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性视角下乡村城镇化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探讨

2021-09-27 17:47郝若妍
现代营销·理论 2021年7期
关键词:外部性环境污染城镇化

摘要:2019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突破60%,可见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十分迅速。我国的城市发展大部分依靠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然而工业和城市发展虽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空间扩张、人口增加和物质的大量消耗却使城镇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就会产生外部性,进而威胁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以外部性理论为基础,分析城镇化给农村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探讨相关解决方法。

关键词:城镇化;外部性;环境污染

一、引言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而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但我国城镇生态环境却面临严峻挑战。農村城镇化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负外部性主要表现在企业生产者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及破坏性开发,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以及城镇化过程中人口过度集聚导致耗费过多的资源,引起生活垃圾增加、水资源污染加重、工业污染物排放量过大等问题。

二、农村城镇化负外部性的产生原因

(一)伴随工业型企业聚集产生的负外部性

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优先发展经济,而重工业是大部分乡镇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因此就会出现大量企业向小乡镇聚集的情况。由于环境、技术和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工业活动排放出的废物成为农村城镇化地区的主要污染来源,从而形成了明显的“负外部性”。另外,现代化农业生产所造成的牲畜粪便污染、水资源污染、农药化肥污染、有机废弃物污染等也不容忽视。若牺牲生态环境发展产业与经济,忽略生产与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发展,必然会导致愈发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伴随城镇化的人口集聚带来的负外部性

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每年农村有近千万人向城镇化地区人口转移,大量的人口集聚易引起较大的社会问题,最后会都在城市空间中直观地表现出来。城镇人口聚集会带来大量的物资需求,耗费更多的资源,但此时发展中的城镇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往往还不健全,如垃圾处理系统落后、污水处理水平较低等,加之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落后和环境意识淡薄,因此会产生环境污染方面的负外部性。人口大量聚集除了会导致城市生态系统过载,还会导致城镇功能不易完善,城市司空见惯的现代化公共空间配置在农村却是稀缺物品,因此产生了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落后、道路交通资源短缺等问题。乡村仅追求模仿徒有其表的城市空间镜像,却忽略了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

(三)产权不明晰

在乡村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资源的土地是公共占有的,导致并没有实质上的产权所有人。生态环境污染的消费过程就其性质和规模,其组织和管理只能是集体供给,因此是一种集体消费。长期以来,人们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对城镇周围的资源和环境采取了破坏性的开发和建设,只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社会效益,注重短期效益而忽视了长期利益。当没有产权人时,环境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地管理,没有人能够承担责任。乡村城镇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随意排放污染源随意利用资源,对环境资源造成破坏和污染时,并不会为他们的行为遭受罚款或给予赔偿。此时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边际社会收益小于边际私人收益,必然产生负外部性。当无法确定生态环境资源的产权时,则无法确定它所使用的环境资源服务的价值,那么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生产者和消费者应付出的赔偿,无法约束他们减少或停止对生态环境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三、解决对策

(一)明晰产权

科斯定理认为只要产权是明确的,不管将产权赋予谁,问题会得到有效解决,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会是有效率的,并且会实现或接近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因此,政府在处理乡村城镇化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时,需要尽量明晰乡村周边资源的产权,要求相关产业有偿使用资源并实行资产化管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城镇化带来的负外部性效应。政府应该严格监管资源使用权的公平交易,杜绝“搭便车”的行为,确保使用权的归属主体在市场中交易资源的使用权时能够遵守公平的市场交易原则,保证交易过程中交易方式、数量和价格的合法性,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乡村城镇化生态污染的负外部性问题,并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税收与补贴

解决负外部性的另一个对策是进行税收与补贴。庇古税是对污染者的单位产量征税,其税额正好等于污染者在效率产量水平上造成的边际损害。庇古税通过把外部性产生的外溢成本内部化,使边际私人成本上移至边际社会成本,外部性产生者需要为其造成的生态污染承担部分代价,从而获得效率的资源配置。政府在治理乡村城镇化污染的时候也可以采取税收措施,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情况制定排污标准,对超出排污标准的企业征税,从而减少企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同时,也可以对治理环境的相关企业设置补贴制度,通过激励措施强化正外部性。

(三)完善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政府应当结合当前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要求,针对城镇化的乡村情况完善相关政策与制度。各个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的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细化并优化相关制度,有力推动乡村城镇化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促进城镇化地区环境不断改善。应优化调整乡村的产业经济结构,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状况,减少或逐渐淘汰资源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鼓励发展节水节能的产业,建立低污染、高产出的生产方式,推动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的并肩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怡雯.浅析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6):14.

[2]刘中志.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11):41-42.

[3]黄增贤.分析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J].低碳世界,2020,10(05):31-32.

[4]陈艳婷.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小城镇环境污染治理对策[J].农家参谋,2020(12):246.

作者简介:

郝若妍(1997.11-),女,汉族,籍贯:北京,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规划。

猜你喜欢
外部性环境污染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我国环境污染犯罪治理机制中的不足及对策
关于网络外部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共享单车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分析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论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
动态外部性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研究新进展
2008年高考中的环境污染与保护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