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存在团体干预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2021-09-28 08:14李秀芬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年18期
关键词:团体状况肺癌

李秀芬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252000

肺癌〔1-3〕分为小细胞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较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较大的恶性肿瘤之一。相关资料显示〔4-5〕,在我国,肺癌发病率居全国恶性肿瘤前列,其中非小细胞癌患者约占85%、小细胞肺癌患者约占15%。目前,在肺癌治疗方式中,大多数采用放化疗或靶向治疗以稳定病情。但受癌症本身病理特点及治疗方式的影响,患者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疲乏及消化道症状等不良反应。相关文献显示〔6-7〕,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能有效改善癌症患者的病情控制及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从而对治疗效果产生积极作用。认知-存在团体干预〔8〕最初是为了解决早期乳腺癌患者的医疗需求和现存心理需求而出现的一种理念,其重点在于鼓励、指导患者改变不良认知,促进患者积极应对及减少不良情绪等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赵毛妮等〔9〕的研究将认知-存在团体干预应用于中老年肺癌患者中发现,可以有效改变其不良认知,促使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生存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本研究将认知-存在团体干预应用于本院收治的9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护理干预中,探究其实际应用效果,以期为肺癌患者的护理干预做出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化疗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42~75岁;②经影像学及病理检查符合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标准;③TNM分期在Ⅳ期以前且未进行手术;④自理能力良好、具备良好沟通能力;⑤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研究过程中死亡、放弃治疗的患者;②缺席团体干预2次及以上的患者;③同时患有其他癌症或伴有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④伴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的患者;⑤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中男34例,女13例;年龄42~75岁,平均(50.15±5.32)岁;确诊时长1年及以下26例,一年以上21例;文化程度:小学及初中33例,高中及中专11例,大专及以上3例;病理类型:腺性肺癌12例,鳞状细胞肺癌35例;Ⅰ期肺癌3例,Ⅱ期肺癌13例,Ⅲ期肺癌31例;化疗次数1~4次15例,5~9次28例,10次以上4例。对照组中男35例,女12例;年龄44~75岁,平均(49.71±7.02)岁;确诊时长1年及以下29例,一年以上18例;小学及初中35例,高中及中专8例,大专及以上4例;病理类型:腺性肺癌10例,鳞状细胞肺癌37例;Ⅰ期肺癌0例,Ⅱ期肺癌11例,Ⅲ期肺癌36例;化疗次数1~4次13例,5~9次26例,10次以上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确诊时长、文化程度、病理类型及化疗次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常规护理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肺癌基本知识及注意事项的讲解、住院期间健康安全教育、心理护理、饮食指导、运动指导以及每月1次电话随访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认知-存在团体干预。

1.2.2认知-存在团体干预

1.2.2.1方案制定 成立干预小组,由1名肿瘤科主任医师、1名主管护师及3名护士组成。参照国内相关文献网站,如知网、万方及维普等文献内容,由主任医师组织会议针对方案进行讨论,护士对会议内容进行记录,会议结束后进行总结,将具体方案内容给予主管护师进行审阅后确定本次干预方案。

1.2.2.2干预内容 将观察组分为4组,每组10~12人,每组患者在会议室接受相同内容的团体干预及电话随访各6次(患者每次住院期间进行2次45~60 min的团体干预,每次出院后通过电话机及微信等通信手段进行2次15~30 min的随访教育,密切关注患者每次团体干预后的生活方式及心理状况,并进行个体化指导,帮助患者分析与解答疑问,为其提供支持与鼓励),干预时间避开患者正常治疗及检查,每次具体内容如下:(1)第一次干预以促进患者之间相识、互助及建立团队意识为主题:①收集患者求医经历、治疗情况、心理状况及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等信息,并建立档案;②分发疾病相关知识宣传手册及影像资料;③向患者详细讲解本次干预流程、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④邀请心理状况及生活方式表现良好的患者分享其经验及感受,宣导健康生活方式对改善不良心理及治疗效果的积极作用;⑤平复患者消极情绪反应,倾听患者的倾诉,引导患者找到正确的情绪宣泄方式,教导患者心理调节方法;⑥通过电话、微信等通信手段密切关注干预后。(2)第二次干预以改善患者行为认知模式为主题:①引导患者找到自身不健康生活方式,并加以纠正;②给予患者正确的饮食指导,如以补给充足营养、增进食欲及对症调治为原则,教导患者以清淡、易消化的粗纤维食物为主,多吃水果、低糖、低盐及低脂食物等;③讲解化疗期间注意事项,对于化疗性胃肠道反应给予针对性指导;④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情况,保持房间干净整洁、保持空气流通及充足的阳光;⑤根据患者个人情况指导患者在家属看护下进行适量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站桩、散步、慢跑等,注意循序渐进及长期坚持。(3)第三次干预以提高患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题:①教导患者进行有效的自我护理;②指导预防与处理口苦、脱发及腹胀等化疗期间常见反应;③中心静脉置管和留置针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与护理;④鼓励亲友密切关注患者个人情况,给予患者一定的社会支持。(4)第四次干预以增强患者对疾病的控制感为主题:①讲解患者个人疾病进展及用药状况;②引导患者分享个人饮食及运动情况,并鼓励患者互相评价,找出不合理的地方加以纠正;③邀请饮食及运动情况良好的患者分享个人经验及感受,并讲解良好的饮食及运动习惯对病情稳定的积极作用;④教导患者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与呼吸训练。(5)第五次干预以提高患者自信为主题:①分享国内外抗癌正面事迹,培养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②通过播放《阿甘正传》《滚蛋吧!肿瘤君》等励志影片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治疗心态;③邀请积极乐观的患者分享治疗过程中的感受,如自我成长、治疗疾病的信心、生活的目标及对未来的展望等;④邀请亲友讲述与患者的过往经历,用亲情及友情的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6)第六次干预以鼓励患者积极应对为主题:①指导患者正确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点,并教导患者分清主次,理清问题的优先级;②指导患者设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及规划,并与他人分享所采取的行动等;③对本次干预进行总结性展望,鼓励患者表达真实感受,引导患者之间保持联系,互相促进成长。

1.3 观察指标

①通过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10〕评估患者在团体干预结束1个月后的健康生活方式,量表共52个条目,包含6个维度,每个条目1~4分,总分208分,得分52~90分为差,91~129分为一般,130~169分为良好,170~208分为优秀;其中得分52~129分属于不健康生活方式,130~208分属于健康生活方式,评分越高表示患者健康行为越好。②通过肺癌治疗功能评价系统(FACT-L)〔11〕评估患者在团体干预结束1个月后的生活质量,量表共36个条目,包含5个维度,分别为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及肺癌相关症状,其中18个正向记分条目,18个反向记分条目,每个条目1~4分,评分越高则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③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2〕收集两组患者瘤体变化数据并进行程度区分,标准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及进展4个程度,通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临床有效率,对两组患者团体干预结束1个月后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健康行为评分比较

团体干预结束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肺癌治疗功能评分比较

团体干预结束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及肺癌相关症状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团体干预结束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瘤体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肺癌治疗功能评分比较〔n(%)〕

3 讨论

肺癌作为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13〕。研究显示〔14〕,我国肺癌发病率在40岁之前处于较低水平,40岁以后呈快速上升趋势,在80岁时达到高峰期,因此,我国肺癌患者多以中老年人为主。而受缺乏疾病与治疗相关知识的影响,在化疗期间患者容易存在不健康生活方式和焦虑、恐慌等不良心理状况,对治疗效果及身心健康等均有消极影响〔15〕。相关文献显示〔16〕,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是影响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患者自身的健康行为知识水平是影响患者行为习惯的直接因素,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的匮乏也会导致患者以消极的心态应对治疗。因此,探究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促使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和治疗,对提高肺癌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存在团体干预是一种把认知行为疗法和积极应对策略相结合的干预理念,其以ABC理论及团体动力学为理论基础,采用团体形式进行干预,引导患者之间互相支持、鼓励及影响,激发患者采取健康行为方式的想法与动机,最终促进健康行为的产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7-18〕。该理念从提供支持性环境、平复悲伤、改变适应不良认知模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控制感及理清问题优先级这6个核心目标出发,通过6次不同主题的干预来影响患者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与态度,来促进患者的健康生活方式,并借助团体凝聚力的作用,引导患者之间保持积极的联系,使其互相鼓励、支持及影响,增强患者建立健康行为方式的动机与行为。刘丹等〔19〕在前列腺癌手术患者的护理中加入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发现,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对患者建立健康行为方式,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张飞等〔20〕的研究发现,认知行为团体治疗能显著改善强迫症患者的强迫心理及行为,值得临床推广。以上研究均说明及时有效的认知行为疗法配合采用团体干预的方式对于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及提升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对肺癌患者进行6次认知-存在团体干预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自我实现、健康责任、营养、运动、压力应对及人际关系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患者的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明显提高;观察组患者的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及肺癌相关症状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观察组患者瘤体完全缓解及比分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得到明显提升,表明观察组患者病情得到显著改善,说明将认知-存在团体干预应用于肺癌患者中,可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促使养成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存质量,从而对疾病治疗效果产生积极作用。这也与杨芳〔21〕及焦妙蕊等〔22〕的研究结果一致,即有效的行为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减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负性感受,提高其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将认知-存在团体干预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可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促使其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其生存质量,从而对治疗效果产生积极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团体状况肺癌
中医防治肺癌术后并发症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十五大”前夕的俄共组织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