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影响神经功能改善的临床探究

2021-09-28 12:15张为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5期
关键词:溶栓神经功能脑梗死

张为艳

(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山西 太原 030024)

0 引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迅速开通闭塞血管是救治AIS的关键,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目标是阻止或逆转脑损害。缺血半暗带理论认为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缺血半暗带组成,在时间窗内及时恢复血供,缺血半暗带的大部分脑细胞可避免缺血性坏死,卒中症状发作后4.5 h内静脉注射阿替普酶能增加血管再通的概率,改善中远期神经功能,AIS患者在规定的时间窗内溶栓治疗是诊疗的关键。脑梗死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影响溶栓的临床效果和预后,为了分析探究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影响神经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2020年接受治疗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230例,入选标准:①患者年龄>18岁;②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③患者发病时间均在4.5 h内;④患者均存在可测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体征;⑤患者均自接受治疗,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史或卒中史、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近1周内有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既往有颅内出血史者;②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者;③近期颅内或椎管内手术者;④合并活动性内出血者;⑤已口服抗凝药INR>1.7或PT>15 s、48 h内接受过肝素治疗者、血小板<100×109/L、正在使用凝血酶抑制剂或Xa因子抑制剂者;⑥血糖<2.7 mmol/L者;⑦收缩压>180 mmHg和/或舒张压>100 mmHg者;⑧CT提示多脑叶梗死(低密度影>1/3大脑半球)者。其中男性106例,女性124例,患者年龄在45~72岁,平均(63.21±8.31)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注射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均采用0.9 mg/kg阿替普酶静脉滴注(最大量90 mg),10%在开始1 min内滴注完,剩余的1 h内持续滴注完。用药24 h内严格监控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情况。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个人史、合并症、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基线血压、血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等资料。

溶栓后治疗:溶栓后24 h内复查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抗血小板凝集治疗,同时给予抗动脉硬化、改善循环、控制血糖、血压等对症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制订患者康复计划。

1.3 观察指标

①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的24 h与1周内,根据患者的改善情况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的评分情况,将患者分为显效组与未显效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较溶栓之前降低4分及以上,判定为神经功能明显改善,评分降低在4分以下,判定为神经功能无改善。将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高血压疾病史、糖尿病疾病史、溶栓前血小板、发病到用药时间及DNT、血脂、血糖等因素进行比较。②采用Logistic进行分析上述因素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影响神经功能与病情变化的关系,主要因素包括高血压疾病史、糖尿病疾病史、患者从发病到用药时间及DNT。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软件对所统计的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2.1 所有病例接受静脉溶栓后的疗效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24 h后的显效率为49.1%,溶栓后1周内的显效率为54.3%,根据患者的改善情况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的评分情况,将患者分为显效组与未显效组,对影响溶栓因素进行了统计,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后的疗效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s, n(%)]

表1 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后的疗效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s, n(%)]

?

2.2 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

采用Logistic进行分析上述因素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影响神经功能与病情变化的关系,发现糖尿病与患者发病时间到接受溶栓时间是影响静脉溶栓的相关因素,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具有较高致残率和死亡率。它是由于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血脑屏障的破坏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造成脑组织损伤,从而使得患者出现神经功能受损。应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是目前临床上对于早期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治疗方法。

静脉溶栓不是手术,是当患者处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早期时,采用特殊药物对血栓进行溶解,通过静脉滴液使药物进入患者体内,将血栓进行溶解,恢复血液流通,从而达到治疗脑梗死的目的[6-8]。但是采用静脉溶栓治疗也有弊端,会有出血的风险,可能是颅内出血,也可能是身体其他部位出血,身体其他部位出血的风险较小,颅内大出血或者内脏出血的话,会有一定的生命危险[9-11]。所以在治疗中,医生会对溶栓适应证进行严格掌控,控制患者的血压,降低出血风险,一般出血风险都低于10%,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利大于弊的方法[12-13]。

根据本次研究报告显示,高血压、患者发病时间到接受静脉溶栓时间与糖尿病在两组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是由于高血压是位于多因素的分析中,与其他因素之间存在交互的作用,所以无法作为独立因素,而患者发病时间到接受静脉溶栓时间与糖尿病则是影响静脉溶栓的独立的相关因素,与过往研究报道观点一致。目前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中,经常会用到的就是静脉溶栓,但是还有很多与静脉溶栓相关的个体化因素还需要进一步探讨[14-15]。

综上所述,患者发病时间到接受静脉溶栓时间与糖尿病是影响静脉溶栓疗效的相关因素,患者应该积极控糖,尽早接受相关治疗,才可以有效缓解病情。

猜你喜欢
溶栓神经功能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