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纪录片《中国喜事》的叙事结构与符号效应

2021-09-28 03:08吴岳茂
声屏世界 2021年12期
关键词:景别传家长镜头

□ 吴岳茂

2020年8月25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了2019年度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评选结果,由海南卫视制作的《中国喜事》被评为2019年度国产纪录片(优秀短片类)。该纪录片以六大主题“良缘、新生、传家、成长、收获、团聚”作为讲述视角,记录和拍摄了十余个展现在普通中国人身上的生活故事,通过镜头的“旁观”讲述,真实浓缩并且呈现了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向大众传播了不同城市、不同圈层的中国人的“喜事”生活。《中国喜事》自播出后,不仅获得了业界的好评,也得到了众多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关注,最终获得了2020年中美电视节“年度最佳电视纪录片”。《中国喜事》不仅迎合新时代主流文化的潮流,深度匹配受众审美口味,融合多元视听语言、空间符号,而且丰富了叙事结构,构建了“从小家喜事看大国新事”的场景巨幕,为其他人文纪录片的制作树立了优秀范式。

《中国喜事》的叙事结构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在整体内容生产中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浅谈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一文中,学者李劲松阐述了电视纪录片的六种叙事结构:阶梯递进式、中心线串联式、板块式、漫谈式、绘圆式以及套层式。在人文纪录片《中国喜事》中,导演运用了上述的阶梯递进式和板块式的叙事结构,将本身具有恢弘叙事题材的“喜事”完整、巧妙地展现在受众面前。

故事化的阶梯逻辑呈现。阶梯递进式叙事手法是纪录片中常见的结构之一,何谓阶梯叙事式结构?阶梯逐级递进式,是依照事物的发生发展逻辑顺序安排作品的播放顺序,作品具有明显的发展脉络、循序渐进、逐层递进。这种叙事结构的特点是叙事以时间为顺序,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来讲述故事,这是一般性的叙事结构,也是最常见的叙事方法。在《中国喜事》中,每一集的叙述都以“故事情节”来展开篇幅,这样做不仅创新了记录片的表现策略,平衡了讲述逻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而且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收视率。在第一集《良缘:马昊然和李勇敢》中,开始的画面定格在阳光明媚的北京站出站口前,马昊然和李勇敢正在拍合照——原来他们是一对新婚的残障夫妻,马昊然失聪,李勇敢失语。导演将镜头聚焦于这两名年轻人从相识到相遇再到相知的过程,将这一集的主题“良缘”细腻地贯穿于二人身上所发生的故事。正如马昊然在片里所说的:“在没认识勇敢之前的二十多年里,人生都是灰色的。”在第七集《传家:大海的孩子》里,镜头对准来自海南儋州的黄耀书和吴世栋,两人都是冲浪选手——成长在大海边,所擅长的运动技能、家庭生活也和大海息息相关。片子里画面镜头多角度转换,有远景拍摄、中景拍摄和特写拍摄,在儋州,特写集聚于吴世栋和他的父亲身上,落日余晖下,父子二人身上的情感基线持续连接。

主题化的板块组织建构。板块式是指事先确立一个比较明确的主题,然后将几大块相对独立的内容并列组织在一起,来说明和印证这个主题。这种叙事结构以拍摄者独特的感受为依据,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人文纪录片《中国喜事》分为六大主题,即“良缘、新生、传家、成长、收获、团聚”,每一个主题下都延伸出2-3集不超过30分钟的记录。“良缘”在第一集和第二集中呈现,为《良缘:马昊然和李勇敢》《良缘:大海之南的婚礼》;“新生”则被导演安排在第三集和四集中:《新生:欧阳志宇的故事》和《新生:心中的山》;“传家”的含义较为浓厚,因此集数有三集,分别是《传家:舞狮的人》《传家:社区民警》《传家:大海的孩子》等。导演在每一个主题里都关注了不同城市、不同圈层的普罗大众的人物故事,具有平凡性和典型性。同时,这样的主题安排也象征着一种“喜事”的发展元素,中国人往往是以“缘”开始,以“团”结束,这样的叙事建构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淳朴真实的“喜事”模样,同时也印证、契合了主题板块。

《中国喜事》的符号效应

每一部纪录片都有其自身的多元符号,往往代表所要呈现给受众的内涵。《舌尖上的中国》的表征符号是多种多样的美食,《超级工程》的表现符号则是路、桥、车、港等。一部纪录片的展示中有人物、场景、配乐和旁白等符号,导演在拍摄、剪辑、传播中会综合运用多重符号来进行“编码”,并考虑观众的收视喜好,从而营造出与观众互通的话语空间,让观众更好“解码”,最终提高传播效果。《中国喜事》在“十三五”规划时期应运而生,2020年我国已经全民全面迈入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喜事》中的“喜”字,聚合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想法:中国喜事由百姓喜事汇聚形成,而百姓喜事才是最普罗大众的喜事。

人物形象符号建设。《中国喜事》中展现了丰富的人物文本,有来自湖南长沙的教师欧阳志宇,有来自江苏泰州的社区民警陈传鑫等。他们来自不同城市,从事不同职业,却都建构了每一件都让人倍感愉悦的“喜事”。在第三集《新生:欧阳志宇的故事》里,集中围绕“人”展开该章节的讲述。欧阳志宇本身为一名尿毒症患者,却认识了女孩李婷,他们互相结为夫妻,共同患难。四年前,他是一个人迎接新生,开启新工作和新生活;四年后,是一家人的新生。在生活上夫妻二人一起突破桎梏,最后李婷产下一子,该集片子最后展示了一家五口团聚在一起的幸福模样,代表着一种“新生”;在第六集《传家:社区民警》里,导演真实地记录下陈传鑫在工作岗位上的尽职尽责:在火灾过后帮助群众解决住房安置问题、上门拜访九十多岁的殷阿姨……实际上,陈传鑫的父亲也是一名民警,有一幅画面定格在祖孙三代,传达出一种隐喻:传承“警”为“民”服务的精神。《中国喜事》巧妙设计了多元人物形象符号,以人物所经历的真实故事来抵达“喜”的彼岸,从而引起观众共鸣。

场景地点符号多元。在纪录片当中,大多数导演都会刻意安排“场景”来叙事,企图通过“场景”来记录事件细节,摹画主人物以及烘托社会环境。《中国喜事》向观众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不同的场景传达不同的意义。纪录片正式播出后,笔者发现导演选择拍摄省份遍及9个之多,有海南省、辽宁省、湖南省等,这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中国喜事”里的“中国”一词。在纪录片里,对受众造成感官刺激的第一符号是画面,因此除了城市场景,其他和主题相关程度较高的画面选择也尤为重要。在第二集《良缘:大海之南的婚礼》中不仅仅出现了蓝天大海,还出现了公交车、轮船、婚纱和鲜花等元素,每一种元素互相支撑,互相协调,在中国最南端的西沙群岛,6对新人一起走上了别具特色的婚姻殿堂;第四集《新生:心中的山》开头的序幕,镜头对准周艺父亲周风友在保安室里唱歌的一景:“翻过了一座山,越过了一道弯”,这里已经有了表征性:这座山,指的是遭遇事故而不幸残疾的周艺的生活“困难之山”,也指他们一家人即将要攀登的“泰山”。片子里还出现了清晨初升的太阳,周艺从轮椅上奋力站起、周风友背着周艺跨越楼梯、泰山顶上的日出……这一切的素材都象征着“新生”,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喜事”,而每一件“喜事”都值得被记录。笼罩在“喜事”之下的特定人物、环境、氛围、时间、空间、故事,其自身也有完整性和连续性,颇具可“解码”的传播效果。《中国喜事》里场景符号多元,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多元符号的“合力叙事”,才使得《中国喜事》的“喜”字含义更加意味深长,更贴近人情味。

镜头语言符号赋能。事件过程需要镜头记述,人物故事需要镜头叙述,这是人文纪录片进行传播的不二法则。人们通常可以从摄影机所拍摄出来的画面看出拍摄者的意图,因为可从它拍摄的主题及画面的变化去感受拍摄者通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所谓“我的镜头会说话”。镜头语言有多种形式,有环境语言、人物语言、服饰语言、体态语言等,也包含景别(比如远景、大景、中景、近景、特写)和长镜头。镜头语言使用得当可向观众传达事件情节、人物心情、环境氛围、物件具象等,《中国喜事》中每一集纪录片的景别镜头符号都非常多样,各种景别融合,从而表现事件张度。在此基础上,笔者分别统计了第二集(23”42’)和第八集(24”04’)所运用到的景别个数。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中国喜事》采用的景别符号占量最多的是中景和近景,其次是特写。中景和近景在拍摄的视角中更加聚焦于人物和故事,更令受众在观看时具备沉浸感和具身感,而特写镜头又具备高度真实性,能最大程度还原事件真相。

表1 第二集《良缘:大海之南的婚礼》所运用景别个数

表2 第八集《收获:流动的眼睛》所运用景别个数

另外,巴赞曾经提出过长镜头(Theory offull-length-shot)理论,与其相伴而行的还有剪辑蒙太奇。长镜头和短镜头的交替使用,全景和特写镜头的结合,可以达到情感上的深入和视觉上的冲击。业内人士普遍认同的长镜头概念,一般是指影视拍摄者采用记实手法,连续不断地拍摄一定时空内的某一事物,是实事求是地全面呈现事物客观情况的影像表达。长镜头在表现事物的完整性、生动性、完美性上比较真实、亲切、可信,尊重受众主观上的鉴别、判断,时长一般不少于10秒,并具有一定的景深。在《中国喜事》中,也出现了许多长镜头片段。比如在第四集《新生:心中的山》里,第17分31秒-18分22秒中运用到了长镜头,52秒的摄像机位保持不动,深度聚焦于周艺和父亲周风友的对话——“九年前受伤的时候,后不后悔,没把我放弃了?”“周艺,咱就这样说,你真就是个奇迹,对吧?我跟你妈也没白受那个累,流着眼泪,受着苦……”父子二人深夜床上一段普普通通的对话,却令人动容;第七集《传家:大海的孩子》中,第16分10秒-16分45秒也是长镜头画面交流——吴世栋和他的父亲。父亲本已是出海人,而自己的儿子是一名全国冠军的冲浪选手,“大海”是他们父子二人的纽带,相互连结。《中国喜事》所采用的画面长镜头在保持画面完整的连贯性之外,又使片段展示出鲜明的生动性,同时提高了主题的恢弘气势。此外,在远景、大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的拼接下,形成了“蒙太奇”,伴随镜头语言符号的赋能,《中国喜事》的叙述蒙太奇也为其他人文纪录片的创作树立了范式。

结语

近年来,在现实主义创作思维引领下,越来越多厚质感的纪录片走进大众视野。大到展现时代变迁、大国重器,小到记录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纪录片的创作空间不断拓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着大众对现实的观察,带给我们更多的朴素感动。每一部纪录片的生产与制作都是反映“人”身上所发生的亲切故事,再加上叙事结构、拍摄技巧和符号语言的共同作用,才会引起良好的大众传播效果。《中国喜事》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优秀人文纪录片之一,摄制组在中国这片富饶又广袤的土地上,发掘出一个又一个朴素的家庭喜事,那些难忘的瞬间或激动人心、欢悦泪起,或悲喜交加,其体裁的高度性和主题的深刻性都将流淌在长河里。普通的人、普通的18个真实故事却不普通的深情,正如每一集的开头都有这么一句话:“送给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的你。”

猜你喜欢
景别传家长镜头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开化长镜头
忠厚传家 诗书继世*——常熟南张书种家族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长镜头模式分析
毛卫宁与他的长镜头
以诚传家 继往开来——BOSIC四川站综述之二
精神的自由,人性的桎梏
传家,发现世界家具史里的高贵灵魂
动画艺术创作中视听语言应用
试论电视新闻中对长镜头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