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长雁
聂荣臻有这样一段回忆,概括了他与叶挺从相识到相知再到分别的全过程——
我与叶挺有很深的战斗友谊,对那些共同的战斗生涯,一直难以忘怀。我们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时开始相识,以后一起回到广东从事党的军事工作。独立团北伐时,我曾在广州送他出征。北伐中我担任广东区党委军委特派员,在长沙、武昌等地多次与他见面商谈。党中央决定南昌起义,我到九江,第一个通知叶挺。南昌起义中,我们共享着胜利的喜悦。溽暑南征,我们走在一起,共同指挥了激烈的会昌、汤坑战斗。流沙失败后,我们又结伴照料重病的周恩来,同乘一叶扁舟出海飘流,逃到香港。以后我们又共同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的当天晚上,我听到他大声争辩,陈述我们必须尽早撤出广州的种种理由。在危难之际,我同他到财政厅天台观察战况,并下令撤退。从此,我们各自东西。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场石院子一户贫困的农民家庭。1919年12月9日,他和同伴乘邮轮“司芬克司号”驶往法国,于1920年1月14日抵达马赛港。
1921年11月底,聶荣臻离开法国,前往比利时,进入沙洛瓦劳动大学。1922年8月,经同学刘伯坚和熊味耕介绍,他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3年春,经赵世炎和刘伯坚介绍,聂荣臻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10月,聂荣臻奉命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学习。
叶挺则是在国内进行系统完整的军事学习后,从国民党军队中要求到莫斯科学习的,是为国民党中的第一人。1924年10月中旬,叶挺进入中国留学生指定就读的学校——东方大学学习,在此结识了聂荣臻。他们一同学习《十月革命史》《俄共(布)党史》《世界革命史》《工人运动史》《政治经济学》等,共同听取报告,学习讨论从中国寄来的《向导》周刊、《新青年》杂志及《前锋》季刊等,同时阅读一部书并逐章讨论等。
11月7日,苏联十月革命节举行阅兵典礼,中国留学生应邀参观。聂荣臻、叶挺与莫斯科人民、东方大学其他学生一道在红场倾听托洛茨基、斯大林、季诺维也夫等人的演说,留下深刻印象。是月,他们还听取了李大钊在东方大学讲授的《中国近代史》《中苏关系史》和国内迅速发展的革命形势。
刚进入东方大学时,叶挺还不是共产党员,但他积极向聂荣臻汇报思想,表达愿望,聂荣臻从旁给以帮助。11月1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莫支部训练部对其所属的21个小组110名团员10月份的表现进行总结时,对列在第21组的叶挺作出如下评价:“对团体忠诚,研究努力,思想清楚,活动欠积极,以后应力求改进。”当时,聂荣臻任第7组组长,虽与叶挺不在一个团小组,但是他们住在一起。
中共旅莫支部执行委员会每月会集合各小组对个人的评语,制成一幅图案。图案上每人都有一块区域,被展示在宿舍走廊两边的墙壁上,让大家相互监督,以为警示。同年11月30日,聂荣臻出席中共旅莫斯科支部第32次会议。会上,他被批准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大会决议的第二项说:“下列同志,应缩短其候补期,即于下次大会转入为正式党员:李林、聂荣臻、傅烈、穆清(青)。”
12月1日,是叶挺人生中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中共旅莫支部召开大会,讨论叶挺的入党问题。据段雨生等著《叶挺将军传》记载:“执行委员罗觉(罗亦农)向全体党员作报告,介绍人王若飞(另一个介绍人王一飞)详细报告了叶挺一贯表现,认为他愿意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作革命先锋。陈乔年报告了叶挺在苏联的表现,认为他虽是国民党员却表现了无产阶级精神。出席会议的70余名党员表决时,全体通过接收叶挺加入中国共产党。”
关于叶挺的入党介绍人,还有一种说法。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在莫斯科学习期间,我同时兼做党、团工作。”“我们也做发展党、团员的工作,叶挺同志就是由王若飞和我介绍他入党的。叶挺原是孙中山警卫营的营长(应为孙中山大元帅府警卫团第2营营长),属国民党左派,由廖仲恺先生派到苏联学习,我们起先都在东大(莫斯科东方大学),以后一起进了红军学校学军事。因为他思想进步,愿意向党靠拢,多次对我表示希望入党,我向旅莫支部汇报同意后,就作为介绍人之一,介绍叶挺同志入了党。”聂荣臻担任介绍人之说,与叶挺传记的说法有所出入。
1925年1月31日,叶挺与聂荣臻、熊雄、王一飞、颜昌颐、李林、张善铭、杨善集等30多人被共产国际由莫斯科东方大学选调到伏龙芝军事学院中国班学习军事,成为第一批系统学习军事的中共党员,聂荣臻担任中国班班长、中共支部干事会书记。该校由苏联红军师职以上高级军官任教。
聂荣臻曾满怀深情地回忆:“我是第一批进红军学校(即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的,叶挺同我编在一个班里。第一批学员还有熊雄、范易、颜昌颐等同志,一共二三十个人。这批人几乎都在革命斗争中牺牲了,至今在世的,只有我一个。”
中国班于1月底筹备,2月正式开学,共有学员30余人。他们除学习军事理论、战术、技术外,还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莫斯科的冬季气温常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下,叶挺、聂荣臻凭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坚强的毅力坚持学习。
会后,聂荣臻到各部队传达了起义计划。他向各部队负责同志介绍了整体形势,说明了任务,告诉他们作好一切准备,接到中央命令,就立即行动。叶挺坚决执行中央命令,他率领24师,贺龙率第20军、蔡廷锴率第10师,分头向南昌开进。
当时,周恩来特别交代聂荣臻,设法将马回岭的第4军第25师拉到南昌,参加起义。并约定:一旦南昌起义打响,就放一列火车到马回岭,火车一到,25师立即上车赶往南昌。聂荣臻到达马回岭后,立即扩大起义指示的传达范围,多次进行个别或集体谈话,动员作好起义准备,拟定起义的各项工作计划。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2日,聂荣臻、周士第率领25师大部由马回岭赶到南昌。起义成功后,起义军编成了第9军、第11军、第20军,仍称第二方面军。朱德任第9军副军长,叶挺为第11军军长和前敌总指挥兼24师师长,聂荣臻被任命为第11军党代表,贺龙任第20军军长兼代第二方面军总指挥。8月4日,叶挺和聂荣臻率领第11军24师离开南昌南下。
8月19日,起义军兵分两路,由广昌出发。叶挺、聂荣臻率领第11军为右纵队,取道宁都向壬田进发。贺龙的第20军为左纵队,取道石城向壬田前进。两军对瑞金取分进合击之势。
8月22日,第11军进入宁都县城后,首先扣押了一批土豪劣绅,接着砸开了国民党宁都县当局的监狱大门,解救出被关押的革命群众。起义队伍在县城广泛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号召民众参加革命,鼓励农民组织农民协会、建立革命武装。起义军领导人还分别接见了宁都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进步人士,向他们了解当地革命斗争情况,讲解革命理论和革命前景,鼓励他们继续开展革命斗争、参加起义部队。
8月26日,第11军抵达瑞金以北的壬田,同布防在瑞金、会昌一线的国民党军钱大钧部的两个团遭遇,将其击溃。随后,第11军向瑞金急进,并协同主攻部队左纵队第20军向瑞金攻击。经过激战,敌军退至会昌,起义军乘胜占领瑞金。
在瑞金,起义军从缴获的文件中得知,敌钱大钧、黄绍竑两部约18个团的兵力正在会昌一带集结,企图阻击贺龙、叶挺起义军南下。前委和军事参谋团在讨论迎敌方案时有两个意见:一、贺、叶、刘、周等认为不破会昌之敌,起义军有后顾之忧,因此主张攻击会昌之敌,并力图歼灭之。二、俄顾问纪功主张避战,速到汀州、上杭入粤。最后,大家决定先全力消灭会昌之敌,然后折回直下潮、汕。同时,会议部署叶挺、聂荣臻指挥第11军第24师、25师为右纵队,经洛口向会昌西北之敌主攻; 朱德指挥第20军第3师教导团和第6团为左纵队,向会昌东北之敌助攻;贺龙率领第20军第1、2师为总预备队,在瑞金附近策应支援各方。
8月28日,叶挺、聂荣臻率第11军由瑞金取道西江市,攻击于都、会昌连络线上的洛口之敌,并占领该地。此时,敌黄绍竑部由于都拟经洛口向会昌前进,但中叶挺疑兵之计,滞留一日才攻取洛口。
8月30日晨,会昌之战打响。因第11军等待主力第25师,担任助攻的朱德部先行发起进攻。随后,叶挺、聂荣臻指挥第24师发起主攻。但敌军势大,一时进攻受阻,双方处于胶着状态。中午,25师抵达战场,叶挺立即代表指挥部向25师介绍敌情并布置任务。接着,聂荣臻指示说:“这次战斗很重要,你们的任务很重。部队走得很疲劳了,要好好進行战斗动员,党员、团员要起模范作用,保证完成战斗任务,打下会昌。”
下午4点,敌军不支,全线向寻乌退却,起义军占领会昌。
会昌战斗后,聂荣臻、叶挺参加了周恩来主持的中共前委会议,讨论南下路线问题。会上,叶挺与周恩来主张主力经三河坝取梅县,再经兴宁、五华取惠州。这条路虽距离最短,但由于伤员较多,还有许多枪支要运输,最终没有被采纳。起义部队只好折回瑞金,经汀州、上杭走水道入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