同时两次拨打了120。

老大娘终于醒过来,一个劲地喊着疼。她的眼睛里含着感激与泪水,她的第一句话就是:“孩儿,是大娘自己摔倒的,大娘不会昧良心,不会讹诈好人!”

张利军很快从人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中理出头绪来。原来,老大娘刚刚自己蹬着三轮车向西行驶,不知是技术不好,还是犯了高血压病,车把向左侧180度一歪,老太太“啊”的一声连人带车翻了过去,同时还有“咚”的一声,那是老太太的头撞击水泥地面的声音。听到响动,附近门店的几名妇女跑了出来……

事后,这几位妇女回忆当时的情景时,仍然心有余悸。听到声音,她们不约而同地跑出店门,又不约而同地停步不前!但是,她们很快看到赶到现场的“儿子”,这才放下了心中的顾虑。不过,她们很快就明白过来,这第一个冲上来的,并不是大娘的儿子,而是路过的好心路人。她们的担心又涌上了心头,骤然间都产生一种想法,如果这位“儿子”被讹诈,她们就勇敢地站出来作证,上法庭,找政府,她们都不会退缩!

但是,她们很快就红了脸,老太太“我不会昧良心讹人”的话,让她们惭愧。她们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怎么把别人想得那么不好?世上还是好人多呀!

她们当然更佩服那个“好人”。他现场施救,忙而不乱,找脉搏,掐人中,擦血迹,联系120,从老人手机里查家人电话。她们佩服他的沉稳不慌及应急处理能力,后来才知道他是区计生委的工作人员。

“怪不得那么沉稳老练呢!”“怪不得思想觉悟那么高哩!”“肯定还是一名党员吧?”

好人张利军的名字,由此留在了路边这几家门店。

救护车鸣叫着赶来的时候,老大娘在城里做生意的儿女还没有赶到。张利军又毫不犹豫地充当了家属的角色,紧跟着救护车进了医院。

老大娘的儿子赶到的时候,张利军正在医院一楼交费处办理相关手续。

“真感谢你呀,大哥!”“恁真是一个大好人呀!”他握着张利军的手,因感谢和激动,有些语无伦次。

“兄弟,不要客气,不管是谁遇见这事儿,都会这么做的!”张利军坚定地说。

张利军与同事驾车赶到会议室的时候,会议已经进行了一大半。在主席台领导严肃的目光里,张利军二人悄悄地坐在了最后面的位置。

两个月后的一天,单位主要领导与张利军等人红光满面地站在计生委的院子里,郑重地接过患者家属一行专程送来的锦旗。

老大娘的左臂还挂着绷带,她用颤巍巍的右手拉着单位党委书记徐志超的手,一遍又一遍地说:“感谢你们培养出这么好的干部!我都不知道该说啥好呢。”

老大娘是郾城区龙城镇小李庄村人,患高血压,曾有轻度脑梗。那天骑三轮车是去不远的镇上药店拿高血压药,不知道车把怎么一下子扭了个180度,自己摔倒了。她头上磕了个血口子,左臂骨折,被拉往医院时,已轻度昏迷。

“医生说,要是再晚去15分钟,我妈的命就救不回来了……”大娘的儿子说。

徐书记说:“张利军是个好同志,我们给他鼓掌。”

老大娘拉着张利军的手说:“大娘咋感谢你呢?好孩儿哩!大娘天天晚上做梦,都是梦见你在救大娘的命……”

老大娘有些哽咽了,用右手擦去眼角的泪。

老大娘的儿子拉着张利军的手说:“我妈非常感谢你,念叨几回,想把你认作干儿子哩!”

“这个好!我和各位都是见证人!”徐书记带头鼓起掌。

在热烈长久的掌声里,徐书记的双眼也因一种感人的情愫模糊了。

从此,定期去看望老人,成了张利军的又一项工作。

“干儿子”勇救“干娘”,也成为了一段佳话。

二、“犯罪嫌疑人”

根据工作需要,张利军配合班子领导去新店镇薛庄村开展扶贫攻坚工作。

作为身强力壮的男同志,张利军干工作加班加点,凡事都冲在最前头。

因睡眠不足,张利军的眼睛经常布满血丝。在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张利军双眼红肿,但精神头却始终饱满而抖擞。领导与村干部常劝他休息会儿,他却不无幽默地调侃:“呵呵,减肥哩,正愁找不到方法。”

这给带队领导,也给全体村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时间走到2020年除夕这天下午,张利军开车到火车站接回在省医院工作放假的女儿。这是女儿在省医院上班后的第一个春节假,爷爷奶奶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除夕的饺子端上了饭桌,新闻联播里传出来的武汉出现疫情的信息却让空气凝重,与除旧迎新的氛围多少有些不协调。总好像有什么大事情就要发生。

果然,女儿的手机响了。

“是,护士长也春节快乐!”“是,我是党员!我积极申请报名!”“请护士长放心,我初一下午2点半之前一准赶回来向您报到!”

突如其来的疫情,成为年夜饭饭桌上的主要话题。

张利军陷入了沉思。同时,一封抗击疫情的请战书,通过手机发给了区卫健委的闫志红主任。

当女儿深入地给全家讲起疫情相关防护知识的时候,张利军已经挂了与驻村领导的通话,和家人道别:“我接上领导,到村里去,不耽误明天送妞妞回郑州。”

女儿支持父亲:“关键时候,党员就要冲在前!爸,我支持你!”

薛庄村的疫情防控工作是在除夕夜里开始的。这个村的疫情防控工作走在了前列。薛庄村头的两个防控卡点是连夜搭建起来的。

张利军记得很清楚,几乎一夜未合眼的他,一大早开车把女儿送到省医院又返回漯河时,时间是中午11点25分。他顾不上回家休息片刻,就直奔村里的防控点。

下午2点半,张利军在村头防控点被村干部替换下来。正准备稍事打盹儿时,他接到了区卫健委主任闫志红的电话,让他下午5点之前务必赶到漯河高速北站口。市里指定要在这个与西华县交界的高速下站口,设立由郾城区卫健委牵头的防控卡点。这是漯河的东大门,是重要的入市口,任重而道远!

张利军的语气严肃:“请闫主任放心,绝对不辱使命!”

“你务必在下午5点钟之前赶去与城乡一体化的同志会合,他们也已经开始准备。全区需要的疫检人员太多,就不再给你增派助手了,你有什么问题吗?”

“请领导放心,保证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张利军,这位有过短暂军旅生涯,又有过短暂基层公安经历的郾城区卫健委应急科科长,不由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正月初一的路上,行人、车辆稀少,天空飘落着零星的雪花。

3点钟不到,张利军已经风驰电掣地驱车赶到目的地,提前投入了战斗。

市城乡一体化的同志与相关人员带着板房等一应物资赶到的时候,张利军与先期赶到的沙北医院的同志,对过往行人测体温、统计个人信息,对车辆消杀的工作已有条不紊地开展多时了。

作为这个站点的负责人,张利军忙而不乱,有序又迅速。他一面指挥着消杀,一面又把临时板房搭建得既快又好,同时还做着过往群众的思想工作。

一位掛豫A牌照车辆的年轻人不愿留下自己的真实个人信息,并同值班医务小姑娘争吵起来,大声质问个人信息被泄露怎么办。

执勤的医务小姑娘显然被眼前气势汹汹的阵势吓住了,她愣在那里,脸色煞白,说不出话。

指挥板房搭建的张利军及时出现在咆哮的男子面前,一脸和颜悦色:“怎么讲话呢,老弟,你吓着小姑娘了。”

男子说:“我今天非常生气!”

“哥哥今天帮你消消气!”张利军解开了军大衣的衣扣,笑着拍打自己坚实的胸脯。

这次轮到青年男子发愣了,他突然间愣在那里,嘴张了几张都说不出话。

张利军骤然收敛笑容,充满血丝的两眼一下子瞪大。

“现在轮到哥哥我生气了!请先把口罩戴上!”张利军递上去一支刚开封的医用新口罩。

男子的眉毛动了一下,有些迷惑地接过了口罩。

“注意听着,我现在给你讲正确佩戴口罩的方法……”

“下面是如何进行个人防护的知识……”

张利军的话还没有说完,男子已面露愧色,给张利军道歉,给小姑娘道歉。

男子不仅工工整整地写上了自己的详细信息,还劝说身边的人按要求填写表格,说这也是为疫情做贡献。

男子在登记本上心悦诚服地工整书写的时候,现场的人都伸出了大拇指点赞。

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相关同志告诉记者,建卡点的前期,即使是轮点作息,张利军也仅在平板房里打个盹儿,始终没有离开过卡点半步。尽管开车20多分钟即可回到他温馨的家里去,但他一次没回过。

张利军把卡点当成了他的家,当作了战场,同时也成了大家的主心骨。

张利军有一句话很鼓舞大家的斗志:这个疫情并不可怕,我们大家都是“警察”,它就是个“犯罪嫌疑人”,我们正在设卡抓它!

他鼓励大家:“首先要搞好自身防护,这样,我们就是进行全副武装的警察,再机灵勇敢一点,任何犯罪嫌疑人都能够被我们制服!”

于是,大家的畏惧心理逐渐打消,情绪日渐高涨,工作愈加规范起来。

市委副书记贾宏宇对全市的防控点进行重点巡查时,对这里严格规范、有序有力的氛围进行了肯定,感谢站点的同志为把好漯河东大门所做的努力和奉献。

很快,张利军又被抽调到区疫情指挥部督导组,代表区疫情指挥部进行疫情防控方面的专业指导检查。不论在哪个疫情卡点,张利军都能对所发现的问题直言不讳。不管有多晚,他都能及时把每天的督导报告放到领导案头。

这一年,张利军当之无愧成为抗疫先进个人。当组织上让他填写表格的时候,他一再表示,这是他应该做的,离共产党员的标准还有距离。

2021年8月,变异的德尔塔病毒再次拉响新冠疫情的警报。

8月21日晚,郾城区商桥镇后甄村的汛情还没有结束,一个特殊的会议又在这里召开。被派驻为该村第一书记的张利军,正在做又一轮疫情防控的战备动员讲话。

“这个小小的‘犯罪嫌疑人又化了一次装,躲在暗处,想伺机钻出来作案,我们能允许它的阴谋得逞吗?!”

这位有过基层公安工作经历的第一书记,讲话诙谐,通俗易懂,鼓舞性强。

“当然不能!”他挥舞着拳头。

在村“两委”及党员代表参加的小型會议上,阵阵掌声显示出一种巨大的力量。

一张疫情防控的天罗地网迅疾拉开,这张网正在对那个披上了德尔塔外衣的新冠病毒张网以待。

三、点赞第一书记

张利军到后甄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时候,是带着被褥以及换洗衣服等生活用具而来的。

但有不少人私下断语,认为这是一个作秀者。

这大概是从他的相貌得到的错觉。

他黑胖,肚大,强壮。一脸正气的面庞上,还隐隐透着点儿“匪”气,这也许是他干过基层公安的缘故。面对普通老百姓时,他就是一身正气的包青天;而面对歹徒或者不法分子时,他的黑脸就会拉下来,眼睛比对方还要冷酷,挥出的拳头比对方更有力生猛。

他来的时候,一个70来岁的高个子男子,头也不抬,骂着脏话从村委的门前走过去了。

村里的同志告诉他,这人是个神经病。

是病,就会有病因!

后甄村第一书记张利军的驻村工作就从这个所谓的精神病患者开始了。或者说,是从他在村子里扎根住下来,一日三餐自己做饭并在饭后挨门挨户进行走访开始了。

然而,这种走访,在开始也被人误认为是“作秀”。但是,张利军每周都要在村子里住5个晚上,吃15次自做的餐饭,干的都是给老百姓服务的活,大家渐渐地跟他拉近了距离,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也掏出了心窝子,讲了大实话。

原来,那个以骂街来迎接他的“神经病”,不仅不神经,智商还比普通村民高一些。他当过兵,在部队入的党,多年前还干过2年村民小组长。

他骂人是因为他家领取了几年的低保,突然间没有了,他怀疑是这届村组干部的原因,但直到现在,没有任何一个人给他进行过相关的解释。

骂人的原因是这样的小而重要!张利军加大了对这位老党员的走访量。

这位老党员的老伴过早地患上了老年痴呆症,60多岁时就失去了劳动和自理能力,他家因此才吃上低保的。然而他的儿女都有正式的工作,单这一条就不符合低保条件。

张利军耐心地用拉家常式的解释,深入浅出地谈到退伍补助、种粮补助、60岁以上农民的补贴、国家代交的每年的医疗保险,这位老党员不好意思地笑了。

他坦荡地说:“张书记啊,说句实话吧,大叔兜儿里并不真缺钱。嘿嘿,有时候还真的是为争一口气哩!”

“张书记呀,国家的政策对咱农民还真不薄,扪心想一想,还真有点对不住组织哩!”

有次,张利军还同他谈起了同样患痴呆症的母亲,谈到对她照顾的艰辛与不易,引起了这位老党员的共鸣。从此,他把张利军视为知音,村里的所有义务活动都积极参与,成了付出不求回报的代表,与所有的党员干部都关系融洽。

王中华是村里的脱贫户,却有着懒惰的陋习,家里的卫生脏乱差。张利军每次来,都帮助他打扫屋内外卫生,就连被子也帮他叠放整齐,美其名曰“示范”。

为防其返贫,张利军帮助他跑下小额贷款,养了10只羊,并带其学习养羊的技术。让他巩固了家底,成为村里变化最彻底的一个农民。

一个上级派来的第一书记,每天来给一个农民打扫卫生,几次下来,王中华也很不好意思,很快克服了陋习,不仅把自己家里打扫干净,还每天到村委大院打扫卫生。王中华的这些新变化,用他自己的话说:“不改变就对不起张书记!他见天给我扫屋子,我给村里做义务也是应该!”

全村注射疫苗,筑起集体防疫的铁壁,这才是防控新冠病毒传播的最有效途径。商桥镇的疫苗接种点在该镇卫生院。在宣传到位、措施到位的前提下,张利军还开着自己的私家车,一车一车地把村民往疫苗接种点接送,最终使后甄村的该项工作走在了前列,受到了表扬。

70多岁的李桂花、李春秀、胡荣珍、周秀荣等老人,谈起张书记拉她们来回行驶35公里接种新冠疫苗的事情,都是赞不绝口。

尤其是74岁的李桂花老人,身患多种疾病,走路都有难度,半年不走出院子一回。张利军了解到她的病不属于新冠疫苗接种的禁忌范围后,主动上门服务。

通情达理的老大娘面对城里来的张书记,很是不好意思,推脱说儿子这几天专门回来带她去打疫苗。她主要是怕麻烦别人,尤其上级派来的干部。

张利军认真地倾听,准确地了解老太太的真实思想后,说:“别再麻烦您远方的儿子了。今天我就是您儿子,您就让我这身边的儿子,给您服务一回吧!”

“要说和我儿子的年岁也都差不多,但人家毕竟是城里来的干部。咱庄稼人嘛,还是怕脏了人家的衣服,怕人家对咱嫌待。”李桂花老人讲。张利军看她腿脚不方便,就把她背到了车上,排队打完又赶上吃中午饭时间。“这孩子怕我饿着,受委屈,又从街上买来热气腾腾的汤面……”李桂花老人反问记者,“你说,这与亲儿子还有什么两样?亲儿子也不过如此吧!”

81岁的李翠芹是后甄村的脱贫户,与孙女一起生活。她致贫的原因是儿子意外死亡。除国家的相关救济政策外,还有几亩责任田的固定收入。与其他脱贫户相比,这家人最紧缺的就是劳力。

于是,农忙时节,这家人的责任田必有第一书记张利军的身影,必有村“两委”主要领导的身影,必有党员志愿者的身影。

今年7月20日,漯河上空像被戳了一个窟窿,倾天直泄的大水,让后甄村一片汪洋。张利军带领村“两委”同志第一时间出现在脱贫户李翠芹、田秀英、甄建业的家里。

第二天,细心人还发现,心细的张利军悄悄地在李翠芹的门前,用方砖块临时铺设了一条防水好走的砖道,从门口走到胡同口,与街上的水泥路相连通。

今年5月的一天,村“两委”院子里来了一对开电动三轮车的老年夫妇,他们说,是走亲戚路过这里,想见一面在这里任第一书记的张利军。“张利军这孩子,是在这里吗?”

“是哩,是哩!”这熟悉的声音让张利军小跑着出了屋子,双方都惊喜得大叫起来。

原来,这对老年夫妇是张利军前两年在新店镇薛庄村驻村的帮扶对象,老大爷叫薛治业,大娘叫岳连。帮扶那段时间,张利军成了老人家的常客,几乎天天都要上门帮助干农活、做家务,什么活都没有时,就帮助剥苞谷,剥花生米,帮助老夫妇下厨房做饭等。张利军因工作调动离开村子后,还经常买些礼物,像走亲戚一样去看望老人。

每次见到张利军,老两口都会高兴好几天,过一段时间不见,又像想孩子一样想着张利军。想得很时,就会忍不住打上一个电话,更多的时候怕打扰他的工作,只能把念想埋藏在心里。这一次是再也忍不住了,只能来这里看看他们的孩子张利军了。

其实在老人的心里,早已把张利军当成亲儿子来看待了。

老人讲张利军对他们的好,与张利军共同回忆那些印象深刻的美好过往,老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两位老人给大家讲了一件令人难忘的往事。老两口的房屋是砖瓦结构的老瓦屋,村里帮助换了结实的铁皮瓦,盖了新厨房,这都要感谢政府的政策好。张利军跑上跑下地忙活,弄得一身土、一身泥的。作为城里派下的干部,本來指点指点就可以了,张利军却要帮上一把。

更让两位老人感动的是,房子修缮好之后,张利军又上门来了,和他们一样地高兴得合不拢嘴。那一天,他这瞅瞅那转转,忽然拍着脑袋蹲在地上又站起来,说:“大娘,你看我咋办了这么个岔劈事儿!”

老人忙问:“怎么了?别着急,看大娘能分担点不能?”

张利军站起来,甩着手说:“修建房屋的时候,怎么没想到要把这堂屋的地坪也铺一下呢!”老人瞬间明白了他的想法,和老伴一块劝他:“这么多年都过去了,早习惯了。”

张利军出去了,一会儿就扛回来一袋子水泥,干净的衣服上落了一层灰土。老两口感动得不行,赶紧拿毛巾擦他身上的灰土,他不让,说:“婶,咱现在给它铺上吧,趁现在还有沙子。”说完,挽起袖子就挪堂屋的东西。

老人心疼地说:“明天不行吗?”张利军说:“今晚上吧,趁着我这会儿没别的事儿,明天还有明天的事情哩。”两位老人看他这么坚决的样子,赶紧伸手,一块过来帮忙,但能帮上什么忙呀,都是他一个人,拌灰和灰,摊到地上,又把水泥摊地上抹平……

“这事儿让俺老两口感动得不行,就是闺女、女婿们都回来、都在家,他们也不会一个晚上给我打出那么好的水泥地坪……”

老太太抹了下眼角,又说:“从这时开始,我和他大爷就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儿了,知道他调到你们这里驻队,忍不住跑到这里来了……”

年轻的后甄村支部书记眨巴着眼睛,怕眼泪流出来。他还真有点不好意思,站起来背对着大家,抹了一下眼睛说:“还真的不知道张利军把好事掖藏得这么深,向来没听他自夸过。”

3个月后,我来后甄村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甄自钦谈起这件事情,还是无比激动,他说:“当时我感动啊,就情不自禁地拍了一下桌子,站起来宣布,今天由我个人请客,欢迎远来的两位老人,也算是表达对张利军书记的敬佩吧!”

甄支书告诉记者,就是从那时起,他对这位第一书记越发敬重了。工作起来,对他更是言听计从,由衷敬佩。

作为采访记者,我与后甄村党支部书记甄自钦的座谈是下午2点钟开始的,一打开话匣子,他对驻村第一书记张利军的称赞就不曾停下来。5点多钟的时候,他邀我去村里走一走,让我看看漂亮的村室,宽阔的娱乐健身广场,花果树排成两行的整齐干净的街道,村头的养殖场、鱼塘、食品厂,那些已经开始收获的一座又一座葡萄园,成方连片的辣椒种植基地……

甄支书说,这些都有第一书记的影子,都包含有张利军为之奔波的汗水。

甄支书还让我连线在外务工人员。在郑州做生意的王志伟、陶文君夫妇是记者电话采访到的后甄村在外务工人员代表。夫妇俩在电话中对他们的第一书记张利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张利军给他们的感觉,不像一个领导,而是留在家里的一个兄弟。他们家春节大门小门上贴的对联、地里的农活、家里的重活、老母亲的一级残疾证,都是张利军这个兄弟帮忙办妥的。

毒辣的太阳西斜了,正成为西方半天里柔丽的霞光。

甄支书不让记者离开,强烈挽留记者住一个晚上。

我们踏着夕阳的余晖再次回到村子里。此时,华灯初上,后甄村的街道、村室、广场都笼罩在温馨怡人的灯光里,凉爽的轻风拂面,让人神清气爽,精神为之一震。

此时,正好有三三两两拿着书本或背着书包的孩童蹦跳着从我们身边经过,甄支书又乐呵呵地介绍:“张利军书记还有一件大功,他主导建立了村阅览室,又升级改造为青少年活动中心。今年放暑假,这里刚好派上用场,是留守儿童们学习活动的好场合。每天由一个村组干部值班,做好疫情防控,在外打工的家长都很放心。”

甄支书带我去看现场的时候,广场上传来轻快的乐声,广场舞开始了。

他又拉我去看舞蹈,这是当下流行的扇子舞。那些穿着花花绿绿舞蹈盛装的年轻妇女们,随着节拍舞出了一种气势来,欢快的舞步踩出一部幸福的乡村交响曲来。

掌声响起来,我也随着甄自钦鼓起了掌。

甄支书说:“省里的记者这回采访咱村的第一书记,熟悉他的可以给记者唠唠。”

于是,大家“刷”地一下围过来,七嘴八舌地说道他们村第一书记的好。

我这才发现,这群花花绿绿的年轻的媳妇中间,并不都是年轻人,有很多中年人,也有几位老太太。她们的装扮和年轻人一样,站在舞蹈人群里,我一时竟没能分辨出来。

“张书记是大好人!”“大人小孩都知道张书记好!”

……

大家七嘴八舌点赞,像热情的浪涛,一波又一波,把我们淹没了。

四、尾声:好人的名号由来已久

随着采访的深入,张利军的好人故事排着队竞相涌出来,我们这才知晓,张利军“好人”的名号由来已久。

1996年,郾城区还是郾城县,县城北关桐刘村北面的北苑大酒店还是村民的庄稼地,没有安装路灯。当时,张利军正开出租车。深秋子夜,他送人返城走到这里,差点撞到一辆翻倒的货车。车上的女人在地下平躺呻吟,男人被压在驾驶室下奄奄一息,张利军开着车到最近的桐刘村喊人抬车救人。

还是细心的接诊医生记住了出租车的号码,才让被救者按图索骥找到了他们不能忘记的恩人。

1997年,临近春节,张利军送郾城区人民医院一名车祸病员出院回西平老家,事先讲好的是80元包车费。送到家时,看到拄着双拐的老父亲,患软骨病晒太阳的女儿,一盆如洗的破败的院子,张利军骤然动了恻隐之心,80元的包车费不仅没要一分,还把50元现金放在了老人手里。

返程时,为节省10元钱的过路费,他向东绕道走一段乡村公路,结果车胎被扎烂而抛锚。他这天就拉了这一个活,不仅贴了油钱,连修车的钱都没有。还是家中的父亲得到消息后,带着师傅和工具,租车跑了几十公里才解决了儿子的困境。在临近子夜时分,才回到郾城县城的家。

脱贫户田秀英年老体弱,张利军经常带着村医来嘘寒问暖。

下大雨了,71岁的脱贫户张秀英老大娘正寻思,胡同口的积水会不会漫到院子里来。扶着门框伸头看时,张利军正挥动铁锹,改排引流胡同口的积水。

一位患狂躁型老年痴呆症的老太太,正洗着脸,突然从帮她洗脸人手里夺过湿毛巾扔出老远,还抓伤了对方的手臂;正被喂着粥,突然不喝了,把碗从对方手里夺过来摔掉,喊着要吃馍;肉夹馍送到嘴边,又嚷着喝稀饭……

这个耐心给老太太洗脸、喂饭的人就是张利军,老太太是他的母亲。在每个节假日里,他都尽可能地待在母亲身边,用温暖缓解着母亲的病情。

在鄉亲的口碑里,张利军成为孝亲的典范。

张利军沿着一条好人的路,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郾城区好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疫情防控先进个人……一个个盖着鲜红印章的证书,是他身后脚印里开出的一朵朵亮丽的花。

花香,在他身后的脚窝子里弥漫。

作者简介:

卢子璋,资深记者。源汇区作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出版发行诗歌集《月光掠过山的脊背》《林中对吟》《忏悔,在许慎墓》《抵达远古》等。其中,长诗单行本《抵达远古》代表河南人民出版社角逐中国作协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另著有中长篇报告文学《永远的许慎》《开国将军苏进》《闯北京的漯河人》等。

中国作协“全国基层作协负责人及文学业务骨干培训班”结业;鲁迅文学院河南作家研修班结业。

责任编辑/张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