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露,刘小敏,王娟,张邦强,杨海波,杨燕梅,鲍威,3
(1 佛山绿色发展创新研究院,广东 佛山 528200;2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氢能),广东 佛山 528200;3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 100191)
氢气作为一种优良的能源载体,具有高效、清洁、无污染和可持续等优势,是当前最有前景的清洁能源之一[1-2]。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都从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安全战略的高度,制定了长期的氢能源发展战略。早在2001 年,美国就出台了《国家氢能源发展蓝图报告》,2002年美国能源部又提出了《向氢经济过渡的2030年远景展望报告》;欧盟于2003 年发表了《未来氢能和燃料电池展望总结报告》;日本也于2003年就推出了《WE-NET》计划开发氢能,总投资110亿美元[3-4]。近年来全球氢能产业迎来新的发展热潮,欧盟于2020 年推出了《欧盟氢能源战略》,同年法国、西班牙、德国、荷兰等国家也发布了氢能战略;在亚洲地区,中、日、韩三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氢能与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路线图,制定了一系列氢能产业支持政策;在北美地区,加拿大也于2020 年推出了《国家氢战略》,美国氢能政策推进较为缓慢,但也在部分地区推出了相关政策鼓励氢能产业的发展。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问题较多,如氢能发展顶层设计和规划不足、区域氢源短缺、关键技术瓶颈、相关标准规范缺失等。氢能利用的关键技术包括氢的制取、储运及应用,其中储运是氢能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与气态储氢和固态储氢相比,液氢储运具有纯度高、远距离输运成本低、加注效率高等优点,是氢储运的重要研究方向[5-7]。我国液氢发展由于起步较晚,各环节技术均远落后于国外,制约了我国液氢产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主要针对液氢储运环节,由于我国液氢目前主要应用于航天领域,可参考的国际标准体系不完善,国内尚无现行相关标准,使得液氢难以实现大规模民用,因此液氢储运技术及其标准化的研究十分必要。
液氢最早是通过预冷、节流和换热等过程将氢气液化所得。按制冷方式,目前已应用的氢气液化流程主要包括三种:预冷型林德-汉普逊流程、克劳特流程和氦制冷液化流程[8]。其中,预冷型林德-汉普逊流程系统结构简单,运转可靠,一般用于中、小型氢液化装置[9];随着透平膨胀机广泛应用于预冷型克劳特流程,液氮预冷的克劳特循环热力完善度远高于预冷型林德-汉普逊系统,目前大规模的氢液化装置主要采用预冷型克劳特流程[10];氦制冷液化流程中氢气不参与制冷过程,工作压力较低,因此整个流程更加安全可靠,但氦制冷液化流程的能耗较高,因此一般常用于小型氢液化装置[11]。
液氢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高能液体燃料,一个大气压(101325Pa)下,液氢的饱和温度约为20K,饱和密度约为70.8kg/m3。常温常压下,液态氢气的密度比气态氢气的密度高845 倍[12]。氢气由于气化潜热低,液化难度较大,仅次于氦气。但氢气液化得到的液氢贮存方便、储氢密度大、单位质量热值高,是氢能应用的重要途径[13]。
表1为储存相同质量氢气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储氢系统的性能比较[14];表2为储氢合金、液化储氢和汽油的各项性能比较[15]。由表1、表2 可以看出,储存相同质量的氢时,液氢所需的储器容积和总质量均远低于气态储氢系统,且液氢具有明显高于储氢合金和汽油的质量储能密度。因此,液化储氢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储氢技术。
表1 储氢系统比较(储存相同质量氢气)[14]
表2 储氢合金、液化储氢和汽油各项性能比较[15]
液氢是一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氢能储运方式,但液氢的使用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由于温度低、沸点低,液氢一旦发生泄漏,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一方面,液氢的低温特性可能对周围的设备和人员造成较大的伤害;另一方面,液氢蒸发后形成的气氢由于可燃范围宽(4%~75%)[16],且扩散性强,与空气混合后会形成可燃气云,极易发生着火或爆炸。国内外关于液氢泄漏扩散的试验和模拟研究较多[17-19],液氢发生意外泄漏时的扩散规律和防范措施也是液氢使用安全中的重要问题[20]。
随着氢能产业的发展,对储氢密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际能源署(IEA)提出单位质量储氢密度高于5%,体积密度高于50kg/m3;美国能源部(DOE)则提出,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氢气质量储氢密度要达到6.5%。液氢作为目前唯一能够满足高储氢密度要求的深冷储供技术,其储运技术的发展对氢能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正仲氢转换是氢气液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项关键技术。氢通常是正氢和仲氢的混合物,且平衡氢中正仲氢的浓度比是温度的函数。在通常温度时,平衡氢是含75%的正氢和25%的仲氢的混合物,称为正常氢(或标准氢),用符号n-H2表示。
当温度降低时,具有高能态的正氢会自发地转化为低能态的仲氢,使得仲氢浓度不断上升,并释放转化热。液态氢在没有催化剂的情况下也会发生正-仲氢转化,但速率极为缓慢,如果将氢气直接液化,转化过程将在液氢储存容器中进行。由于正氢向仲氢的自发转化是一个放热过程,释放的热量高于液氢的汽化潜热,因此这一过程会造成液氢储存容器中液氢的蒸发。液氢蒸发产生的气态氢不仅会导致储氢容器内的压力升高,对储氢容器产生损伤,还会降低液氢无损储存的时间,增加氢再液化的能耗[21-22]。因此,正仲氢转化过程必须在氢液化过程中完成,由于自发转化过程极为缓慢,需采用催化剂加快转化过程,目前我国采用的正仲氢转化催化剂主要依赖进口。
世界上最早的氢液化装置由詹姆斯·杜瓦于1898年制得,为液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该装置后来由美国国家标准局(NBS)用于研究。此后,液氢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直至1949 年,NBS低温工程实验室建成了一套320L/h的氢液化装置,之后AP公司在美国先后建造了三座液氢工厂,其中位于佛罗里达的液氢工厂是世界上第一套大型氢液化装置,产能为27t/d。随着液氢技术成熟并广泛应用于航天领域,涌现出空气化工产品(Air Products)、林德(Linde)和法液空(Air Liquide)等大型的液氢国际企业,并在美国、欧洲、亚洲等地建成多座液氢工厂。美国从20 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液氢的工业规模化生产,1970 年日产量已达到220t,截至目前美国的液氢生产规模、产量等仍处于全球首位。
表3所示为全球液氢产能的主要分布情况。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在运营的液氢工厂已有数十座,液氢总产能近500t/d。其中,美国拥有十余座液氢工厂,液氢产能高于326t/d;此外,加拿大的液氢总产能为80t/d,此部分液氢也主要供应美国;欧洲的液氢总产能约为24t/d;亚洲液氢总产能高于39.7t/d,其中日本液氢总产能占比较大,达到31t/d;2019 年底,日本川崎重工发布消息,“SUISO FROTIER”号运输船将从日本下水,用于大规模运输液氢。这是世界上第一艘液氢的海上运输船,计划于2020年底首次前往维多利亚,开始从澳大利亚向日本运输液氢,其液氢产能暂未知。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全球范围内北美的液氢产量占全球液氢产量的80%以上,远高于其他国家。近两年来,美国仍在加大液氢工厂的建设力度,美国普莱克斯公司(PRAX)将在德克萨斯La Porte 建设第五座液氢工厂,产能大于30t/d,计划于2021 年投产;空气化工产品公司2019 年在美国西部建造一个日产百吨级的液氢工厂,向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加氢站提供液氢;法国液空公司也于2019年初在美国开工建设液氢工厂,产能为30t/d,预计于2021 年投产。统计显示,2021 年美国的液氢产能将高于500t/d[23]。
表3 全球液氢产能的主要分布情况
我国由于液氢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且主要应用于航天领域,关键设备和系统仍依赖进口,液氢用于民用成本过高,因此目前在运营的民用液氢工厂较少,且单套产能较小,多为示范应用工程。2020年4月,我国第一个民用液氢工厂在内蒙古乌海顺利投产,产能约0.5t/d。此前,我国在用的液氢工厂仅有三座,分别位于海南文昌航天基地、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和西昌基地,总产能仅4t/d,其中产能最高的海南文昌基地的液氢工厂产能也仅有2t/d,这三座液氢工厂产量均用于航天火箭发射。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液氢民用市场,各大国际企业近年来纷纷开启在我国的液氢产业布局。美国AP 公司正在浙江嘉兴海盐建造我国第一座大型商用液氢工厂,预计投产后液氢产量为30t/d;近日林德也在我国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我国建设首个液氢工厂;此外,国内浙能集团建设的液氢工厂,液氢产能为1.5t/d。
液氢储运是液氢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是连接液氢工厂和液氢用户的纽带,直接影响氢源的地域配置优化。液氢的存储技术关键在于液氢储罐,而液氢运输技术关键则在于运输设备。
液氢的存储需使用具有良好绝热性能的低温液体存储容器,也称液氢储罐。液氢储罐有多种类型,根据其使用形式可分为固定式、移动式、罐式集装箱等,按绝热方式可分为普通堆积绝热和真空绝热两大类。
普通堆积绝热液氢储罐主要通过降低固体和气体导热降低漏热量从而实现绝热,具体做法是在储罐表面制造夹层空间,填装绝热材料后对夹层进行抽真空处理,常用绝热材料包括固体泡沫、粉末、纤维等。普通堆积绝热液氢储罐成本较低,但由于夹层真空度较低,因此绝热性能较差,一般用于需现场制造的大型液氢储罐。真空绝热液氢储罐则主要通过夹层空间内的高真空度实现绝热,根据夹层内使用的材料分为单纯真空绝热、真空多孔材料绝热、高真空复合多层缠绕绝热和高真空单层多层缠绕绝热等。高真空度绝热液氢储罐结构较为简单,但由于高空度要求较高,因此成本较高,一般适用于小型的液氢存储。液氢储罐绝热结构的选择需考虑储罐容积、形状、蒸发率、成本等多方面因素[24]。
2.1.1 固定式
固定式液氢储罐一般用于大容积的液氢存储(>330m3),固定式液氢储罐可采用多种形状,常用的包括球形储罐和圆柱形储罐。研究表明,液氢储罐的漏热蒸发损失与储罐的容积比表面积(S/V)成正比,而球形储罐具有最小的容积比表面积,同时具有机械强度高、应力分布均匀等优点,因此球形储罐是较为理想的固定式液氢储罐[24],但球形液氢储罐加工难度大、造价高昂。美国NASA常使用的大型液氢球型储罐直径为25m,容积可达3800m³[25-26],日蒸发率<0.03%。
常用圆柱形液氢储罐结构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圆柱形液氢储罐主要由罐体及进液口、取样口、转注口、外接气源口、自增压器及压力、液位测试装置等组成。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型固定式液氢储罐多为圆柱形液氢储罐。
图1 圆柱形液氢储罐结构示意图
2.1.2 移动式
由于移动式运输工具的尺寸限制,移动式液氢储罐常采用卧式圆柱形,通常公路运输的液氢储罐最大宽度限制为2.44m。移动式液氢储罐采用的运输方式包括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及海运等。移动液氢储罐的容积越大,蒸发率越低,船运移动式储罐容积较大,910m3的船运移动式液氢储罐其蒸发率可低至0.15%;铁路运输107m3容积蒸发率约为0.3%;公路运输的液氢槽车日蒸发率较高,30m3的液氢槽罐日蒸发率约为0.5%。移动式液氢储罐的结构、功能与固定式液氢储罐并无明显差别,但移动式液氢储罐需要具有一定的抗冲击强度,能够满足运输过程中的加速度要求。
2.1.3 罐式集装箱
液氢存储的罐式集装箱与液化天然气(LNG)罐式集装箱类似,空气化工产品、林德和法液空等公司均有成熟产品,40ft(1ft=0.3048m)罐式集装箱的日蒸发率可低至0.5%。罐式集装箱可实现从液氢工厂到液氢用户的直接储供,减少了液氢转注过程的蒸发损失,且运输方式灵活,既能采用陆运,也可进行海运,是一种应用前景较好的液氢存储方式。
我国“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中,项目“1.8-液氢制取、储运与加注关键装备及安全性研究(应用示范类)”所涉考核指标为:研制储存用液氢储罐容积≥300m³,液氢静态日蒸发率≤0.25%/d,维持时间≥30d;运输用液氢槽罐≥40m³,液氢静态日蒸发率≤0.73%/d,维持时间≥12d,真空寿命≥5 年。与前述液氢存储容器的相关参数对比可以看出,我国液氢存储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2.2.1 陆运
液氢的陆运为公路或铁路运输,采用的运输工具为液氢槽车,液氢公路或铁路槽车一般装载圆柱形液氢储罐,公路运输的液氢储罐容积不超过100m3,铁路运输的特殊大容量液氢储罐容积最高可达到200m3。
2.2.2 海运
液氢也可采用船舶进行海运,船上可装载较大容量的液氢储罐,将液氢由海路进行长距离的运输。用于船运的液氢储罐最大容积可达到1000m3[27],且无需经过人口密集区域,相较于陆运更加安全、经济。日本川崎“SUISO FROTIER”号即为液氢的海上运输船,德国、加拿大也有类似的液氢海运船。
加拿大与欧洲撰写的氢能开发计划《Euro-Quebec Hydro-Hydrogen Pilot Project》报告中,计划将液氢由加拿大运往欧洲,用于液氢在欧洲的存储、分配和使用,重点研究了如何在液氢船的甲板上安装多个液氢储罐[28]。液氢海运是一种较好的液氢的运输方式,但液氢船的核心技术难度较高,投入较大。
2.2.3 管道输送
液氢也可以采用管道输送,但由于液氢温度极低,对液氢输送管路的低温性能和绝热性能要求较高,不适用于远距离输送(<2km),一般用于航天发射场或航天发动机试验场内的液氢输送。航天发射场往往需要将液氢由储罐运输到发射点,此时就需要采用液氢管道输送,如美国肯尼迪发射场采用液氢管道将液氢由球型储罐运至440m外的发射点,使用的输送管路有20 层真空多层绝热[29,30]。图2 所示为航天发动机试验场内液氢输送管道的工作原理图,液氢由液氢贮罐向试验容器加注时,首先打开K2 阀门,然后打开K1,加注完成后,关闭K2,K1保持打开状态[31]。
图2 液氢输送管道工作原理图[31]
我国液氢储运技术发展起步较晚且关键设备进口受限,液氢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几乎空白,液氢产业各个环节都比较薄弱,尤其是储运环节,制约了液氢的规模化应用。从氢储运技术角度出发,目前国内仍以气态氢储运技术为主,运输压力低于20MPa,使得氢气运输成本高居不下。作为一种高效氢储运方法,液氢在美国、欧洲、日本等都有较大规模的工业应用,各项技术均已相对成熟,而我国在液氢生产、储运、加注、计量、安全保障、故障预测、事故处置等多个方面都落后国外,甚至是空白。液氢在制氢纯度、储氢密度、远距离运输上相较于其他储氢方式均有较大优势,液氢储运技术研究对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液氢的无损储存一直是低温液体存储的研究热点。液氢长时间无损储存涉及两方面关键技术突破。第一,正仲氢的高效催化转化:进一步提高液化过程中高纯度液氢中的仲氢浓度,有效降低液氢罐中可能发生的自发转化过程,降低转化热带来的液氢蒸发损失。第二,液氢储罐绝热性能提升:由传统的被动绝热方式向主动绝热技术转变,将更低热导率、更高低温性能的材料应用于液氢储罐,进一步提高液氢存储容器的绝热性能。研究表明,液氢运输的成本随着运输距离的增加而降低,液氢更适用于较远距离的运输。当液氢应用达到一定规模时,液氢运输成本也会随之降低,此时液氢储运的关键设备的国产化能够进一步降低液氢的储运成本。综上所述,在液氢存储方面,大容积、低蒸发率液氢储罐的研发是液氢存储技术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而液氢运输的难点则在于关键设备国产化。液氢储运技术将朝向提高液氢储运效率,有效降低储运成本,实现液氢的规模化应用的方向发展。此外,液氢储运技术的发展必须依靠储运环节的标准化,加快相关标准规范的制订,完善液氢储运标准化体系,才能推动液氢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表4 列出了国际上应用较多的标准,其中液氢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标准仅两项:液氢-道路车辆燃料罐和液氢-道路车辆加注系统接口。美国压缩气体协会和消防协会发布的液氢标准主要涉及液氢的通用要求和安全问题,包括液氢储罐的设置、安装、操作等方面的安全要求。从表4 中可以看出,液氢领域的国际通用标准较少,国外标准多在本国内发布实施。
表4 液氢储运国际标准
ISO/TC 197(Hydrogen Technologies)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于1990年,主要负责制氢、氢储运、氢相关检测、氢能利用等方面的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我国成立于2008 年的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09),负责对口ISO/TC 197的氢能国际标准化工作。
在国际上,各国对液氢的标准长期以来都有较高的关注度。2020 年12 月9 日召开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氢能技术委员会(ISO/TC 197)第29次全体会议上,讨论并通过了液氢标准预案PWI 24077(LH2 use in non-industrial settings),该预案主要涉及液氢的使用安全。预案中首先提出了液氢使用安全中的高风险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气液两相氢的爆炸危险性;②人口密集区域液氢溢出时低温液氢云团的燃烧特性;③大量液氢释放时的处理常识与经验。在对液氢使用中涉及使用安全的迫切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该预案提出了液氢标准方向的建议:①重新修订或扩充ISO/TR 15916—2015的内容,该标准目前正由WG 29 修订,可增进修改第5~7部分中涉及液氢的内容,也可在该标准中单独编制液氢部分内容;②修订现有两项液氢ISO国际标准,即ISO 13984和ISO 13985,在两项标准中进一步增加液氢使用安全的规范;③制订新的液氢使用安全标准。该标准预案的发起人建议采用前两种方案,即在现有ISO液氢标准中进行重新修订或增加内容,会议通过了该标准预案,并交由工作组WG 29承担相关的标准提案及后续修订工作。
液氢标准在国际上一直备受关注,由液氢国际标准汇总可以看出,美国液氢民用标准较多,欧洲及日本等其他国家均有国际或其他标准作为支撑。我国液氢的应用由于目前仍主要集中在航天领域,主要参照标准为国家军用标准GJB 2645—1996《液氢运输包装贮存标准》和GJB 5405—2005《液氢安全应用准则》,目前民用液氢的储运暂无可以依据的现行标准。
为填补我国液氢民用领域的标准空白,2018年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三项液氢国家标准提案并获得立项,分别为《氢能汽车用燃料液氢》《液氢生产系统技术规范》和《液氢贮存和运输安全技术要求》。2021年4月30日,三项液氢国家标准正式发布,标准号分别为GB/T 40045—2021、GB/T 40061—2021 和GB/T 40060—2021,三项液氢国标于2021 年11 月开始实施。其中,《氢能汽车用燃料液氢》标准规定了氢能汽车用燃料液氢的技术指标、检验方法以及包装、标志、贮运、安全警示等;《液氢生产系统技术规范》标准规定了液氢生产系统的氢液化装置、液氢贮存、液氢管道及阀门、辅助设施、测量仪表与自动控制、电气设施、安全防护等的设置;《液氢贮存和运输安全技术要求》标准规定了液氢贮存和运输的相关术语、液氢贮罐的设置、罐车罐箱的运输、清洗与置换、安全与防护、事故处理等[32]。三项液氢国家标准的发布将有效支撑我国液氢民用的规模化发展,对我国液氢民用领域的标准体系的建立具有里程碑意义。
为推进我国在液氢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20年11月16日在佛山绿色发展创新研究院组织召开了液氢ISO国际标准提案工作启动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张家港中集圣达因低温装备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认为气态氢的成本高、效率低已逐渐成为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难点和痛点,液氢技术有望成为氢的低成本高效储存和运输的最优技术路线。国际标准化组织氢技术委员会(ISO/TC197)目前仅发布两项液氢标准,分别与加注接口和液氢燃料罐相关,在液氢的生产、储存、运输和应用整个产业链各环节还存在很多标准空白。在这一背景下,此次液氢国际标准提案工作拟从氢能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层面出发,加强技术合作创新,提前进行国际标准布局。积极参与液氢领域的国际标准提案和研制,将为我国液氢产业发展提供助力,并在国际标准化方面争夺话语权。
但ISO 标准的制定和发布需要经过预研阶段、提案阶段、准备阶段、委员会阶段、征询意见阶段、批准阶段、出版阶段,每个阶段均需提交相应的文件并进行投票表决[33]。以ISO 13984 和ISO 13985 标准为例,ISO 国际标准从预研阶段至发布发布所需时间不定,如ISO 13984 标准从提案立项到发布用时五年多,ISO 13985 标准由提案立项到发布阶段则用时三年左右,而新标准提案申请提交到标准立项通过的时间则不可预计。因此,ISO国际标准提案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作为液氢制取到应用的衔接环节,液氢储运标准化在液氢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液氢储运标准化的缺失会导致液氢工厂到液氢终端用户之间的供需失衡,出现“生产的液氢运不出去,而用户端无氢可用”的矛盾局面,要加快液氢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的液氢标准体系,而储运环节的标准化是液氢标准体系建立中最迫切的问题。
液氢储运主要涉及低温液体储运的相关要求,低温液体的储运中液化天然气(LNG)相关的标准体系较为完善,液氢储运标准体系的建立可参考LNG 的国内外相关标准。截止到2021 年1 月,我国现行的LNG 相关国家标准共22 项,包括LNG 的一般特性、产品标准、加注、储运等相关标准或规范,对于液氢储运相关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液氢储运标准的研制和发布一方面可为液氢产业链中液氢存储容器、运输车辆等相关制造产业提供指导和规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加快液氢民用的进程,助力液氢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随着氢能应用对储氢密度要求越来越高,我国液氢产业在未来5~10 年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期,并逐渐向民用、商用转变。液氢储运是液氢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液氢储运技术上,我国液氢技术发展起步较晚,民用领域的应用几乎空白,而目前全球在用加氢站中有1/3采用液氢技术,美国和日本等氢能技术先进国家均在大力推进液氢储运技术的应用。我国液氢储运技术的发展需要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加快建立液氢储运标准体系。
我国液氢储运技术相对落后,大容量、低蒸发率的液氢存储设备的开发、有效降低储运成本是液氢储运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液氢长时间无损储存需要突破两方面关键技术,即正仲氢的高效转化和液氢储罐绝热性能的提升。液氢应用达到一定规模时,液氢储运的关键设备国产化是降低液氢储运成本的重要途径。
与其他能源类型相比,氢能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应用发展初期即对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我国液氢民用首先要解决的是液氢上路问题,液氢上路受限于标准法规的缺失,液氢要实现大规模的民用、商用,必须完善其标准体系。在液氢储运标准体系的建立上,液化天然气(LNG)标准体系对液氢储运标准体系的初期建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加快国家标准制定和发布的同时,率先鼓励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发布,推动相关法规的颁布实施,以促进液氢储运技术的发展。此外,提前进行液氢相关国际标准布局,争取国际话语权对我国液氢产业的发展同样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