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删改角度解读《装在套子里的人》

2021-09-29 11:48吴玉巧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里科夫伊凡套子

吴玉巧

《装在套子里的人》全文可以概述为删除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删除了小说的开头,兽医伊凡尼奇和中学教师布尔金因为打猎误了时辰,在村长普洛克菲的堆房里过夜,他们在聊天时谈到村长的老婆玛芙拉是一个奇怪的人,一辈子都没出过村庄,只有在天黑的时候才会出来走走,布尔金就借此说起了自己任教中学里的另一个怪人——别里科夫。第二部分,删除了别里科夫差一点结了婚的情节。第三部分,删除了小说结尾作者借伊凡尼奇之口对自由的呼唤。这些部分的删除,导致教师和学生对小说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偏差,下文就从对话艺术、环境、人物形象、主题等角度具体阐述。

一、对话艺术

小说原文的开头是伊凡尼奇和布尔金因打猎误了时辰,在闲聊中提到了别里科夫,布尔金就向伊凡尼奇講述别里科夫的事迹,由此引出了下文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一系列行为。原文就是通过伊凡尼奇和布尔金的聊天来开展的,在布尔金讲述的过程中还插入了伊凡尼奇的疑问与思考,对话贯穿全文。读者在读原文的时候,不自觉会把原文归结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伊凡尼奇和布尔金的对话,第二个层面是在对话中布尔金述说的别里科夫的故事。这种由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结构也就是中国传统的套式结构,课文中删除了开头伊凡尼奇和布尔金的对话,课文就变成了单层的叙事结构,这是对小说原文结构的改变,使得双层的故事叙述变成了单层的故事叙述。

其次,在小说原文中,对话一直贯穿全文,从这些对话中,契诃夫塑造了两类不同的人物形象,布尔金代表了这座城市里除别里科夫之外的其他人的态度,甘愿被别里科夫挟持,在他营造的笼子里循规蹈矩的生活,失去了反抗的力量,只是在不断抱怨却从未想过奋起反抗。伊凡尼奇代表了一种新生的力量,在布尔金述说的过程中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所在,“是啊,有思想的正派人既读过屠格涅夫,又读过谢德林,还读过勃克而等等,可是他们仍旧会低声下气,容忍这种事。”这座城市里的人都被别里科夫挟持,责任不仅仅在于别里科夫,也在于这座城市里的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反抗别里科夫,契诃夫借伊凡尼奇之口,含蓄的揭示了造成大家都生活在套子里并不是个体之过而是群体的责任。“我们住在城里缺乏空气、十分拥挤的地方,我们写些无聊的文章,我们玩‘文特——这一切,岂不就是套子?至于在搬弄是非的人、懒汉、没事可做的蠢女人中间消磨我们的生涯,自己说而且听人家说各式各样的废话——这岂不也是套子?”这一段话,是作者在塑造别里科夫形象后,借伊凡尼奇之口述说当时社会中不仅仅只有别里科夫一个人被装在套子里,别里科夫只是这个套子下的一个牺牲品,这座城市里的所有人其实都生活在沙皇统治的套子当中,只是他们把沙皇的统治转化为归结为别里科夫的辖制,孰不知他们自己已经成为了像别里科夫一样的人,一样在拥护沙皇政府的统治,在这个套子之下循规蹈矩的活着,最后别里科夫死去,他们只迎来了短暂的狂欢与解脱,最终还是像别里科夫在世时一样活着。别里科夫只是当时社会中一个典型形象而已,大家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套子中,被束缚着,整个社会已经被侵蚀腐烂。“不成,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这是伊凡尼奇的觉醒,实际上是作者的愿望,他希望有人来打破当时社会的腐朽,有人愿意与套子决裂,伊凡尼奇做到了,这里蕴含着一种新的希望,一个人的觉醒会带领更多人的觉醒,使整篇小说也充满了希望。

教材中将小说原文里的对话删除,造成了两个方面的缺陷:第一,让别里科夫的故事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把双层叙事结构转化成了单层叙事结构,这使得故事内容更加紧凑,但也使文本的留白与空间大大缩小。第二,原文的结尾,契诃夫借伊凡尼奇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同时,伊凡尼奇的觉醒让契诃夫的愿望有实现的可能,读者可从中窥探得希望,课文中删除了这一部分,就只留下无尽无休的套子,推翻腐朽统治遥遥无期。

二、环境

“环境指构成人物活动的客体和关系。它是故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尽管在某些情况下,更换了背景不影响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但人物毕竟还是在某个特定的时空中活动,犹如和尚脱离了红尘却进了深山的老庙。”环境的主要成分是自然现象和社会背景。自然现象就是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就是社会环境,课文中删除了一些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对人物的理解和主题的把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课文中删除了两处至关重要的社会背景,第一处是学校里的所有太太们都在为别里科夫的婚事忙和,而她们干这件事情的最初原因仅仅是无聊,为了打发这种无聊的时光,她们给自己找事情做。“校长太太啦,学监太太啦,我们中学里的所有太太们,都活跃起来,甚至变得好看多了,仿佛忽然发现了生活目标似的。”这是生活无聊、空虚到何种程度才会把一个装在套子里的,结婚希望渺茫的别里科夫当成消遣的乐子啊!这种生活状态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甚至是这座城市里的所有人,契诃夫对这种无聊、空洞的生活毫不留余地地进行反讽,同时,从这件事情中可以说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大部分的人都没有自己的精神寄托,生活无趣、压抑,才会被别里科夫所挟持。第二处是别里科夫去世后的描写,“这时候他躺在棺材里,神情温和、愉快、甚至高兴,仿佛暗自庆幸自己终于装进一个套子里,从此再也不必出来了似的。”“我们大家都穿着套鞋,打着雨伞。”在别里科夫去世后,大家来送葬时因为下雨的缘故,所有人的装扮仿佛如同别里科夫平时所希望这座城市里的人换上的装扮一样,这里也说明了其实不止别里科夫,这座城市里的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套子里,或许他们的套子只是与别里科夫的有一点点区别而已。所以在埋葬了别里科夫之后,这座城市里的人陷入了短暂的的狂欢,生活又回到了以前别里科夫在的时候的样子,对于没有明令禁止,也没有得到充分许可的事情也不敢去做,又跟先前的生活一样严峻、无聊。

把这些被删除的社会环境和课文对比阅读会发现,都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不仅仅只有别里科夫一个人生活在套子里,而是整座城市里的人,别里科夫只是契诃夫塑造的一个典型的人物而已。“那种性情孤僻、像寄生蟹或者蜗牛那样极力缩进自己的硬壳里去的人,这世界有不少呢。”这些普通大众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套子里,背负着各种各样沉重的枷锁,契诃夫只是借别里科夫这个典型的人物来揭露当时社会上存在着的各种各样的套子。

课文中删除的自然环境如下:

“这时候村子给夜色包得严严紧紧,躲开了劳动、烦恼、忧愁,安心休息,显得那么温和、哀伤、美丽,看上去仿佛星星在亲切而动情地瞧着它,大地上不再有坏人坏事,一切都挺好似的。左边,村子到了尽头,便是田野。可以看见田野远远地一直伸展到天边。在这一大片浸透月光旷野上也是没有动静,没有声音。”乡村的宁静与美丽与城市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城市里面充斥着嘈杂,大家都生活在套子里,谨小慎微,乡村是自由的,这也代表着契诃夫自己的愿望,他希望能生活在乡村里,打破沙皇的统治,无拘无束,没有套子,没有压迫,没有腐朽的统治。

现在的中学生对小说的学习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借助教辅资料,用教辅资料里的结论去阅读小说,并不是通过自己的阅读,带着自己的理解得出结论。在文章中找不到可以印证这个结论的证据,就转而去把作者的写作背景强行带入理解,其实学生更应该学会的是从文本的内部去获得信息。《装在套子里的人》大量删除了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会产生一定的疑惑,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原文的环境描述,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文本解读思路,自然而然地从文本中得出这篇课文环境的重要性,即环境对人物和主题的塑造。

三、人物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主要的人物有别里科夫、华连卡姐弟、布尔金、伊凡尼奇。小说原文中将这些小人物的形象塑造得非常典型,对他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现在的教学参考用书将别里科夫的形象简单的归结为沙皇制度的维护者,并且他还将套子强加给整座城市的人,其实别里科夫他还是沙皇统治下的可悲牺牲者,套子伴随他的一生,辖制了他的一生,最后他也因为套子受到挑战以死亡来结束这一生。别里科夫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产物,不知所措,无法反抗只能迎合,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他为了例行惯例,与同事保持良好关系,所以经常去拜访同事,但到了同事家,“总是坐下来,就此一声不响的瞪起眼睛,仿佛在调查什么事似的。他照这样一言不发的坐上一两个钟头,然后就走了。”而这样的拜访和呆坐,对于他自己来说也是十分难受的。怕别人说他的坏话,所以他不用女佣人,雇了个六十岁的老头子做厨子,却在晚上睡觉时时常担心这个老厨子来杀害他。就连产生结婚这个想法也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应当结婚,所以当他坐在校长太太为撮合他和华连卡准备的包厢里时,“看上去好像刚用钳子把他从他的家里夹来的一样。”从别里科夫这一系列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他也是有欲望的,但是他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不敢与其他人社交,性格懦弱。而他的这些行为,过于夸张就变成了沙皇统治下的卫道士行为,因而所有人都讨厌他。但其实他也是沙皇统治下无法反抗转而维护,最后走向死亡的可悲者。

小说原文中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华连卡姐弟,华连卡的出现伴随着爽朗的笑声和甜美的歌声,她如同水果蜜饯,如同新的艾芙柔黛特从浪花里钻出来,在场的所有人包括别里科夫都被她吸引了。她答应和别里科夫结婚是因为她已经三十岁了,早已过了适婚的年龄,且她和弟弟柯瓦连科经常吵架,她迫不及待的想摆脱现在的生活。在别里科夫去世后,只有华连卡一个人流泪了。小说原文中华连卡的形象很鲜明,文中有两部分对她的笑容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她伤心时就哭泣,开心时就哈哈大笑,她是自由的,她从不掩饰自己的真心。柯瓦连科从认识别里科夫的第一天起就讨厌他,柯瓦连科代表新的力量,敢于和别里科夫对抗。“我不懂你们怎么能够跟这个告密的家伙,那副叫人恶心的嘴脸处得下去。……你们是官僚,你们这儿不是学府,而是城市警察局,而且有警察岗亭里那股酸臭气味。”柯瓦连科直指别里科夫和这所学校里的其他人,揭露问题所在,所以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较量别里科夫失败了,套子占据下风,自由和新的意识成功了。华连卡姐弟代表着一种新生的力量,别里科夫就死于这种新生力量,他的套子受到了挑战,他最终不能再回到套子里了,只能走向死亡。

课文中大大削减了别里科夫和华连卡差点儿结婚的这一段,对别里科夫、华连卡、柯瓦连科的人物形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生对别里科夫的形象掌握的没这么透彻,只简单的把他认定为沙皇统治的卫道士,而忽略他也有性格的弱点,他也是一个带有奴性色彩,压抑自己欲望的受害者。

四、主题

教学参考用书中将小说的主题归纳为揭露了沙皇统治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民众的专制,同时还关注到了别里科夫不仅是一个卫道士,也是一个受害者。但是课文的删节导致教学参考用书对小说主题归纳的局限,首先,小说原文还揭露了不止别里科夫一个人深陷套子的泥潭,而是整个社会都生活在套子里,心甘情愿被别里科夫所挟持,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压抑。前文提到过校长太太们撮合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结婚这一情节,校长太太们好像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实则是因为她们的生活没有目标,生活无聊空虚才会被别里科夫所挟持。

其次,小说原文以“不成,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了!”,这是一种觉醒,一种愿望,一种希望。《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這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整个社会弥漫着沉闷、恐惧和绝望的情绪,大批的知识分子处于彷徨的状态,感到前途渺茫,找不到出路。契诃夫在对现实极度失望后,想换一条出路,呼唤自由,所以,与其说契诃夫在借伊凡尼奇之口呼唤自由,倒不如说是契诃夫在直接表现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和创作意图,通过对乡村和城市环境的对比,突出乡村的宁静和城市的嘈杂与污浊,乡村代表作者的理想与愿望,通过伊凡尼奇的觉醒,表现作者对人们觉醒的号召,希望更多的人能站起来与腐朽压迫决裂。

综上所述,《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删节给小说的解读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适当补充原文,如此做法,首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阅读原文的意识,其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文本解读思路,不应过多的依赖文本之外的辅助资料,更应该从文本中去探索,形成自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契诃夫.契诃夫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579,588,588,581,587,588,579,581,583.

[4]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9.

[2]朱冬民.从叙事学角度再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兼谈课文的删节问题[J].语文建设,2011(2).

[3]祁小荣.经典小说文本的叙事学解读路径——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17).

猜你喜欢
里科夫伊凡套子
难以挣脱的精神套子
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的象征意义
套子
套子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剑齿虎⑤
剑齿虎⑤
枯叶蝶的秘密
野猪套
自私的公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