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芬
[摘 要]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道德品质的有效方式。故事教学法,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符,将其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与学习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教师可巧借教材内容,引用童话故事,善用生活实例,通过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品德修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故事教学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4-0067-02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小学教育愈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道德品质的主阵地,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唤醒其情感意识和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利用故事教学法,借助生动有趣、丰富多样的故事来传授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故事教学法的意义及注意事项
1.意义
故事教学法主要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所要讲授的知识点为依据,想出或讲述与其相关的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小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来理解所学知识,明白道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故事教学法的意义如下:一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利用故事教学法与学生对话,将学生带入丰富多彩的故事世界中,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故事中认识事物,激发学习兴趣,彰显学习的主体地位。二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连续性较强,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故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跟随连续性和故事性强的内容学习,确保学习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便于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消化所学知识。
2.注意事项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故事教学法时,必须注意以下事项:第一,准确选择故事。故事教学法的重点及核心是故事,带有教育意义且高质量的故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故事教学法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精心选择故事,保证所选故事的合理性及准确性。同时,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材是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师只有花费一定的精力与时间来深入研读教材,对教学重、难点加以把握,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动态为依据精选故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学有所获。第二,及时引入故事。故事的引入虽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但教师也要准确把握故事引入的时机,因势利导,这样方可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俗话说:“良好的课堂导入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引入故事,通过故事来帮助学生攻克难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知晓更多的道理。第三,注重故事的多样性。故事教学法虽然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但在实践中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故事教学法时,教师要注重故事讲述的過程安排及环节分析,对活跃课堂氛围的策略进行优化,善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功能,使学生在分析和体验故事中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教师恰当运用教学策略,准确抓住故事教学法的重、难点及核心要求,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开展活动,展现各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成长需求。
二、故事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践
1.巧借教材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精美的图画,为故事教学法的实施提供有利条件。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巧妙借用教材内容,让学生高效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具体而言,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教材中的插图展开联想,讲述自己的联想,并根据学生的讲述引出相关知识,让学生深入思考,准确掌握所学知识。教师也可以将教材中的插图转化为语言,通过故事的方式讲述,让学生在故事情节的推动下调动自己的情感,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
例如,《上学路上》一课穿插了一幅图画,图画的内容是姥姥在下雨天接孩子放学。教师在具体讲述时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适当拓展图画内容,将其创编为小故事。一学生说:“放学时正巧赶上下雨,我没有带雨伞,姥姥带了一把雨伞来接我回家。她怕我被雨淋湿,尽量将雨伞朝我这边倾斜。我说:‘姥姥,我们一起打伞,您别淋到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主题“路上的温暖”,学会关心家人,学会感恩。
2.引用童话故事
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对童话故事的阅读兴趣浓厚,能通过阅读置身于故事中,学习主人公的美好品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故事教学法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出发,巧妙引用童话故事,使学生在生动、有趣、形象的故事中集中注意力,高效地进行学习。
例如,教学《吃饭有讲究》一课时,若教师只单纯讲述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这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入故事:“大头儿子一家开饭了,围裙妈妈做了大头儿子最喜欢吃的红烧排骨,但是小头爸爸要求儿子多吃蔬菜,平衡饮食。大头儿子没有听从爸爸的话,被训诫了,于是直接摔下碗筷回房间。”教师通过故事提出问题:“大头儿子的做法对吗?”学生通过思考回答:“他的做法不对,吃饭不能挑食。”教师继续提问:“你认为应该如何做才对呢?”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在阅读中知晓正确的答案:每个人都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了解餐桌礼仪,知晓安全、健康、均衡的饮食对自己健康成长的作用和意义。这样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善用生活实例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涉及诸多客观性的理论常识,但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加上理解能力不强,难以准确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更无法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导致学习效果不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恰当选用生活化素材,将其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降低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道德与法治常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例如,《我认识您了》一课的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认识、亲近教师,发扬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美德。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茶水、朱砂等道具,要求学生用古代的礼仪行拜师礼。在学生用古代的拜师礼为教师敬茶后,教师要为学生点上朱砂,用视频向学生展示古代名人拜师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尊师重道的意义。接着,教师启发学生:“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为任课老师制作电子卡片,并送上自己的祝福。”通过一系列操作,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教师的辛苦,更加感恩教师。
又如,教学《自主选择课余生活》一课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爱好或参与的课余活动。对学生反馈的与父母意见不同的课余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课余活动的意义。三位学生分别扮演孩子、妈妈和爸爸,以朵朵练钢琴的故事展开表演,其他学生在观看中思考:“为何妈妈要让朵朵堅持练钢琴?坚持的结果会如何?若中途放弃,又会有怎样的结果?为何朵朵不想练钢琴?”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将该场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调整好学习心态,对父母的良苦用心体会更深。
4.组织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往往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于同一件事,但其在听故事时能做到专注。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适当融入故事,实现故事的迁移运用。
例如,《我们不乱扔》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保持公共卫生、保护环境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在实施故事教学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秋游的故事出发,围绕主题“保护环境”进行故事的编写和剧本的设计,对角色分配加以注意,合理设计人物的行为和性格,并以小组为单位演绎编写的故事。如借助秋游中出现的正面人物,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在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的同时,劝阻和提醒乱扔垃圾的同学,使学生理解不乱扔垃圾是一种文明习惯,学会保护环境。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积极参与活动,加深对故事所倡导事情的印象,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质。
总之,学生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加上故事中有生动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情节,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点相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故事教学法具有可行性。在实践运用过程中,教师需要巧借教材内容,善用生活实例和童话故事,发挥故事教学法生动性、直观性、趣味性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品德修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方丽敏.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两个建议[J].人民教育,2017(19).
[2] 万婷, 薛家平.心理游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 2019(16).
[3] 张云波.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成性细节的捕捉[J].教学与管理,2019(03).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