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莹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是朱柏庐治家格言中对“未雨绸缪”思想的解释,这也正是该词的出处所在。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上,“绸缪”思想可以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中和学生的阅读阶段。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备课,通过优质的备课,可以提升课堂效率,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方面,课前准备和预习也是对“绸缪”思想的诠释,不过如何在阅读内容上结合“绸缪”的思想才是重中之重。
由于阅读教学是现代语文的主体,而阅读内容本身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绸缪”的观念实现高关联度的教学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它可以提升学生对于知识课堂的印象,激发学生对阅读课堂的兴趣。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放眼于教学整体,在整体上预先构建各章节、各本书籍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学生奠定感情基调,为学生阅读计划确定框架,从而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对“感恩”思想的最好诠释。这一句格言也出现在很多地方的宣传标语中。另外朱柏庐治家格言还说“施惠勿念,受恩莫忘”,这也诠释了“感恩”思想的重要性。
在当下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思想是品德建设的核心。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懂得牺牲和奉献,才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感恩思想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可喜的是,在当下教育素材中,涉及感恩的话题非常多,以此展开阅读教学有很好的可行性。在小爱上,是对父母的感恩,比如《奶奶的白发》《第一次抱母亲》《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些文章无不催人泪下;在大爱上,是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比如《孙中山破陋习》《林则徐》,这些文章通贯古今,放眼于对国家未来的思考,引起学生强烈的民族感。除此之外,在古诗方面,像“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句子也发人深省。教师应在这些教学环节中,多多引导学生思考,实现精神层面的升华。而在学生的自我阅读中,也应当时刻谨记当下生活的来之不易,即使是一些展现现代美好生活的例子,也可用来作为激发学生感恩思想的切入点。
朱柏庐对“克己”思想的阐述用了较多的篇幅。比如在房屋和良田方面,他说“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在面对财物时,他说“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在言语上,有“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的说法;而在处事上,又有“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的说法。如此等等,都阐述了在治家方面要做到“克己”的思想。勿放纵,勿妒忌,做事留有余地,才能实现和谐稳定的治家。
在语文阅读中,“克己”也是一个必要的措施,通过该方式,可以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计划,有规律、有目的地阅读,建立长效阅读机制,是实现持续成长的重要举措。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该学习计划不一定很宏大,但是至少要有规律性和持久性。学生之间可以相互监督或者由老师辅助监督,确保计划的实施。在学生偷懒甚至是放弃时,可以以积极的价值观进行诱导或者直接正面阐述放弃之后会有什么影响。随着习惯逐渐养成,之后学生的“克己”行为从被动变成主动,就会有更好的自律效果。
朱柏庐的“和”的思想体现在对人、对家两方面。对人做到和蔼,对家做到和睦;而在“善”上,朱柏庐通过因果报应推己及人阐述了作恶的下场,由此警戒在为人处事时要采取和善的态度。“和善”思想应当是语文阅读的整体方向,就像前面提到的“感恩”就是和善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当下,以互联网为主体盛行的网络文学具有越来越广的影响力,而学校之所以坚持以纸本教学为主体的现代化教育,就与阅读方向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关系。在网络文学中,存在大量的低级庸俗、色情暴力的信息,这些都是危害青少年的毒品。由于网络文学本身的流量大,教师根本无法进行安全性的把控,而相比对网络展开监管,直接对可控的书本展开控制,再以此作为教学核心素材就简便易行得多,而这些工作的重心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到的知识走在“和善”的正轨之上。
在语文的课外阅读推荐中,教师要以“和善”为方向,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进行详细的审核,推荐阅读书目可以紧扣教材。在当下,学校的教材专门开设了此栏,其目的就是缓解学生课外阅读难的问题,所以教师应当多多利用。
在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中,有专门针对“读书”进行阐述的格言。“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这句话直接阐述了读书的最终理想。它强调,读书不应该只是为了金榜题名,而是应该尽量向圣贤靠拢,达成读书人自己的终极理想。相比当时为了八股取士纷纷埋头苦读的观念,朱柏庐的这一席话中的思想无疑是超前的。这在当下新课改的教育中,可以解释为,读书并不是一定要取得最好的成绩,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认可,它的目的应当是学到学习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功效。如果有研发平台的支持,最终应当能通过创新解决达到时代巅峰,引领社会思潮的前行。
读书的理想是阅读的动力所在,它对于激励学生阅读有着最持久最强劲的内驱力。不过读书理想的树立也是困难重重,它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问了学生,学生作出回答后就会将其作为自己的理想这么简单,用这样的方法为学生树立的理想实在是太肤浅,或许学生次日就会将所谓的“理想”忘记得一干二净。从理想树立的历程来看,它需要学生感同身受的体验,由此将认识深入到精神层面,才会自发地树立理想。比如周恩来总理在小时候见到了中国人被洋人欺负的场面,由此有了感慨,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精神层面的波动,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感慨时,就是引导学生树立理想的关键时刻,这样的场合并不少。比如在阅读了《第一次抱母亲》的课文后,学生对人的感情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父母的相关理想;在阅读了《水》之后,对水的珍贵有了感悟,趁着热度由此引导学生对水资源进行相关调查,从而引发学生对节约用水的新认识。总的来说,在教学中能树立的理想并不一定是非常宏大的理想,但它一定要有很好的可行度,毕竟,相比长远的理想而言,实现短期的理想能带给学生更好的反馈动力,所以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树立理想的关注。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