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嘉
五四纪念碑是北师大的标志性景观,为师大学子所敬仰,每逢清明,学生总会自发地在纪念碑前鞠躬、献花,平时也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寄托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和哀思。1984年5月,为纪念“五四”运动65周年,学校在图书馆前修建了“五四”纪念亭,1992年10月,在亭内建立了“五四”纪念碑,现存的是2004年复建的五四纪念碑。
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西侧,有一块汉白玉石碑——五四纪念碑。它被四周郁郁葱葱的松柏簇拥着,简单的长方形碑座上,一个方方正正的石碑高高耸立,造型雄伟简洁、庄严质朴,没有任何繁复的雕饰,远远望去,肃穆壮观,與五四纪念广场上刘和珍的浮雕遥相呼应。汉白玉纪念碑的碑身正上方篆书“浩然正气”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下面竖刻五四纪念碑的碑名和碑文,刻书精美,苍劲有力。
碑文记录着作为北师大前身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的英勇事迹。
正面书: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为反对帝国主义分赃的“巴黎和会”和日本帝国主义并吞我山东的侵略阴谋,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五四爱国运动。
五月四日下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举着在白布上写好的对联“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首先到达天安门广场,陆续到会的还有十三所学校的三千余人。会后举行示威游行,路经东交民巷时,群情激愤,高师队伍带头,直奔曹汝霖住宅。高师学生匡互生,破窗而入,打开大门,群众涌入曹宅,匡互生点燃床帐,杨荃骏等痛打章宗祥。警察捕去三十二人,其中有高师学生陈宏勋、杨荃骏、初铭音等八人。五月八日由校长陈宝泉出面保释,返校时受到校长和全体同学的热烈欢迎。高师在五四运动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六月三日,女高师学生冲破校方的封锁,走上街头,参加爱国运动,成为妇女运动的一面旗帜。
常丕军所著的《五四运动史话》中提到,金水桥南竖起的用长方形白布写的巨幅“挽联”,最引人注目。“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北京学界同挽。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遗臭千古。” 这幅白旗“挽联”丈余长,由当时的高师史地部学生张润芝所写。
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周予同在《五四回忆片断》中写道,当游行大队到达赵家楼时,曹宅大门紧闭,此时,匡互生后退几步运足气,突然前冲,猛力一跃,撞断栅栏,一拳将大门右侧的小窗击得粉碎,双手沾满鲜血,已无暇顾及,冒着生命危险独自爬了进去。
匡互生是湖南人,1913年在邵阳中学读书时就曾作文痛骂北洋军阀。五四运动时他在读大四,在当时高师数理部专攻天文学。他是五四运动天安门大会和会后游行的三位主要组织者之一,五四运动胜利落幕,被誉为“五四发难之硬汉”“真爱国壮士”。毕业后匡互生回湖南任教,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任教务主任时,主张民主办校,参加新民学会,与毛泽东共同成立文化书社。后到上海创办立达学园,开辟农场,进行生产劳动教育。一·二八事变爆发,校舍毁于战火,匡互生不顾身患肠癌,忙于复校,1933年4月22日在上海病逝,终年42岁。
据《五四运动与女性觉醒》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记“五四”前后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两篇文章以及邓颖超在《五四运动的回忆》记载,五四运动中,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进步学生也冲破封建罗网,积极投身于爱国运动中。6月4日,为了营救身陷囹圄的战友,女高师学生决定组织各女校学生上街游行,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为首的15所女校学生共千余人,浩浩荡荡地向总统府行进示威,游行结束后,她们当中的六七名代表各用手巾提了临时捐集的几千枚铜元(合计45元以上),前往北大法科(临时监狱)接济前日被捕男同学。“这种热情侠举,不仅给了男同学不少勇气,而且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女子自己解放,自己取得平权的第一声。”当时被捕入狱的匡互生说。
责任编辑:朴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