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俏,汤 檬
(吉林大学 a.东北亚学院;b.经济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人才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愈发凸显。人才经济是由人才驱动,主要服务于创新链及生产链的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运用阶段的创新综合体。[1]人才经济在科技转化过程中,最突出的两方面作用是努力实现产品生产化的相关创新及为产品寻找到合适的市场,以此实现产品的产业化发展,这也是目前如何将人才经济从人才向经济进行商品化转变的关键。近年来,东北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人才强省战略。东北三省从开展各类重大人才工程入手,完善相应的人才保障政策,深入推进人才创新发展机制,引导各省协调发展、共同创新,加强省际间的人才流动,通过一系列举措促使科技人才推动地方创新驱动发展。[1]虽然自“十八大”以来,东北地区积极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化升级,但目前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层次依然与发展要求相差甚远。[2]如何切实利用东北地区潜在的人才经济优势来推动经济结构升级,仍是东北地区经济转型的重大课题。
2010年以来,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就第一产业而言,农业占比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趋势,2010年占第一产业的比重为36.70%,2014年占比则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减少了5.2个百分点,此后逐年上升,2019年又增加到33.20%。[3]林牧渔三个产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在2010年为64.88%,到2011年增加到67.63%,2019年则下降到59.31%。在此期间,东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水平不断提高,商品化作物所占比例不断加大,与传统粮食种植业的组合不断改进优化,近年来农业的总体产量也在持续增长,这说明农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方式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2010~2019年,东北地区持续“降工节能”,第二产业占经济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下降。东北地区具有一定规模的轻工业企业个数从2010年的20 873家下降到2019年的6895家,降幅为66.97%,而相同规模的重工业企业个数减少得更为迅速,2010~2019年减少了44 768家,降幅为73.9%。近十年以来,东北地区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在不断减弱。[4]但与此同时,2019年,在高新技术制造业的相关统计中,高新技术制造业附加值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达到23.6%。在各种设备制造业中,无论是投资还是产量,近几年都取得了较快发展。[5]此外,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绿色能源汽车产量增长了5.3倍,城轨列车数量增长了16.3%,光缆数量增长了15.47%。高新科技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大量增加,除供给本国使用外,还可以对外出口,目前相关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已经达到866亿元。[6]综上可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东北地区已经是大势所趋,东北地区正在加速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在技术化、科学化、环保化的现代工业道路上更是取得了快速的进步。
2010~2019年,东北地区的服务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其生产总值共增加了24 605.8亿元,占2019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贡献比的55.87%。在经济增加值的贡献度上,服务业也位居首位,占东北地区产业经济整体贡献度的52.57%,比同期工业贡献度还要高出13.27%,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已经超过了农业和工业。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东北地区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贡献度下降比较多的主要是零售行业、餐饮行业、邮政通信行业等。而科学技术研发、高技术服务等行业的贡献度则有大幅度的提升。在改革开放初期,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比例为16.1∶69.1∶15.8,到2004年,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达到了12.0∶47.9∶40.1。到2018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比例逐渐迈过整体比例50%的大门槛,其比重变更为14.4∶33.4∶52.3,整体排序实现从“二一三”过渡为“三二一”。[7]2010~2019年,东北三省大力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强有力的帮扶政策助推经济发展,总体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走向合理且平稳,服务业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工农业在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能忽视。同时,在2010~2019年,东北地区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相反,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则不断增加,尤其是服务业最为显著,就业人员的结构已经从原来以农业为主导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格局。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有着物质资源不可比拟的优势,大力加强人才资源建设,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产业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兴国的战略方针,以“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地区建设为牵引,为经济发展培养储备了大量人才。东北地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一系列人才发展规划与建设加强东北地区各方面人才的培养,积极践行人才培养及引进计划。以黑龙江为例,近几年黑龙江相继发布了许多鼓励人才落户、人才培养、人才奖励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为留在黑龙江的人才营造了一系列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留下来的人才在黑龙江这片沃土上开拓进取、创新创业。此外,黑龙江还鼓励小微型企业的发展,通过一些优惠贷款政策鼓励创业者积极创业。[8]同时对创业人员取消落户限制,且子女能享受当地统筹安排的公办义务教育等。这些政策人性化地解决了人才所面临的生活实际困难及问题,切实解除了人才的后顾之忧。东北地区对于人才层次和薪酬水平还实行了奖励制度,使人才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不断高涨。例如,2018年,沈阳发布了关于紧缺人才的清单以及相应人才留沈的补贴和奖励办法,在该办法中,对国家重点高校或重点学科毕业生以及知名企业中符合相关条件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政策补贴,以此吸引人才落户;同样,吉林省也在近些年发布了一些重要文件,对积极创业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才进行奖励,引导吉林省的人才积极进取、积极创业,通过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来促使人才队伍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目前来看,东北三省都已经采取多项举措,积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在一系列鼓励及奖励政策的引导下,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人才经济氛围。但目前来看,东北地区的人才情况还不容乐观。根据2019年《中国劳动年鉴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底,东北地区获取技术证书人数为25.8453万人,全国高技能人才总数为903.1831万人,与之相比,东北地区高技能人才十分不足,三个省份的总和仅仅占全国高技能人才总数的2.86%。高技能人才是东北地区人才需求的重要对象,也是东北地区在发展中不断突破的重要基石。如何解决高技能人才数量少、培养慢的问题,是东北地区人才经济发展及经济振兴的关键。
本文利用MATLAB R2009a软件编制了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人才经济的耦合测度程序,根据耦合度模型,在时序上从2010年开始分析,计算出近10年来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人才经济之间具有较高的耦合度,通过关联度分析模型的计算结果可知,2010~2019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人才经济之间的关联度在0.5065~0.7130之间。表1是2010~2019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人才经济的关联度矩阵。其中,人力资本存量指标包括教育人力资本(H1)、科研人力资本(H2)、在职培训人力资本(H3)、卫生保健人力资本(H4)、迁移流动人力资本(H5);产业结构指标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B1)、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B2)、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B3)。
表1 2010~2019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人才经济的关联度矩阵
本文根据表1的测算结果进行具体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2010~2019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人才经济之间的关联度仍处于磨合耦合阶段或者中高级关联度阶段,人才经济与产业结构的磨合程度仍然相对较低,人才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在耦合程度中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东北地区人才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关联程度之所以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从人才经济投资的角度看,东北地区人才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投资的需求还存在差距。一是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的非永久性城乡迁移不利于城镇化聚集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二是东北地区创新人才培养落后,人才供给满足不了市场需要。受限于人才培养机制的稳定性,人才培养难以随着时代的进步做出及时反应。三是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从东北地区高技能岗位与高技能证书及考核人数来看,东北地区高技能人才在各个高技能岗位空缺数量与应聘人员数量上基本是2:1的比率。四是科技转化率低。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需注重以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动力。尽管目前东北地区科技研发成果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对技术有一定突破,但成本、材料等并不是科研的主要研究方向,科研成果难以被企业接受利用。其次,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受人才经济相关投资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要素禀赋变化、需求结构升级息息相关。一是在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仍旧是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金融顾问、保险推销、技术服务、市场研究、产品研发、大数据产业等新兴技术企业所占比例依然不高。二是在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业依然保持较高的比重,而高端制造业却未能充分发展。由于东北地区工业化进程总体上已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受到消费结构升级与要素成本提高的制约,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困境。此外,产能过剩、利润率大幅度下降、资产负债率过高已成为重化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9]三是东北地区在高端制造业投入力度不足。在我国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对高端制造业进行了说明界定,主要分为五类重点发展的领域,分别是航空设备、海洋工程与开发、电子智能制造装备、卫星研发、交通轨道设备这五个环节。而东北地区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东北地区人才经济与产业结构之间耦合度未能达到较高水平的主要原因。
根据表1的计算结果可知,十八大以来,东北地区三大要素密集型产业与人才经济存量系统呈现出较强的关联关系,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人才经济的平均关联度分别为0.49016、0.75062、0.62256,均处于中等关联度以上。从平均关联度来看,东北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人力资本关联度最低,该情况在当前我国发展大趋势下是正常的。但资本密集型产业与人力资本的关联度比技术密集型产业与人力资本的关联度更高却是出乎意料的,并且也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出现这一测算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东北振兴计划实施以来,东北地区将见效更快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政府更愿意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导致资本密集型产业获得了更佳的发展,从而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该举措也导致人才经济中大部分人才的选择会更多倾向于这些收入更高、待遇更好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二是东北地区人才培养机制与人才经济的需要不匹配,创新人才与高技能人才都有较大的缺口和漏洞,人才与科研市场导向脱节,影响了人才经济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联度。总体来看,这种情况虽然与预想不一致,但实际上与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人才经济增长相匹配。
表1的平均关联度计算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与人才经济增长各项指标同样存在着较强的关联关系,但是产业结构系统与人才经济系统中各项指标的关联度数值之间差距微小。迁移流动形成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人才经济的平均关联度最大,为0.6384,而科研形成的两个系统之间的平均关联度则最小,为0.6056。两者数值差距不过0.0228。这一测算结果符合东北地区十八大以来二元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人才经济增长的实际。[10]随着东北振兴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东北地区的人才环境将会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人才经济在政府扶持下会进入“蜜月期”的发展。可以预见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人才经济的关联度还会逐年提高,产业结构转型也将加速完成。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人才经济发展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更好地发挥东北地区人才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进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服务,本文以东北地区人才经济发展现状和相关研究数据为基石,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1.在促进人才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重视产业结构调整。目前,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较为分散,聚集效应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产业结构相对全国平均发展水平明显滞后,空间布局亟待完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亟待加强。2008~2018年期间,东北地区人才经济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产业结构综合指数经历了从急剧下降到逐年缓慢上升的趋势,且人才经济的增长率明显高于产业结构的增长率,但两者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东北地区人才经济指数高于产业结构指数,东北地区未来的发展需在重视人力资本提高的同时略偏向于产业结构调整。
2.激发高校在东北地区人才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大学是东北地区人才经济建设的重要资源,充分挖掘利用大学的人力、智力资源,不仅有助于人才经济的建设,也能推动大学自身的发展,实现多方的共赢。因此,东北地区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充分发挥大学在人才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基于此,东北地区应规范配套的人才政策,利用好现有存量,积极争取新的增量。做好各部门之间的人才政策统筹工作,特别是推动东北地区企业和大学之间对人才供需的匹配。[11]政府积极利用大学现有的科研人才,吸引优秀毕业生,组织东北地区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与大学建立人力资源供需对接的工作机制。
3.不断完善人才引进体系,建立产业和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对于人才引进要采取灵活措施,突出东北地区的比较优势,避免陷入与其他地区盲目的财力较量,突出创造更优良的生活、科研环境。东北地区政府应当积极引导产业和人才之间的交流。一方面,企业要注意人才的相关研究创新项目的可实践性,不能脱离产业实际。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当积极参与人才合作交流平台,将科技企业的技术难题在平台上发布,同时也要注意收集人才交流平台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政府要搭建平台积极带动人才引进计划。该平台应当赋予人才求职及产业招聘的职能。还应当在该平台上积极推进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将产学研合作作为申报科技项目的重要条件,为产学研合作提供项目支撑,夯实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以此提升产业结构调整与人才经济发展的耦合度。
4.推动人才管理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的建立。现代服务中介机构能够提供各种资金、技术、人力支持,把核心企业、关联企业、销售商、供应商以及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等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一起纳入人才经济发展中,从而形成完善的人才经济发展网络,为技术型企业提供所需的服务,提高创新效率及技术含量,提升其成长质量。东北地区政府应该在中介机构的能力建设、人才经济服务体系的完善、搭建人才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经济作用的平台中发挥坚实的作用。其中,应该特别鼓励人才管理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的创立和规范,鼓励东北地区各领域专家开创管理信息咨询服务机构。
5.奖励创新创业,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对高校与企业在东北地区联合成立的股份制科技型企业,应鼓励高校以技术入股并规定最低比例。高校在东北地区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或企业购买先进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的,应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