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参与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

2021-09-29 12:51潘少萍张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27期
关键词:自尊

潘少萍 张健

摘要:为探讨父母参与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同时考察自尊的中介作用,采用整群随机取样方法,随机抽取4~6年级1042名儿童。结果表明:(1)父母参与对儿童问题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2)自尊在父母参与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表明,父母的参与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儿童的问题行为,还可以通过自尊间接影响儿童的问题行为。

关键词:父母参与;儿童问题行为;自尊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7-0009-04

一、引言

儿童问题行为(Children' problem behavior)是指儿童在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偏离正常标准的行为[1],一般包括内化和外化的问题行为[2]。内化问题行为包括社会退缩和抑郁/焦虑,外化问题行为包括违纪和攻击[2]。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问题行为是儿童在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3],其检出率一般为10.5%~17.5%[4-6]。

儿童早期的问题行为会对个体的身心发展产生持续的影响,也会预测儿童期消极的同伴、师生关系,学业成绩低下,留级或辍学行为[7],以及青少年时期的反社会行为和成年期的心理行为问题[3]。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在家庭微系统中,父母参与对儿童的行为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考察父母参与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有利于预防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父母参与是指父母通过扮演父母的角色来促进孩子的最佳发展,包括情感投入和父母对孩子兴趣的参与[8]。格罗尼克(Grolnick)和斯洛维克(Slowiaczek)将其分为三个维度: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8]。在此基础上,吴帆、张林虓[8]结合欣德朗(Hindelang)等人的研究,增加了“父母监管”维度。研究发现,父母参与和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密切相关[9]。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减少青少年的违纪、犯罪行为,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否则会导致反社会或非社会的心理行为[10]。一项全国性纵向研究发现,父母参与预示着问题行为的减少和社交技能的提高[11]。基于CEPS的数据,吴帆和张林虓[8]发现,父母监管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水平越高,青少年不良行为水平越低。基于以上论证,我们有理由推测,良好的父母参与可能是减少儿童问题行为的重要保护性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将探讨父母参与和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假设 H1:父母参与儿童问题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自尊是一种积极或消极的自我态度[12]。自尊作为个体自我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个体健康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问题行为理论的社会心理模型[13],问题行为的发生既有外部环境的作用,又要考虑个体内部的因素。父母参与作为青少年发展的外部环境系统,它可以通过个体内部的自我系统(如自尊)间接影响其行为系统。一方面,研究发现,父母参与不仅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4],而且促进了孩子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如自我效能感[15]、学校适应力、自主性学习动机、自控力[16]等。当孩子感受到更多来自父母的关注、理解时,更容易形成更高的自尊[5]。另一方面,自尊也与行为适应相关较高。实证研究表明,低自尊与外化问题行为之间存在稳健的正相关关系[17]。低自尊是预测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甚至犯罪行为的重要危险因素;在青少年危险行为干预的保护因素中,高自尊是最重要的个人资源[18]。自尊对青少年内化问题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19]。吴明正等[19]发现,青少年的外显自尊可以预测其抑郁水平,低自尊的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抑郁。杨会芹和刘晖[20]发现,儿童的生活事件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影响内化情绪问题的发生。这一中介过程也符合“情境-过程-结果模型”的假设,即情境因素(如父母参与)往往通过影响个体的心理过程(如自尊)进而影响其行为适应。基于以上论证,本研究提出假设 H2:自尊在父母参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二、方法

(一)被试

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从某一地区随机抽取两所小学,对4~6年级学生发放1097份问卷,剔除有明显作假倾向的问卷、空白卷55份,获得有效问卷1042份,回收率为94.99%。其中,四年级355人,五年级367人,六年级320人;男生544人,女生498人。被试年龄在9~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0.19岁,标准差1.15。

(二)研究工具

1.父母参与问卷

采用吴帆等[8]对父母参与的分类维度,将父母参与划分为“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和“监管参与”四个维度。其中,“行为参与”涉及三个题项,分别是检查作业、指导功课、吃晚饭的频率。“认知参与”涉及四個题项。分别是父母讨论、参观场所、外出观看的频率。“情感参与”主要考察青少年自身对父母的积极感受,涉及四个题项,分别是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父母信心、首要求助对象。“监管参与”涉及一道题项,分别赋值为0、1、2。

2.青少年自评量表

Achenbach 2001年修订的青少年自我报告(YSR)适用于6~18岁的青少年。本研究采用攻击和违纪、焦虑抑郁和退缩抑郁分量表分别测量青少年的外化、内化问题行为[21],共52个题目,采用从“不符合 (0)”到“非常符合 (2)”的 3 点计分,得分越高,问题行为越多。外化、内化问题行为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5 和0.88。

3.自尊量表

采用罗森博格(Rosenberg)1965年编制的自尊量表来评定个体自我接纳的程度。原量表共十题,4点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4=完全符合”),所有项目的平均分越高,自尊水平越高。田录梅[22]指出,量表第八个条目“我希望我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尊重”具有中西文化差异,建议修改或删除。本研究直接删去此题目,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 83。

猜你喜欢
自尊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尊
大学生自尊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自尊、领悟社会支持以及压力性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
巧用心理技术启迪学生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