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资助到校友回馈的思考与探讨

2021-09-30 23:01陈华肖康周盼
下一代 2021年5期
关键词:资助大学生

陈华 肖康 周盼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资助、培养工作逐渐得到越来越多高校重视,而大多数高校资助的多,真正发挥出资助育人作用的少。本文以促进资助对象长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从资助对象的精准识别、消减资助对象的思想负担、资助对象的有效引导、校友回馈社会四个方面深入探讨资助育人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资助;校友回馈

目前,我国资助政策体系非常完善,大学阶段提供有“奖、助、勤、减、补”等多种资助帮扶政策,在校大学生可以享受到来自不同层面、不同渠道的十余种资助形式。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 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然而,许多高校仍然出现“资助”和“育人”脱节、“资助的多,育人的少”等现象,可以考虑从以下四步入手,实现从大学生资助到校友回馈的良性循环。

一、资助对象的精准识别

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18〕16号)精神,提出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办法。高校辅导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具体区分、界定大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仍然很困难,一系列主观、客观因素影响到认定的精准性和覆盖面。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了,有些高校利用大数据技术为资助工作者获得有效信息和决策依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精准性,还能进一步为高校师生提供共享、实时、个性化和内涵化的资助服务,做到资助对象识别指数化,实现资助形式多样化, 推进管理模式智能化,深化精准资助实效性[1]。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文件要求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基本数据,借助大数据辅助分析,核实、佐证学生是否家庭经济困难,量化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发现、锁定新的家庭临时经济困难学生,提高认定的精准性和覆盖面。

二、消减资助对象的思想负担

家庭困难学生往往伴随着敏感、自卑、自闭、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2],更容易出现不思进取、自暴自弃、排斥资助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扶贫更是扶志,资助工作不能直接给予物质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消减资助对象的思想负担,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资助。

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心理、学业、人际、能力等困难情况,高校辅导员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一对一的资助策略。高校在日常资助工作中,要加强资助政策宣传,正面引导,破壁贫困生群体中的“贫困文化”[3],让所有学生正确认识家庭经济困难,把学生之间相互比较的焦点转移到学习、能力提高、思维创新上面来。对于借助大数据发现的“隐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辅导员更需要尊重、保护其个人隐私,通过一定方式掌握其家庭、学习、生活等日常情况,全面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需求,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通过适宜的方式介入,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平衡供需关系,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帮助其消减思想负担,从而让其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

三、资助对象的有效引导

资助的内涵是在于帮助资助对象树立信心,找到出路、提升能力。物质资助容易滋生资助对象“等、要、靠”的不良思想,长此以往,便会形成资助依赖,从而达不到资助的真正目的。资助不仅要体现在物质上,更要体现在精神上。按照“三全育人”要求,加大信念教育力度,坚持协同联动,优化制度,运用新媒体、人工智能等载体,嫁接学生需求,柔性输入,搭建平台,加强实践,强化获得感,让“扶困”、“扶智”、“扶志”相互促进,丰富内心,健全人格,提升能力[4],固化“多位一体”资助体系,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目前,根据学生资助逐步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的新趋势新要求,引入社会组织资助,在育人实践功能上发挥各方面的协同作用,在育人实践活动的推行上更多元、灵活、高效[5],更能起到育人补充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制定目标、提高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校友回馈社会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以资助为契机,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资助,强化德育,强调育人,将资助渗透到学生的生命、生活、发展中去,将传统的“物化”、“静态”的资助转变为“人性化”、“动态”的资助[6],实现育人的的连续化、长远性发展。资助育人应更加关注学生受助后自身的能力、思想道德、学业、心理素质和后续职业发展,引导学生树诚信、讲情怀、知感恩。

大学生受到资助、教育、指导,无疑是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毕业后一旦校友心中“种子”萌发,便可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碰撞出 “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资助的“精神”和“内涵”便会在校友和在校生之中不断传承、延续,引导实力校友主动成为“资助人”,不断传遞资助的温暖和情怀,“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影响他人,回馈母校,回馈社会。

五、结语

资助的“初心”是资助,资助的“使命”在育人。资助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深挖资助对象的精准识别、消减资助对象的思想负担、资助对象的有效引导、校友回馈社会四个资助育人内涵,切实发挥资助育人的实效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后续可持续发展,助力国家脱贫攻坚的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兴旺,傅田,曾艳,等.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2):13-15.

[2]顾嘉.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创新性探索[J].科技与创新,2021(3):105-107.

[3]张婕.破壁贫困文化在高校资助育人机制中的实现路径[J].高教学刊,2020(35):71-73.

[4]李勇.构建新时代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2-10.

[5]周莹.浅析资助育人工作中高校与社会组织的合作[J].大学教育,2021(04):196-198.

[6]刘卉.高校贫困学生骨干发展支持体系构建——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资助工作为例[J].北大青年研究,2019(4):30-32.

猜你喜欢
资助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国家资助定向招生农村娃上大学不再愁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