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婷 陈玥 王杰
摘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以来,我国高校面临着防控和教学两大主要任务。如何做好卫生事件防控管理工作、保障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已成为各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高校防控和教学两大基本目标,研究在防控的不同阶段,结合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结果,构建、实施和运行适用于我国高校的突发公共事件防控应急管理体系,为高校防控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促进我国高校防控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内部控制
一 研究背景
2019年末爆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数以万计的人民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失去了生命。此次事件来势汹汹,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其人员流动性大、外来人口多、密度大,更加大了防控的难度;同时,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基地,如何安全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也成为高校一大难题。为此,我们急需构建一套针对此次突发公共事件的高校应急管理模式。
二 突发公共事件下高校应急管理暴露的问题
(一)高校公共卫生安全形势严峻[1]。
高校人员密集,学生流动性大,外籍学生多,人员组成复杂,加快了突发公共事件在高校的传播速度,同时加剧了高校防控和应急管理的难度。同时,高校的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较弱,特别是在特殊时期,基础的医疗设施建设水平较之师生的需求远远不够,并且医疗设施大多简陋。此外,医务人员在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也显得不够熟练。总而言之,突发公共事件下高校的卫生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二)高校缺乏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
在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不仅要做好事前的准备工作、预防工作、还要做好时候妥善处理和总结评价工作,只有做到这样,高校才能真正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应急处理机构。然而现实中我国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普遍缺乏针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常设机构。
(三)高校自上而下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重视不够。
由于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具有的偶发性和不确定性,大部分高校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或者不能根據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应急管理。此外,我国大多数高校普遍重视教学科研,对学生的应急防范意识工作做得不到位,学生对学校少有排练的安全演练也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得大多数人在面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时显得焦虑和恐慌,从而加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难度。
(四)高校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
以往高校在处理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更多的是对舆论进行严格的把控,以达到“安抚人心”的效果。但至今已是大数据时代,师生能从互联网上获取到或虚或实的信息甚至加剧恐慌。高校为此需要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传播真实有用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抚慰师生,才能更好的进行应急管理。
(五)高校教学管理难度加大,线上与线下教学衔接存在难点。
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大多数高校实行线上教学,教师线上授课学生线上听课,较之以往的面对面教学,线上教学缺乏沟通和交流,师生一时不能转变适应,教学效果较差。而且线上教学依赖教学APP,师生刚开始使用时因不够熟练或多或少了影响教学进度和听课效果。复学后,大部分高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小班化教学、错时上下课、暂停部分实习实训等疫情防控措施,对学校原有教学工作安排产生了较大冲击,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对师生的教学习惯和生活习惯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总之,突发公共事件下高校的教育教学受到了巨大冲击,如何做好线上教育教学、复学后做到线上与线下教学相衔接,是突发公共事件下高校应急管理的重大任务。
三 突发公共事件下构建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突发公共事件时期,高校需要发挥出应急管理机制的重大作用。高校需要以突发公共事件下应急管理模式的制定、优化、调整为切入点,全面细化应急管理预案,理顺应急管理的各项流程,确保应急工作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2]。由于应急管理工作涵盖的内容较多,为协调好各项工作,确保防控工作的合理有序进行,高校在制定应急管理预案时,需要明确应急管理机构的设置与人员构成,如设置校党委领导部门、校级指挥部门、院系执行部门;校党委为组长、校长为副组长、各院系主任为实施成员。各部门人员之间环环相扣,上级监督下级,下级反馈上级,形成多部门联动,从而及时处理应急工作不达标的情况。同时要做好信息的交互工作,对高校内人员流动、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情况进行定期风险评估和沟通排查,使得各相关部门及时掌握有关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应急管理工作。下文我们将从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控和教学工作出发,针对各个不同时期提出构建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具体对策建议。
在此我们想将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控和教学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前期、高发期、后期。前期指的是未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时期,该时期的对策措施特点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高发期顾名思义就是风险最大、形势最严峻的时期,该时期主要表现为绝大多数学校已实行全校停课等封闭式管理,转而实行线上教学。后期是指突发公共事件已经进入常态化,但并未过去,该时期大部分学校已经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该时期的对策措施主要是用于防范、防止突发公共事件再次高发。
图1.应急管理体系及运行
(一)防控工作
前期
完善高校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预防机制、加强高校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加强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际演练、加强高校应急管理部门负责人的领导力。只有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应急管理能力人才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较为完善的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应急机制、增加师生对突发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演练和教育、不断提高应急管理部门负责人的领导能力,只有前期工作做得越多越好,高校在面对突发性卫生安全事件时才能更加从容不迫、稳打稳赢。
高发期
1.构建标准化隔离区[3]。在属地疾控相关机构的指导下构建标准隔离区,选择具有独立隔离环境的宿舍或者教室,将有发烧、咳嗽的疑似症状的人员进行隔离,情况较为严重的,可将隔离人员转至当地附属医院的发热门诊检查。
2.创建突发紧急预案。当校内出现确诊病例时,应立即报给属地疾控的相关机构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并根据相关部门要求和建议实行全校停课等封闭式管理,积极配合疾控机构进行消毒,并对全校师生的突发公共事件解除情况进行调查和宣传。
3.加强信息反馈,提供信息支持。高校应建立师生健康监测系统,收集全体师生的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码、体温等相关信息,实时掌握师生健康状态,为复学做准备。
后期
1.建立防控组织指挥体系和领导小组。在防控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校党委、高校附属医院、校医院、学生处、保卫处、后勤处、各院系等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控工作。
2.做好应急物资和人员准备。各高校根据实际工作用量,充分准备好防控所必需的消毒物品、洗涤用品、口罩、红外线测量仪等应急物资。同时组建医疗保障组,由附属医院医务人员、疾控人员、校医和后勤人员组成,要做好人员调度,加强值班,及时回复师生的咨询,及时接诊。
3.做好学校常态化防控[4]。加强师生卫生健康教育,引导养成勤洗手、戴口罩等良好卫生习惯;重视对发热、咳嗽等相关可疑症状的监测和识别;切断潜在传染源,在食堂、图书馆等人员集中的场所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如“一人一桌”、严格控制出入通道、桌椅减半等,降低人员的集中度;加大对校园公共区域卫生水平的监管,图书馆、教室、电梯、浴室和食堂等场所应常消毒、常通风,保持干净卫生。
4.设置隔离观察室。 对出现异常咳嗽发热的可疑症状人员,应第一时间进行隔离观察,对其同宿舍、同教室、同办公室人员也应进行隔离观察。
5.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通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疏导师生对突发公共事件防控的消极悲观情绪与恐惧心理,宣传相关积极事件,提高师生的信心。
(二)教学工作
前期(略)
高发期
1.遵循“延期不停教,延期不停学”的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学习,依托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如超星学习通、云班课、腾讯课堂等,通过“视频教学+PPT+课程群讨论答疑+线上作业”等形式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
2.各学院要提前了解各任课教师开设线上课程的能力和给学生上课的硬件条件,并做好预案。
3.教务处、研究生部、信息办等单位需要共同组建一个能够保障在线教学正常运行的团队,做好教学运行前期准备与培训工作,制作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手册,及时解决在线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确保在线教学工作的高效顺利、保质保量的开展。
后期
1.做好线上线下教学相衔接,找准和攻克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的难点,不同学科的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等,认真制定复学后的教学计划,真正做到线上与线下教学相衔接,从而减轻学生在过渡期的不适感。
2.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高校应以此次突发公共事件为契机,认真总结防控前期线上教学经验成果,积极主动探索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得两种模式的各自优势都得以更大发挥。此外还要加强对高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加大对网上优秀课程资源的投入,逐步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常态化。
3.抓实抓细师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要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调动辅导员、学业导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要充分利用校内信息发布平台,如校园广播、校园报等,加大心理教育宣传力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三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查,一旦发现特殊情况,辅导员和学业导师要主动询问和关心;四要建立师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排查。
四 结束语
本文通过梳理高校在突发公共事件下防控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各项业务内容,结合内外环境变化评估风险,确定控制的关键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措施,明确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和具体任务,构建出适用于我国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控应急管理体系。同时通过研究突发公共事件下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信息沟通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应急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确保我国高校防控工作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高祎擎.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12):99-103.
[2]王茜,张秀娟.疫情下高校教育应急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2020,39(13):1-2.
[3]侯艳洪.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思考[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20,15(06):706-708.
[4]包训艳.“后疫情”时期高校如何打好防疫与教学“组合拳”[J].文教资料,2020(22):177-178.
基金项目:
第20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新冠疫情下高校应急管理模式研究——基于内控视角”(20C120)
作者简介:
周艳婷(2000-),女,汉族,广西南宁,本科生,学生,研究方向: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