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媛
摘要: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信息化的基础在于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决定了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农村群体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智慧教育”背景下农村中小学信息素养课程设置的优化路径分析,着眼于学生能力的获得和信息素养的提升,从教师、智慧校园建设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不断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关键词:智慧教育信息素养农村青少年教育信息化
智慧教育是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目的是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以教育信息化来促进教育现代化。教育部在2018年頒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强调,要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其重要任务是开展智慧教育,实现“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发展的深度融合。农村中小学如何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抓住发展机遇,主动适应时代的变化,对教学过程中的设计、方式、手段和评价进行优化和变革;如何在信息化支持下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变为学习体验感更强的场所,以满足信息时代对智慧教育的需求,最终实现软硬件全面提升,这些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智慧教育的发展必要性
智慧教育的发展是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提升和普及,使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对学校环境、教学和管理进行改造的过程。智慧教育可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汇聚、迭代与发展,目的是实现协同育人、提升教学质量,最终推动教育的均衡与公平。对农村青少年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前提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在教育和科技的全面融合下,全国中小学校基本已实现了网络接入,无线网络和5G通信技术的常态化应用也让农村教育领域获得了广泛的技术加持。国家为农村地区中小学校配备了大批现代信息化教育装备,“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完善为教育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是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有效探索。
在教育信息化2.0阶段,从整个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系统、长远路径来看,一是顺应信息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发展大趋势。从环境氛围的智慧化到平台的智慧化,从技术、资源的智慧化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智慧化,这些外部资源的不断投入和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智慧教育的新生态为农村中小学校开展智慧教育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保障、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让乡村学生近距离触摸和感知到社会飞速进步,将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二是对教育本原的回归和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入思考。智慧教育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内涵和要求,传统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以信息素养培养为导向的课堂变革将对教学目标和手段进行重新审视,更强调以学生为主导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反思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智慧+”背景下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路径规划
(一)加强顶层设计,重构目标规划
智慧教育是顺应智能时代、信息时代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教育体系。农村智慧教育的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通过构建智慧的学习环境,运用智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的目的。目前各地的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各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同,软硬件配置也不同,因此智慧教育的发展进度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有较大差距。因此,应该以教育信息化为契机,按照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在宏观上进行整体布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一方面,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学生培养计划,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目标、能力标准;另一方面,整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内容,研究、制定教学策略,从地区层面、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合理的安排,进一步推动信息化校园建设,帮助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更新培养理念,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认同
信息基础设备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条件,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在“农远工程”推进的过程中,国家已经逐步为农村中小学配备大量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但是由于很多学校理念落后、人才缺失,导致部分基础设施闲置,也充分暴露了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和农村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水平,因此解决学校管理层和任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向与教育信息化认同感仍然是重中之重。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的素养包括意识、能力两个方面。政府部门、教育管理者、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必须首先具备教育信息化的思维和坚定的教育变革发展趋势的信念,在推进信息化教学实施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快速完成理念更新、教学技能的培训、信息素养和管理能力以及教育信息化认同感的提升,将教育信息化理念转化为实际教学行动的动力,为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撑和保障。除对与信息素养相关的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水平提升外,要加强对所有教师教育信息化技能和信息素养意识的培养,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的信息化、智能化以及师生交流的立体化,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融合与创新等方面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基于学生需求,优化课程设置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交互式的过程教育,是由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参与和建构的课堂。在这个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同年级的学生呈现不同的信息需求,需要具备不同的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成立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的课程研发团队,结合信息化水平对现有的信息技术等课程进行优化升级。基于农村中小学的学习周期,阶段性地开展系统化教学,完善教育教学过程与环节,提高教学实效,形成完备的知识教育体系。教师可以按照信息素养教育知识体系的构成和内在逻辑,根据不同的年级分阶段培养,结合学生的水平在原有教学风格基础上优化,通过师生互动、同伴交流和合作探究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小学高年级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对基本信息知识的了解和运用,教师可以适当播放相关视频与游戏体验,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需求,掌握信息获取渠道;初高中年级的学生可以利用课程嵌入的模式,特别是高中阶段培养基本的文献管理、评价、分析能力,以实践为主培养信息检索技能,逐步向大学接轨,让学生展开全新的思维方式。
三、探索以实践性为主导的智慧教学模式
(一)构建“信息素养+”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渗透
在智慧教育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后疫情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机遇,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对师生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视程度。整合学科内容,将信息素养意识、信息道德观念等多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实现信息素养从内容到形式的广泛融入,让“信息素养+”的理念深入人心。引导教师以学生需求为主体,拓宽教学渠道,使学生能够以信息学科为基础来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线上与线下充分结合,多元赋能农村青少年信息检索技能、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信息管理评价与利用能力,带动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的螺旋式发展。可以结合农村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符合学生学情的主题、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同创作,提升参与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掌握检索知识,又将知识“外化”。教与学形成一种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基于问题而不仅基于知识点,基于生活而不仅基于理论释义,达到知识与技能、能力相互咬合的效果,让学生的团结意识、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全面覆盖,将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加大实践性教学力度,突出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过程学习
信息素养的养成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有一个内化的过程,才能学以致用,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可以采用情景化、项目化、案例化和启发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学生实践学习的课程比例,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分析、评价和利用能力;二是信息素养的相关课程设置,可以突破时空和地域的限制,选取贴近农村青少年学生的具有趣味性、探索性的内容作为题目,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检索等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提升信息意识、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让学生自主观察环境破坏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家禽疫病等问题,让学生利用信息检索技术探寻问题,一方面使信息学科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可以将所学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体验信息技术带来的成就感。还可以组织“校园信息检索比赛”“网络检索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使用搜索引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打造多平台在线课程,实现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
目前新媒体、慕课(MOOC)等在线课程以及微视频已经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利用多种多媒体教学工具加强信息素养在线课程与微课程的建设与学习,利用宽泛的、碎片式的时间提升信息素养的教育效果。农村中小学可以充分利用5G、“AR/VR+教育”、人工智能等形式,巧妙设计练习,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合理、正确地使用网络,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对相应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利用,结合已有的信息对各种问题进行创新,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影响,培养其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获取途径的多元化、趣味化,学生的接受度更高,可以从学习的期望和内心出发,体会在线学习的乐趣,增加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具备能够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我提升的能力及素質。
四、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构建立体化、交互性的教学服务模式
(一)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与泛在化服务相结合
在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外在的社会力量也是推动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力量。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多个主体之间的合作和协同,充分协调公共图书馆、驻地高校等资源的科教优势,探索学校、社会、教育部门等多方参与的合作机制,探索实践教育的创新形式,激发学生参与信息素养教育的体验动力,实现信息素养教育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例如可以以图书馆员为主体,发挥特长和优势,在课程学习中为教师和学生嵌入符合教学需求的技能课程、资源讲座、学术报告等形式和内容,提供更加专业化、专题化和主动化的泛在服务。一是针对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发展概况,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信息素养指导,可以嵌入日常的课程设计中,将信息检索知识以定向案例形式嵌入教师备课过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反向嵌入教学,如利用寒暑假邀请大学低年级学生志愿者讲述检索查询的方法、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让学生对这些内容建立一个更加立体、生动和直观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高校学生以社会实践团队等形式,开展不同项目的主题研究,通过为农村中小学教师个人、团队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讲解,为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探索提供新的思路。
(二)评价反馈的及时性与课堂内容更新的实效性相结合
智慧教育的最大特征就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交流互动的立体性和评价反馈的及时性,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感知师生的教学行为和学习发展程度。教师的教学方式要随着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而改变,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及时掌握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手段的使用程度,对学生评价争取全面精准,判断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注重过程性、阶段性。这种反馈机制的建立可以促使教师针对社会和科技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理念,为下一步教学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基础,也为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提供反馈。例如结合农村地区经常发生的网络赌博、诈骗、信息安全等问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对如何正确地利用网络以及辨别网络中的不良信息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讲解,对学生渗透观念教育和德育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教师可以将网络游戏、短视频等形式的案例作为内容,让学生意识到哪些是不良信息、哪些行为触犯了道德法律,需要学生具备哪些信息意识、安全意识来正确地使用网络和解决问题。
一直以来,农村地区的教育相对薄弱,教育信息化是推动农村教育快速发展的契机。信息化的基础在于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决定了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农村群体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智慧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用更加开放的理念、政策、人才配备、环境建设、资源供给和培训方式,来鼓励农村中小学更新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参与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农村青少年信息素养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玉琦.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韩冬,傅兵.信息素养教育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3]黄蕾.20年来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综述[J].图书馆杂志,2015(3):16-22.
[4]马艳霞.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2):85-92.
[5]王明,刘美,吴先敏.基于田野调查的农村青少年数字脱贫研究——以天津静海为例[J].天津经济,2020(1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