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21-09-30 07:50楚叶峰
长春大学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应用型计算机

楚叶峰

(长春大学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长春 130022)

1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现状

目前,我国IT队伍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呈现“两头”短缺局面。既缺乏高级的IT人才,又缺乏技能型、应用型的信息技术人才。从工作性质来划分,计算机人才可分为三类:计算机研究型人才、计算机工程人才和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在本科阶段对于前两类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的基础,对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尚缺规模。从市场需求来看,对人才的需求应该是呈金字塔型,但高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结构是呈橄榄型。虽然从高校等机构培养的计算机人才,毕业生数量足够多,但仍然不能满足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从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中可看到,我国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虽然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数目在不断地增加,但是仍然难以满足IT行业快速发展需求[1]。

2 地方应用型教育的现状

2.1 地方应用型教育的定位

地方应用型教育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重点在于扎实基础、面向地方、着重应用、突出技术,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独立。(1)面向地方:为地方提供人才,需要针对地方的需求来培养人才。(2)面向应用: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是进行理论和科学研究的,要“学以致用”,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2.2 地方应用型教育的不足

(1)实践操作重视程度不够。计算机是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又要求实践操作熟练,这是目前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普遍要求。但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由于专业课时有限,实践训练有待加强,学校往往只看重考试成绩,对于学生实践操作的要求没有那么重视。学生升学的考研成绩只包含卷面成绩,在学校中卷面的考核成绩也是比较直观和容易操作的。但是对于计算机人才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实践操作的作用又是举足轻重的。实践教学的模式陈旧,缺乏一种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2)人才培养方案更新速度较慢。地方本科高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较慢,目前地方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育方案制定的周期大部分是3~4年,但是市场上出现的新技术,往往是一年内就有数十种,而且还有不断淘汰出市场的陈旧技术和更新换代的旧知识(赋予新内涵的旧知识)。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又日新月异,新的知识与理论未能及时引入到计算机教学中来,出现了授课内容与计算机应用新技术脱节现象。如何跟上市场需求,培养符合地方应用型的人才,是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3)授课方式仍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仍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按照考试大纲内容而不是实际操作应用来授课,这个考试大纲有的是学院自行设定,有的是按照考研大纲来制定,而不是按照市场对本门课的需求来制定的,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以大纲的应试内容为主,而实际案例或者实践操作并没有引入课堂教学当中。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学生未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

(4)学习方法依旧以背诵理解为主,缺乏激励机制。学生对于学习的方法依旧延续惯性的死记硬背,对于知识本身不进行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只需通过死记硬背便能获得高分,或者只要求考试通过即可,不对知识的应用范围和使用场合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但遇到实际问题却不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动手解决。高校应将相应的激励机制引入,例如答出大作业的附加思考题,将在总评成绩中加分等,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引起深入思考。

(5)考核方式陈旧,局限于教师本身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现在的考核方式大部分仍然按照授课教师制定的方式为主,实验考核、作业批阅都由教师人工完成,成绩以授课教师评定为主,那么这个成绩的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就很重要,它受限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如果缺乏严谨的数据进行测试,那么就会降低实践与练习效果。地方高校的教师如果不能掌握市场需求和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那么制定的方式本身就值得思考和重新核定。所以提高教师本身的能力,也是地方应用型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2]。

3 地方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育模式改进的研究

3.1 建设地方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IT产业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遵循“厚基础、强应用、能创新”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目标,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企深度融合,构建“多层次、分模块、阶梯式”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计算机学科视角,爱国进取、创新思辨,系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方法与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和一定国际视野,职业素养较高的应用型计算机类人才。

“厚基础、强应用、能创新”是计算机人才培育目标,从这三个方面来建设地方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厚基础”就是要扎实基础理论内容,不论什么样的工作岗位,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都是建立计算机思维的重要的支撑平台,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好,为后续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起到支撑的作用。“强应用”就是实践能力强,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够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并且不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能够在学习阶段做到能做、会做、做好,把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好。“能创新”就是在工作岗位上对原有的工作方案进行创新,可以是工作思路上的,也可以是工作方法上的。

3.1.1 理论课

按照教育部新版本科专业目录,参考工程专业认证规范和IT行业标准,认真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做到基础理论扎实。作为支撑学科基础的理论课,科学安排课程顺序,使学生能理解各门课在计算机体系里的位置和意义;精简课程门数,将相关多门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提高综合化程度;可以适当压缩课时,多引入实践内容,实践部分可以独立设课。

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分为:大类平台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三部分。(1)大类平台课程。包括计算机学科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离散数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其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将实验部分独立设课,分散教师集中授课时间,更好地引入实际案例,对学生的编程能力加强锻炼[3]。(2)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数字逻辑、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精简课程门数,将原有陈旧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删掉;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Linux操作系统”等课程整合进“操作系统”一门课中。(3)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算法分析与设计、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系统设计、人工智能、智能编译技术。因为专业核心课程涉及计算机不同的应用领域,所以只学习各个领域使用的最基础的部分课程。例如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像处理”整合成“图形图像处理”,后续可以再继续深入学习“计算机视觉”等课程;将更新换代的旧知识“编译原理”更新成“智能编译技术”等[4]。专业主干课程的先后修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主干课程的先后修逻辑关系

3.1.2 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模拟任务或学生创新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各种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在任务驱动下,初步了解各课程内系统的开发或者工作过程,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因此要最大限度地贴近工作实际情况,每次实践课引入一个具体问题,启发学生进入情境,拓展思维,发现新的解决方案。实践内容选择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让学生能够真正运用理论课上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5]。

3.1.3 实习课

集中时间、快速带领学生进入到工作模拟环境。由企业人员来辅助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时间长度一般是2~3周左右。企业工作人员分配工作任务,教师监督学生完成情况,模拟实际工作状态,让学生深入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上的应用。例如企业认知实习,深入到企业,真实参与产品的生产和研发过程,最后以企业人员给分、个人自评总结、实习报告等作为成绩评定依据。

3.1.4 选修课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且让学生能有效学习自己感兴趣课程。选修课突出的是学生自主选择有兴趣或者有利就业的课程,所以选修课的开设要更贴近就业前沿和市场需求,内容上有切合实际的职业素质培养。

3.1.5 课程持续改进

教学团队在课程教学周期中做好课前备课、课间沟通、课后总结,根据培养方案的修订、针对学生整体学习能力、跟踪智能技术的发展、督学教学过程反馈、学院教学检查反馈、课程成绩分析、吸纳校企评估专家的建议、关注社会经济领域的需求等信息,对教学内容与学时、知识要求、能力要求、评价方式酌情进行动态调整,形成闭环反馈机制,加强课程建设的持续改进[6]。

3.2 地方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3.2.1 入学教育

在学生大一刚入学时,单独开设一门创新教育课,让学生在进入高校的时候就具有“创新”的概念,明确“创新”的意义。从“中国梦”入手,逐深层次解析“创新”概念,树立“创新”意识。

3.2.2 融入专业课程

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意识的核心内容是发散性思维。那么在专业课课堂上就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从填鸭式的学,变成自主式的探究。对于学生在问题探究后给出的结果,尽量舍弃唯一的答案,讨论各种不同结果的合理性及不合理性。

3.2.3 以赛促学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学科竞赛。利用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在课堂上、生活中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通过组织各种竞赛、创新创业类讲座、多种形式的研讨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全学程置身浓厚的创新氛围,感受到创新就在身边,产生探究的兴趣。经历校级、省级、国家级各种竞赛的实践,提升创新能力,在不断取得创新成绩的过程中,产生自信心,塑造创新人格。其相应的奖励政策也要制定完善,例如奖学金评选、学分置换等。让学生能够有兴趣、爱参与、拿成绩,在参与比赛的同时督促学习,学会创新。

3.2.4 校企合作

实现学校与企业分层次教学,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企业的介入,例如专业方向课制定的意见、企业认知实习、实习课案例的合理性、实践课的培训等,从下游监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培养人才的培养模式。

3.2.5 教师队伍培养

学院以队伍建设为关键,着力打造一支教育观念新、教学业务精、实践能力强,能适应创新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通过加强培养培训,不断转变教师观念,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为深入开展“创新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计算机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计算机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