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文本价值,发挥例文作用

2021-09-29 10:51姜楠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1年9期
关键词:例文荷花文本

姜楠

很多家长和教师会有这样的感受,学生经历大量的阅读后,语言表达能力仍不尽如人意;面对具体的作文要求,他们大多还是捉襟见肘,这种情况警示我们应重新审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思考如何打通从读到写的通道,让阅读为写作服务。笔者认为,发挥例文的价值,是解决这道难题的有效手段。

一、整合关联,借助例文学写场面

高年级作文中的场面描写无疑具有一定难度,但统编教材中编选了不少具有场面描写的经典作品,如果教师能够从中选取一些优秀片段,并将其整合,发挥例文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深入辨析和对比,就能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比如,统编教材六年级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在描写场面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首先从整体展现了5位壮士痛击敌人的画面,然后逐个聚焦,从他们不同的年龄特点展开细致描写,最后重新回归到整体角度,总结他们战斗的成果。当然,描写场面不能仅局限于此,《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中有一个描写欢迎场面的片段,作者并没有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而是借助两个关键性元素来渲染场面的热闹:其一,声音巨大,运用了大量拟声词展现画面的壮观和火爆;其二,人数众多,运用如“成群结队”“浩浩荡荡”“挤满”等词汇,展现了当时画面的壮观。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这两个片段整合,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片段的异同之处,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场面描写的两个基本原则:点面结合和渲染氛围。

从这个角度看,例文并不一定局限在教材所提供的资源上,还应关注和统整教材中的精读文本,并将看似不同的资源勾连起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逐步趋向灵动,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发挥例文的作用。

二、穿越常态,借助例文学习编写故事

阅读文本时,学生大多在初次阅读时会被独特的表达所吸引,但对于一篇耳熟能详的文本,就容易陷入固化的思维中,而不能真正认识其价值。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转换视角,以更好地发现文本中值得探究和品味之处。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人物描写”單元的课文《两茎灯草》为例,教学时,很多教师会让学生聚焦在细节描写上。诚然,作为一篇小说,借助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确是教学重点,但如果转换角度,就可以将关注维度从细节转移到情节上,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严监生因为两茎灯草而不肯咽气,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等人物逐一登场,对严监生伸出的两根手指做出了不同的解读,最后还是妻子赵氏明白其意。其实,以赵氏对丈夫的了解,一开始就知道他伸出两根手指的意思,为什么作者不让赵氏直接点破,而要让那么多人物依次登场呢?这正是作者构建情节的需要,精彩的情节绝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一种组合,正是因为几番解读皆错,读者才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被深深吸引,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才有了文章吸引人的魅力。这就是情节设计的精髓。

当下,学生对于情节设计的理解还停留在起因、经过和结果的维度,因此,教师要发挥例文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回合思维”,教会他们如何打造吸引人的情节。

三、提炼归类,借例文学抒情

统编教材中很多课文是描写同一类型事物的,如果能够将这些文本的相关片段整合起来,就能发现写此类文章的内在逻辑和语言奥秘。

以借物抒情类作文为例,叶圣陶先生借助荷花抒发情感,琦君则借助桂花抒发情感。在《荷花》一文中,叶圣陶先生主要运用联想和想象手法,将自己变成一朵荷花,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对荷花进行描写,达到了人就是花,花就是人的境界,从而让情感自然而饱满;而在《桂花雨》一文中,琦君将情感融入到事件中,描写了摇桂花的场景,将人与花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人花融合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提炼出文本在表达方面的共性,找到其中蕴藏的提高表达能力的奥秘,让学生在品味和鉴赏的过程中,寻找表达规律,实现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其实,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需要费尽心思去寻找优质例文,教材中俯拾即是。如果教师不关注和研究教材中的资源,就是对教材的一种浪费,更是对编者的不尊重。因此,教师要具有例文意识,用教材例文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将更多的教材知识内化,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写作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例文荷花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儿童节”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荷花
夏天的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