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昌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笔者认为,适当开放语文课堂教学,丰富学生语文实践,重塑情景,再现画面,一方面可以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好奇心,另一方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习作能力,这对于提高整体学习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益无害的,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大家一起探讨吧!
一、营造课堂氛围 搭建实践平台
适当开放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快乐而又充满生机的课堂中学习,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死气沉沉的学习氛围中走出来,在快乐的氛围中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养分。如在教学《槐乡的孩子》一文时,有一位老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槐乡孩子收获槐米时的心情,有少许几个学生答出男孩“爬”树、“削”槐米,女孩子“捡”槐米是辛苦的、是快乐的,其他学生一言不发,收效甚微。另一位老师则让学生大声朗读后,选几个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去演出,当时的情景好像沥沥在目,通过情景再现刻画出“爬”“削”“捡”的具体过程,体会到了这些动词用法的准确性以及语句能表达的深刻含义,像这样活跃的课堂实践氛围,才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我们别忘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然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开放课堂实践活动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学习,而是需要教师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要挖掘课堂潜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让课堂活跃起来,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设置任务清单 培养实践能力
说到让学生去备课、上课,大家一定会骂这个老师太懒了或太不负责任了,这里所说的让学生上课,并不是说老师就不管了,而是偶尔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学会提前预习,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知识,体会老师上课的辛苦和不易,并养成广泛阅读的好习惯。在备课阶段,学生会主动阅读课文,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再细读课文,学习作者对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和在遣词造句中的准确用语,积累好词佳句,从整篇课文中悟出哲理,从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发,学会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咨询老师逐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的快感。课后我又安排小练笔,让学生谈谈当小老师的感受。有的学生写出了“刚上讲台的时候,我非常紧张,不知怎么开始”,有的写出了“我心中那只小兔子一直在不停地跳动,过了好一会儿;才渐渐地平静下来,在和同学们的互动中,不知不觉的结束了。” 如果不让学生参加这样的实践活动,又怎么能写出心中的兔子不停的真实感受呢?
三、拓展课堂空间 激发实践兴趣
习作在教学里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能搞“闭门造车”,不是老师读几篇范文,提出几个要求、规定范围,明确主题,学生就能写出好东西来,而是来自于对自然的了解,社会综合实践以及生活源泉等方方面面。如果学生只凭几个要求或凭空想象,坐在教室写出的文章要么是“空中楼阁”,要么是“海市蜃楼”。因此,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习作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回归生活,让他们走进大自然,了解和发现自然规律;走进农村,了解农民是怎样劳作的,体会劳动的辛苦;走进工厂,了解工业发展的过去今生;走进科技馆(园区)了解科技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无论如何,教师都要让学生学生行动起来,走出家门、走出校门去观察,去实践,去学习,才能写出好作文章,我在教学生写《找春天》时,有的无话可写,有的抄抄课文了事,于是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到山坡上、树林里、田野上找春天,我们边走边看,有说有笑。他们感悟出了“春姑娘像一位使者,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对面山坡上的樱花开了,这儿一堆,那儿一簇,好像秋天的棉花,又像冬天的积雪。”小路边“小草开始发芽,发出阵阵清香。”树林里“大树小树发出了新叶,是春天唤醒的新的生命”。大田里“油菜绿油油的,充满了新的希望”,我也从学生的字里行间看到了他们写作的希望。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设计,要注重语文实践教学,适度开放语文课堂,丰富学生语感,让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语文、学习语文,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逐步提升,教学质量才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