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综合
同学们,欢迎进入新学期!2021 年是建党100 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我们的“开学第一课”也得来点特别的。
众所周知,我国科技事业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之路。在这条充满艰辛和收获的路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人和事。在本学期的“开学第一课”,就让我们了解它们,认识他们,为它们而骄傲,以他们为榜样。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增加对我国科技事业的了解,提升探索科学的兴趣,树立科技自立自强的志向。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科技发展落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卯足干劲,创造出许多“世界领先”甚至“世界第一”,实现完美逆袭。
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五号”,从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到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一项项科技成果的取得,让世界重新定义中国。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勇攀高峰,成果显著,科学家们借助这些科技利器上天逐梦空间站,与火星相约、与月球见面,下海探索世界最深处,攀山测量世界最高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懈奋斗!
2021 年6 月17 日,太空来了几位新客人——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 名中国航天员。他们乘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抵达太空,随后顺利进入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这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驻自己的空间站。在完成3 个月的任务后,航天员们最终将搭乘神舟十二号返回舱,在沙漠着陆“回家”。
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中国也不例外。近30 年来,中国航天人攻坚克难、积极创新,已圆满完成中国载人航天第一步、第二步全部既定任务。当前,正向着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全力进发。
图1 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汤洪波(左)、聂海胜(中)、刘伯明(右)(图/ 新华社发 徐部 摄)
火星是太阳系内自然环境与地球最接近的星球。几十年来,火星一直是人类深空探测的热点,也是人类最有可能登陆的下一个地外天体。
2021 年5 月15 日,在飞行近10 个月,经历了“恐怖9 分钟”后,祝融号火星车最终成功着陆火星,完成了天问一号“绕、着、巡”的第二步。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
浩瀚的外太空一直是人类探索未知的主战场,特别是与地球关系紧密的月球:1970年,苏联的月球16 号探测器将101 克月壤样本带回地球;1961 年至1972 年,美国组织实施了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北京时间2020 年12 月17 日凌晨,嫦娥五号在经历了23 天太空之旅后,携带着来自月球的岩石和土壤返回地球……
嫦娥五号的顺利返回不仅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规划”的实现,也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突破,创造了五个“中国首次”:一是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上的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三是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四是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地球返回;五是建立我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
海洋被喻为生命的摇篮,对海洋的探索与认知是人们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先决条件。十多年来,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奋斗者”号,我国已完成对海洋最深处的挑战。
2020 年11 月28 日,成功完成万米海试的“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胜利返航。自2020 年10 月10 日以来,“奋斗者”号赴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万米海试,成功完成了13 次下潜,其中8 次突破万米。2020 年11 月10 日8 时12 分,“奋斗者”号创造了10 909 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图2 “奋斗者”号(图/新华社发中国船舶集团供图)
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是我国第一高峰,也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的边境线上。1975 年,我国测得珠峰海拔高程为8848.13 米;2005 年,测得珠峰峰顶岩石面的海拔高程为8844.43米;2020 年,我国测量登山队队员再次登顶,测得珠峰的最新高程为8848.86 米。
与2005 年相比,2020 珠峰高程测量的科学性、可靠性、创新性都有了明显提高。例如,2020 珠峰高程测量将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应用于珠峰峰顶大地高的计算,获取了更长观测时间、更多卫星观测数量的数据;GNSS 接收机、长测程全站仪、重力仪等国产仪器的使用让测量精度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图3 2020 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开展峰顶觇标操作练习(图/自然资源部官网)
一项项科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一位位科学家的不懈奋斗,在他们中间,有默默无闻、奋斗在一线的普通科技工作者,也有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的获得者,他们的名字值得被我们铭记,他们才是我们该追的“明星”!
图4 孙家栋(图/新华网)
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隐姓埋名20 多年,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原理突破作出了卓越贡献,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
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
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背后都有他忙碌的身影。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就像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60 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呼吸疾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敢医敢言,勇于担当,提出的防控策略和防治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在非典型性肺炎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首次提出“回收卫星”概念,创造性运用自动控制观点和方法对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进行论述,为“两弹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早期出国留学的博士,陆元九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突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怀抱,潜心研究,矢志奉献。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在科技创新这条漫漫征途上,广大科技工作者心怀梦想,砥砺前行,一次次刷新中国高度,一次次让世界刮目相看,不仅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更培养和发扬了多种内涵丰富、催人奋进的精神。
20 世纪50 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果断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
每一位航天人都有一个航天梦,那就是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自从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重大战略决策以来,“长征”“神舟”“嫦娥”“天宫”等字眼相继进入公众视线,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航天工作者们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他们身上体现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伟大载人航天精神。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环境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这对我国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2019 年5 月,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新时代北斗精神的内涵包括“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
2020 年7 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建成了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结晶,北斗系统的发展浓缩着我国科技创新的不凡之路。面对缺乏频率资源、没有自己的原子钟和芯片等难关,广大科技人员群策群力,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北斗三号工程建设,攻克星间链路等160 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推进500 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实现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
2020 年,蔓延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像一头凶猛的拦路虎挡在了众人面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迎难而上,为抗击疫情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在这次抗疫斗争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奋战在一线,在临床救治探索、药物疫苗研发等领域积极献智,成为抗疫科研攻关的重要力量。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