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语文教学中,言语是实现“会意”的有效载体。“言”是主体,是根本;“意”是生长言语的有效手段。语文课应关注言语表达,打造高效课堂。
在《那个星期天》一文里有这样一段:“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有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期盼的心情的?
生: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
师:你找得很准。你能把作者的这种期盼的心情给读出来吗?(指名读)
以上的教学过程只关注了课文的教学内容,学生得出的印象是粗浅的。语文教学应关注单元特性。本单元是习作单元,教学的落脚点应放在思考作者是怎样选材、组材,怎样表情达意上。我们可以这样展开教学。
师: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期盼的心情的?
生: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
师:这是一段母亲与孩子的对话,这段对话跟我们平时的对话有什么不同?
生:这段对话没有引号。
师:为什么这段对话没有用引号?
生:这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旁白,是一种转述,是内心的一个想法。
师:你来读读看,能读出什么感觉?
生:读出了孩子内心的急切,一种殷切的期盼。也看到了一个勤劳的母亲。
师:是啊,读着这段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一个母亲整天忙得脚不沾地,一个孩子一直跟在母亲身后,缠着母亲问,妈妈什么时候去啊。我们能感受到孩子内心是多么急切地盼望出去玩啊。
这样,从标点入手,巧妙地让孩子理解了作者是怎么把孩子内心的期盼、着急写得淋漓尽致的,引导孩子走进了作者内心,孩子一定能够有所触动。
在教学《我是一棵树》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鸟窝的形状展开想象,再巧妙结合句子引读,实现了理解语言和把握文章意蕴的有机结合。
如从鸟窝的材料方面进行想象:有的是柔软的树枝铺成的,有的是暖融融的干草团成的,有的是用泥土壘成的。也可以从鸟窝的外形来想象,如有的鸟窝是椭圆的,像半个蛋壳;有的鸟窝是方方正正的,像个摇篮;有的鸟窝是不规则图形,像帽子。还可以从鸟窝的颜色来想象,如有的黑乎乎的,有的五颜六色,有的像树叶的颜色……孩子们脑洞大开,想象力得到了提升。
教学时,我们应该关注语文要素,开展学习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根据事物特点多角度地想象。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培养,表达也越来越出色了。
语文课应以文本语言为核心,借助想象把文本中经典、优美、蕴含丰富情感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老舍先生的《猫》一文中,有对小猫活动的精彩描写。有的老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孩子们,作者围绕小猫的淘气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生1:小猫在玩玩具。
生2:小猫在花上打秋千。
师:老舍先生把小猫的淘气写得活灵活现啊!你能把小猫的淘气读出来吗?
这样的教学只是对课文内容的梳理,没能关注语言文字,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意蕴。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师:孩子们,作者围绕小猫的淘气写了哪几个场景?你能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吗?
生1:先是玩猫妈妈的尾巴。
生2:在屋外玩。
生3:玩花。
师:同学们可真会读书,善于发现,发现了老舍爷爷是抓住了小猫的几个场景来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小猫无忧无虑、生机勃勃的淘气样。那么你发现没有,作者是紧紧抓住小猫的什么来写的?
生:作者是紧紧抓住小猫的动作来写的。
师:你发现了没有,小猫的活动场所有了什么变化?
生:小猫从室内到了室外,活动场所越来越大了。
师:是啊,小猫玩得越来越嗨,越来越开心,真是生机勃勃。老舍爷爷把小猫的那份淘气、那份可爱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再现了小猫打闹嬉戏的场景。我们来读一读,把小猫玩得开心的画面给读出来。
师:孩子们,你们能模仿着老舍爷爷的写法,也来写一种小动物玩耍的场面吗?
(学生模仿写)
语文课要在朗读与比较中得意,在品析与对话中得言,在分析与总结中得法。这样的言语实践酣畅淋漓,学生能力得到了提升,语文课堂就会弥散语文该有的芬芳。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界牌中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