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茹
摘要:实施保护性耕作对于保护东北黑土地意义重大。介绍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辽宁省的应用情况,分析制约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提出部门联动合力推进、做好宣传培训、保障资金支持、加强数据统计分析等对策,以期为黑土地保护提供支持。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黑土地;应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S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21)05-0119-02
粮食安全对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步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国家行动计划(2020—2025年)》的出台,表明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辽宁省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耕地面积466.67万hm2(7 000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达260.00万hm2(3 900万亩),处于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中国东北玉米带。推广应用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好利用好辽宁黑土地,是广大农业农机工作者的重大使命,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现实意义。
1 辽宁省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现状
辽宁省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引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并进行了一定规模的试验研究,但由于当时配套技术条件不完备,尤其是免耕播种机等机具不成熟,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近年来,随着农机装备工业水平的进步,国家及省级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广大农民耕地保护意识的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应用,尤其在“十年九春旱”的辽西北旱作农业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较早、面积较大,得到许多农民的认可。作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松整地技术在国家农机作业补贴政策的持续支持下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也得到了农民的普遍认可。
2020年,结合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和《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实施指导意见》,辽宁省配套出台了《辽宁省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5年)》和《辽宁省2020年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目标为133.33万hm2(2 000万亩),并建立县乡级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基地,作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点和辐射点。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核心是实现少免耕。多年实践表明,保护性耕作地块与传统耕作地块相比,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降低作业生产成本,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黑土地的有效保护;同时,可以减少秸秆处理成本,减少机具进地次数,既节本又增收。辽宁省地貌为“六山一水三分田”,保护性耕作的实施,尤其是长期的秸秆覆盖免耕,可以有效减少丘陵区耕地风蚀和水蚀,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耕地土壤。在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实施秸秆覆盖还田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和培肥地力,实施深松整地可以打破犁底层和增强土壤蓄水能力,为玉米稳产丰产创造有利的条件。
2 遼宁省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制约因素
2.1 从短期实施来看
广大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不高。受传统耕作习惯影响,许多农民认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种“埋汰田”而难以接受,并未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长久生态效益的角度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为此,可以通过县乡两级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的建设、示范、引导,让更多的农民看到这项技术的优势和潜在效益。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意义大、环节多、见效慢,涉及到对气候的把握、播种机具的操作、种子的选择、肥料和药剂的选择施用等,这些都对农民提出技能要求,因此应加强对广大农民的培训,逐渐增强认识程度、提高技能水平,促进这项技术更好地实施。
2.2 从长期实施来看
土地流转速度和农村职业农民数量短缺是制约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问题。目前辽宁省农民人均耕地不足0.12 hm2(1.8亩),近几年受政策带动,各类农业服务组织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但是,受种植品种不统一、耕作方式和经营关系不一致的情况影响,部分地区耕地流转规模不大,小地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集中连片规模化推广应用。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务农人员的结构更趋于老龄化、妇女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有限,随着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等高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现代农业中,现有的农业人才已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应在农业机械装备的有效供给、土地流转速度的梯度推进、农作物品种的培育和更新等方面下功夫,以更加适应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
2.3 从技术保障角度看
扎实推进保护性耕作需要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因地制宜创新保护性耕作模式,促进恢复提升地力。应在保护性耕作模式总体框架内,结合地区土壤、气候等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创新和应用适合当地特点的技术模式。由于种植模式、作物品种、气候条件、装备水平和机械化程度、土地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等诸多的不同和差异,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现有模式绝不可以照抄照搬,只能在借鉴的基础上形成适合当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技术路线。同时,要增强保护性耕作机具的供给能力,使更多高效实用的机具应用于生产,并鼓励科研院所和农机制造企业结合地区耕种特点对机具进行创新和优化,生产出更多适合当地的农机装备,鼓励“两化融合”,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机具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作业的精准性、高效性。
3 辽宁省可持续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对策与建议
3.1 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相关部门要提高认识、主动配合、形成合力,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保证推行进度和实施效果。对同时实施的各级政策项目,将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等绿色生产方式推广应用作为优先支持方向,切实发挥政策集聚效应,并形成各级合力支持保护性耕作发展的投入联动机制。
3.2 做好宣傳培训工作
选择以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机合作组织作为实施主体的县级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依托基地建设做好宣传、示范、引导,让广大农民看到示范效果。支持推广机构专技人员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以使其能够科学指导农民实践应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保护性耕作生产经营能手、农机作业能手;开展“田间日”等体验式、参与式技术培训活动,辐射带动保护性耕作向高标准、高质量发展。
3.3 保障资金支持
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多年来,为了增加作物产量,过度耕作、施用肥料、喷洒药剂等时有发生,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形成犁底层且耕层越来越浅。修复土壤非一日之功,需要充足的资金用于支持县乡应用基地建设、支持技术推广服务部门技术指导、支持科研院所对保护性耕作机具关键部件开发和优化、支持对实施地块长期跟踪监测。
3.4 加强数据统计分析
对辽宁省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情况、基层农民的认识程度、技术实施过程中各类数据的变化和遇到的问题等方面内容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针对在技术实施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作物产量变化、犁底层厚度变化等,进行收集及统计分析,形成区域或全省的大数据库,用以指导今后的方案制定和技术改进;针对全省不同区域的玉米作物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情况,不同区域选择和应用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情况,技术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化问题,以及制约技术高质量实施的难点等,制定合理的技术路线;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创新和实践,总结出适用的技术模式,在土壤和气候条件相近的地区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纪树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效果及推广策略[J].农业工程,2021,11(5):25-28.
[2] 崔子龙.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J].农技服务,2021,38(3):61-62.
[3] 王晓平.我国北方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农业机械,2021(3):63-65,67.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y
in Liaoning Province
WANG Xueru
(Kazuo County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 Chaoyang Liaoning 122300, China)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tecting the black land in northeast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y in Liaoning province,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application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y,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joint promotion, publicity and training, guarantee financial support, and strengthening data statistical analysis, in order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protection of black land.
Key words: conservation tillage; black lank; application; counter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