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皎皎寄情思

2021-09-29 13:16施晓端
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张若虚高悬王昌龄

施晓端

皎洁的月亮高悬苍穹,生生不息,恒久不灭,穿越古今,跨越千年。美丽、清冷、空灵、梦幻的明月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吟唱、赞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李商隐的《月》都是诵明月之诗中的代表。现在,就让我们同这三位诗人一起欣赏月色美景,思念亲人朋友,品悟人生哲理。

月夜中的美景

朦胧的月光与潋滟的水色总有解不开的缘分。当一江春水与一轮皓月相遇,便氤氲出盎然的诗情。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初唐诗人张若虚,采撷皓月与江水入诗,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扬州春回大地,长江水面潮涨,岸边花枝通透。张若虚出客栈,沿小路至江边,晚风吹拂水雾氤氲,星光洒落四下无人,月下美景令其沉醉,精妙诗句翩然入心。

全诗以月的位置变化展开。“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描绘出月亮从江边升起,把江水照得犹如白昼一般。“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写出月亮在升起过程中,月光照在江边花林之上,使花林显得更加美丽鲜艳。“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时,皎洁的月亮高悬在漆黑的夜空中。“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此景中月亮已向西落去。“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不觉地月已下沉到海雾之中,末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月光的余辉洒在江边树上,月色渐渐消散。

整首诗从月升→高悬→西斜→月落,从春景→江景→花景→月景→夜景,从思考人生→思念亲人→想念家乡,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春江花月夜》不愧被闻一多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月夜中的思念

在迁客骚人眼中,头顶那轮明月不仅是客观存在的物体,还承载着情感,那份情感叫思念。旅人漂泊在外,每当夜幕浸湿孤独,便会抬头望一望那横跨千里的或圆或缺的明月。虽身处异地,仍见证同一轮明月。刹那间,恍惚觉得:所谓天涯,不过咫尺。

天宝八年(749年),时任江宁县丞的王昌龄获罪被贬为龙标县尉。消息一经传开,众人便离他而去,而四处游历的李白深知王昌龄为人耿直率真、才情横溢张扬、处世不拘小节,难免遭人嫉恨诽谤,恐怕又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吧。李白挥笔写下一封书信,信中没有长篇累牍的安慰之词,也没有喋喋不休的怨恨之语,只有一首七言绝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暮春时节,柳絮飘零,耳边传来杜鹃悲啼,李白惊闻王昌龄被贬谪到“五溪”之外的龙标。崇山峻岭,交通闭塞,一路上王昌龄跋山涉水之艰难,受伤心灵之敏感,李白感同身受,但相隔遥远,无法当面安慰和陪伴。李白寄情于明月,明月作为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伴随好友王昌龄一路同行。这首诗用联想的手法、浪漫的笔调,借明月抒发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人生在世,茫茫人海之中得遇一位不为名、不图利、不浅薄、不势利、情谊真的知己,足矣!

月夜中的哲理

千百年來,无论朝代如何变迁,人事如何浮沉,只有那一轮明月始终寂静、淡泊地高悬于历史长空,俯视纷繁的人间,引发人们无限遐想和无尽思考。在李商隐的七言绝句《月》中,就流露出他对人生的思索。

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前两句写月亮本身,“过水穿楼”四字写出月光无处不在,“触处明”呈现月光皎洁明亮。皎洁月光经过流水,穿过楼台,接触到的地方都是一片明亮。“藏人”指月中嫦娥,“带树”指月中桂树。远望那一轮明月,蕴含着淡淡清辉。后两句写出观月之感,缺损的初月与十五后逐渐残缺的月亮令人惋惜怅然。人们总是希望看到那象征团圆的满月,但李商隐却独具慧眼,他认为这种惆怅未免肤浅,即使月亮最圆满之时也未必对人有情,月亮始终还是那个月亮。“未必圆时即有情”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月缺未必无情,月圆未必有情,凡事客观看待,无须庸人自扰。此句告诫人们要辩证看待有情与无情、缺憾与完美的关系。

爱月、赏月、寄情于月,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浪漫。有月的图景、带月的情思都是我们心灵的归宿。在这三首诗中,我们读出了诗人对月的感悟。那皎洁的月光透过我们的心窗,叩开了我们的心门。

群文链接

仔细阅读于良史的《春山夜月》、白居易的《望月有感》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你一定会从中体会到月色的韵味和寓意。

猜你喜欢
张若虚高悬王昌龄
圆月高悬
驰骋边疆的王昌龄
接连被贬的“九品”芝麻官
爱国情怀永流传
高悬的镜子
明月高悬
蝉诉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生命意识
《春江花月夜》“月”意象及“神秘”诗境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