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绍平
标准与质量是紧密联系和有机统一的,标准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标准化可以引领产品质量的发展,而产品质量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了标准化水平的提高。分析研究中国棉花标准化发展历程,对棉花质量的提高有着引领和指导作用,同时对棉花标准化进程有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现行棉花国家标准有GB 1103.1—2012《棉花 第1部分:锯齿加工细绒棉》[1]、GB 1103.2—2012 《棉花 第2部分:皮辊加工细绒棉》[2]、GB 1103.3—2005《棉花 天然彩色细绒棉》[3]和GB 19635—2005 《棉花 长绒棉》[4]。本文经过对比分析,总结了棉花国家标准之间本应一致的内容存在的差异,通过分析探讨推进我国棉花标准化发展进程,从而引领棉花产业国际化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十分重视棉花分级的标准化工作。1950年11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批准发布《全国棉花检验会议关于检验技术的决定》,1951年3月发布《棉花检验规程》,规定了棉花分级标准包括类别、品级、长度、水分等技术指标。随着国家棉花生产和纺织工业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商业部、轻工业部、农林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GB 1103—1972《棉花(细绒棉)》[5],自1972年9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标志着我国棉花分级规定,由业务性的工作制度(规程、办法、规定等),上升为技术法规性的国家标准。受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该标准化的显著特点是主要采用感官检验,简单、快捷,对当时我国棉花生产、收购、加工、流通和使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棉花生产的不断发展,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压锭改造,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家经贸委、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GB 1103—1999《棉花 细绒棉》[6],于1999年9月1日实施。标准引入了公定重量,体现了棉花质量检验的贸易公平,马克隆值指标的引入,使标准增加了定量检验的物理性能指标,实现了从感官检验向仪器化检验的突破。
2003年9月,依据国务院《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棉花标准既要适用于感官检验,又要适用于仪器化检验;既要符合我国国情实际可行,又能体现仪器化检验作为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方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 1103—2007《棉花 细绒棉》[7],于2007年9月1日实施。标准适应了国家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需要。
为了落实2010年全国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指出“要抓紧出台全面采用仪器化质量指标体系的国家棉花质量标准”的会议精神,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发布了GB 1103.1—2012《棉花 第1部分:锯齿加工细绒棉》、GB 1103.2—2012 《棉花 第2部分:皮辊加工细绒棉》,于2013年9月1日实施。标准在保持GB 1103—2007《棉花 细绒棉》中行之有效的检验方法和内容外,将棉花标准分成锯齿加工细绒棉和皮辊加工细绒棉两个部分。锯齿棉部分废除棉花品级指标,采用棉花颜色级分级和轧工质量分档;皮辊棉部分仍然维持品级指标体系。形成一个适应棉花流通需要,有利于深化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促进棉花产业发展的标准。
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疆培育长绒棉成功后,我国长绒棉产业逐步得到发展。1960年纺织工业部、农垦部、商业部联合发布了《长绒棉暂行品级标准》。
1989年新疆发布了自治区地方标准DB/6500B 32014—1989《长绒棉》[8],并制作了品级实物标准。通过10多年的实施,该标准为长绒棉的品质提高,增加棉农的经济收入,促进我国长绒棉产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 19635—2005《棉花 长绒棉》,于2005年8月1日实施。长绒棉国家标准的实施,保证了长绒棉质量,促进了我国长绒棉产业的发展,同时作为指导长绒棉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储备以及使用的重要技术依据。
1996年新疆引进美国彩色细绒棉品种进行试种,1998年获得成功。2000年新疆发布了自治区地方标准DB65/590—2000《天然彩色细绒棉》[9],该地方标准的实施,为推动新疆天然彩色细绒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 1103.3—2005《棉花 天然彩色细绒棉》,于2005年8月1日实施。天然彩色细绒棉国家标准的实施,保证了天然彩色细绒棉质量,促进了我国天然彩色细绒棉产业的发展,同时作为指导天然彩色细绒棉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储备以及使用的重要技术依据[10]。
现行细绒棉国家标准有GB 1103.1—2012《棉花 第1部分:锯齿加工细绒棉》,GB 1103.2—2012《棉花 第2部分:皮辊加工细绒棉》;现行天然彩色细绒棉国家标准GB 1103.3—2005《棉花 天然彩色细绒棉》;现行长绒棉国家标准GB 19635—2005《棉花 长绒棉》。以上棉花国家标准的指标设置和质量要求见表1。
表1 现行棉花国家标准指标设置和质量要求
对这些项目指标设置和质量要求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指数以及危害性杂物等指标的质量要求上,GB 1103.3—2005和GB 19635—2005均没有提出质量要求或者质量要求的内容与GB 1103.1—2012以及GB 1103.2—2012存在差异。棉花短纤维含量、棉结等两项指标作为棉花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棉花加工、贸易,尤其是纺织使用环节的重视。棉花标准改革的方向,是研究将棉花短纤维含量和棉结两项指标引入棉花国家标准中。
加强棉花国家标准之间内容的一致性,体现棉花各项指标质量设置要求,研究在棉花国家标准中引入棉花短纤维含量以及棉结等棉花重要指标,是我国棉花国家标准改革发展的方向。
分析总结棉花国家标准之间指标设置和质量要求的目的,旨在促进国家棉花产业的标准化工作。产品标准是产品生产的依据,是评定产品质量的准则,产品标准的先进性,必将引领产品质量的发展,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棉花标准涉及农业、加工业、流通纺织业和质量监督管理等各个行业,棉花标准化工作既要充分体现国家质检体制改革的国家宏观政策,也要促进棉花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现行棉花国家标准自发布实施至今最短已经8年,最长的已经15年之久。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涉棉企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要求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档次、质量、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棉花产业的发展方向正在由过去的分散化、家庭化和手工化,转向集约化、机械化和标准化。我国棉花标准国际化进程亟待加快推进,适应棉花产业的发展,促进棉花产业的发展。
棉花国家标准的发展与棉花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按照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棉花国家标准化工作将朝着有利于棉花品质改良与棉花种植结构调整,有利于加强棉花质量监督与规范棉花市场秩序,有利于推进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与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棉花资源,有利于提高棉花质量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推动棉花产业向着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向开展[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