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凤平 刘艳春
一天下午,一位母亲带着小孩走进了心理咨询室。眼前的小孩,看起来很聪明,样子也很帅气,交谈中对答如流,似乎也看不出什么问题。母亲告诉我,小男孩的班主任找到她,反映小男孩有一些行为问题,例如,偷同学的航模,打同学,等等。乍一听,小男孩的问题似乎挺严重的。
然而,这位小男孩才六岁,刚上小学一年级,问题真的如班主任反馈的那么严重吗?后来经过咨询,我了解到:小男孩确实拿了同学的航模,因为他当时非常喜欢航模,但过了两三天,他不喜欢了,就还回去了。其实,小男孩处于六岁左右,偷拿别人的东西还不能准确定义为“偷”,他们往往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自己并没有,就会顺手拿来。大人们认为孩子是在偷东西,但孩子却非故意而为之。如果定义孩子的行为为“偷东西”,甚至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对孩子的伤害很大。
除此之外,小男孩确实“打”了其他同学,但只是推了那位同学一下。那位同学没有站住,摔倒了,于是告诉老师说小男孩打了他。然而,那位同学惹他在先,小男孩推他在后。但是老师结合小男孩以往的表现,认为小男孩打了人。在班主任的眼里,这个小男孩似乎一無是处,实在拿他没有办法,才推荐母亲带着小男孩前来接受心理咨询。
小男孩果真如此一无是处,没有任何优点吗?在咨询中,我发现小男孩其实有很多优点,例如,他非常聪明,说话非常讨人喜欢,语言表达能力很好,等等。那为什么班主任认为孩子存在严重的行为问题,将孩子的行为问题告诉孩子的母亲,母亲也认同呢?原因不难理解,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大人对孩子极易产生高期待,有着完美主义倾向,容易根据孩子的某一个缺点将问题行为无限放大,“一错百错”,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否定”的心理暗示,很多孩子就顺着这种心理暗示,行为表现真的越来越糟糕。
其实,为人父母或教师,与其纠缠于孩子的问题行为或者缺点,不如换一种思路,看见孩子的优点或良好行为。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我们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不纠缠于孩子的缺点或问题行为,孩子的缺点或问题行为反而可能更少,因为这些缺点或问题行为没有得到强化而消退。如果我们看见孩子的优点或良好行为,及时表扬,给予其展现优点或良好行为的机会,孩子的优点或良好行为也就因为得到了强化而不断出现。优点或良好行为越来越多,缺点或不良行为也就自然越来越少,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初衷吗?
我和小男孩的班主任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班主任由衷地认可了我的建议。因为小男孩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好,也很聪明,班主任鼓励他参加了班级演讲比赛。后来他还参加了全校演讲比赛,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小男孩非常开心,之前的那些问题行为也都没有了。
作为父母或教师,我们应该用善于发现美丽的双眼去看见孩子的优点,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提供给孩子展现自身优点的舞台,以点带面,不断推动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