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钰 夏玉玲
内容摘要:南京作为江南重要的经济中心,中国最有文化特色和历史传统的古城之一,吸引许多外国友人不远万里来到南京赏美景,品美食。南京作为“新一线”城市不断对外进行文化输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南京饮食的正确翻译便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在三分法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南京目前饮食翻译存在的错误,给出对应的翻译策略以及修改建议。
关键词:饮食翻译 三分法 南京 文化输出
南京,一座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的城市,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誉,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在南京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饮食文化占据了一席之地。南京菜又被称为京苏菜、金陵菜,以京苏菜和清真菜为主。金陵菜不像川菜一样具有明显的特点,而是制作精细、口味醇和、咸淡适中,能调众口之味,盐水鸭,鸭血粉丝汤,板鸭,还有夫子庙附近的秦淮八绝,都是不能错过的特色美食。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拉近了世界人民的距离,南京作为旅游胜地,吸引了越来越多国际游客,南京的美食文化也得以“走出去”,但是很多餐厅误译的问题已然很严重,各种各样的菜单误译非但没有起到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反而会误导许多的外国友人,产生了负面效应。近些年,南京市为了推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国际化,监督相关部门完成了各旅游景点公示语的英译工作,但是饮食文化的翻译却并未提上日程。饮食文化作为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以重视,便于全方位把南京建设成旅游胜地。
一.三分法
在三分法出现之前,翻译二分法,即“直译”和“意译”占据了主要地位,随着对翻译方法的不断深入研究,学者在评书是首次提出除却直译和意译外,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基于直译和意译优势的折中翻译方法,基于二分法的整合以及在其上发展的三分法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约翰·德莱顿,十七世纪伟大的翻译家,提出了著名的三分法翻译理论。在《奥维德书信集》序言中,他把诗歌翻译划分为三种类型:字译(metaphrase)、意译(paraphrase)和仿譯(imitation),这是其“翻译三分法”的核心内容。字译是将原文字对字,行对行地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译者在翻译时没有自由。而意译有一定的自由,不要求译文与原文字字对应,意义可以有所扩展,但是译者必须尊重原作者,不能改变原文的意义。仿译则指的是译者有相当的自由,不仅可以随便改变用词和意义,且在他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全然不顾,随心所欲地从原作中获得些提示作为他做翻译的基础。
二.南京饮食现存翻译问题
随着南京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逐渐成为南京的支柱产业之一,可是作为服务行业的饮食业却未能与时俱进,通过走访观察,发现南京很多餐厅的餐单翻译存在很多问题,大致可归类为以下几种。
1.拼写错误
拼写错误是常见的错误之一,也是最容易避免的错误。通过调查发现,个别餐厅菜单中酒水饮品一类中,把软饮品“Soft Drink”错写为“Sort Drink”,中国特色饮品珍珠奶茶的译名为“Pear Milk Tea”,把珍珠“pearl”错误拼写成了梨“pear”,苏打水“Sparkling Water”错误写成 “Spark Water”。馄饨的翻译音译成“Hun Tun”,然而馄饨正如饺子一样,有其固定译名为“Won Ton”。这些有着固定译法的食品,应该加以检查以避免低级的拼写错误。
2.中式英语
通过走访,笔者发现很多餐厅的菜品种类翻译名存在错误。中外饮食文化不同,但也存在共同之处,即不同的菜品是有不同的用餐顺序。西方有开胃沙拉,饭后甜点。中国饮食文化中也同样存在用餐顺序,即“先冷后热”,南京餐厅依据用餐顺序将菜品分为冷盘,卤味,主菜,汤羹,主食这几种。笔者发现大部分餐厅将冷盘译成“Cold Dishes”,冷盘并非意思是冷的菜,而是一种低温的开胃菜,所以翻译成 “Cold Appetizer”更为贴切。南京美食品种多样,其中以“秦淮八绝”最为著名,而“秦淮八绝”中“盐水鸭”更是独领风骚,成为南京旅游必须品尝的美食之一。然而南京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餐厅都将其翻译为“Salt Water Duck”,这便是典型的中式英语,中国人一眼便知道这是盐水鸭,然而对于第一次来南京旅游的外国游客,这样的翻译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外国游客可能会误解,认为盐水鸭就是在盐水中泡过的鸭子,这样的翻译不太能激发游客品尝的欲望,根据其腌制做法,英译为 “Salted Duck”或者根据其低温慢煮的方式翻译成“Salt Brined Duck”更为贴切。
3.缺乏文化输出
南京美食历史悠久,因而每一道菜肴背后也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渊源以及文化底蕴,然而却鲜有餐厅可以将经济效益与文化输出结合,让外国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了解其背后的文化。
美龄粥是南京代表美食之一,入口细腻,口味香甜深受食客欢迎,以民国夫人宋美龄的名字命名。据说,有段时间宋美龄胃口不佳,于是府里的厨师用香米和豆浆等食材熬了一锅粥,宋美龄吃了十分喜欢,后来这就成了她钟爱的一道粥。再后来,流传到民间,名曰“美龄粥”。据说宋美龄驻颜养心得以长寿,与长期吃这种粥有关。然而很多餐厅将其翻译为“Meiling Porridge”,这样的翻译过于简单,外国游客接收到的信息过于有限,只知道这是一种粥,与“Meiling”这个人有关,而缺乏对其背后中国文化的了解。还有些餐厅将其译为“Nanjing Style Brown Rice Sweet Porridge”,这样的翻译传达的信息更为全面,包含了“原料”,“南京菜”,“口味”等信息,可是没有了“Meiling”,这道菜失去了它独有的历史底蕴。
松鼠鳜鱼是南京的特色美食,译为“Deep Fried Mandarin Fish in Sweet and Sour Sauce”,其酸甜清爽的口味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然而大部分外国游客对这道菜的了解停留在“好吃,南京菜”这样的浅显的程度上,殊不知这道菜取名有其历史原因,以及这道菜起源于乾隆皇帝下江南是名厨特意为皇帝所创。餐厅在菜单上并没有对其历史,文化底蕴进行阐述,以此起到文化输出的作用。
三.饮食名称的翻译策略以及文化输出
1.字译
“Metaphrase”亦可理解为“word to word”,这样的翻译方法一般用于以菜品原料命名的菜,例如南京特色小吃“鸭血粉丝汤”可以译成“Duck Blood Pudding Soup with Vermicelli”,“脆皮鸭腿”译成“Crispy Duck Legs(Nanjing Style)”,“南京烤鸭”译名为“Nanjing Style Roast Duck”这样的翻译简介明了,外国食客可以通过菜名了解这种食物的烹调方法,主要原料以及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
有些特色美食以历史人名命名,例如“美龄粥”可以直译为“Meiling Porridge(Brown Rice Porridge Created for Madame Chiang)”,可以通过括号内补充解释让外国游客了解其文化内涵,也可以在餐厅内通过视频宣传,音频讲解等实现中国文化的走出去,也能够激发外国游客品尝欲。
2.意译
相对与字译“word to word”的紧密贴原文,意译“metaphrase”则是根据中文的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对等。比如南京名菜“松鼠鲑鱼”便不可直译成 “The Squirrel Mandarin Fish”,因为并非真的用松鼠制成,而是其形状像松鼠的尾巴故得此名,因而根据其油炸的制作方法以及其历史来源译为“Deep Fried Mandarin Fish in Sweet and Sour Sauce(A 200-year-recipe Fits for Qianlong Emperor)”,这样的翻译不会引起误解同时传播了中国的文化。
3.访译
相对于直译和意译,访译(intimation)也被称为“释译”,译者被赋极大的自由,在基于原文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翻译重点,在不偏离原文意思的基本条件下,译者可以舍弃部分原文,也可以对原文进行扩充,也可以对原文进行改写。
“状元豆”是南京特色小吃,其名字也有其历史地域渊源,据说是乾隆时期南京学子秦大士母亲为其特意烹饪,后秦大士考上了状元,“状元豆”也成为夫子庙的特色小吃。“状元”这个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词汇。若是字译为ZhuangYuan Beans,外国游客接受的信息则过于有限,只知道食材是一种豆子,若是意译为Spiced Beans或Scholar Beans也不够贴切,因为状元属于中国古代特有词汇,丢失了其历史韵味,也达不到吸引游客兴趣并进行文化输出的目的,因而可以不必拘泥二分法,译为QingHuai Spiced Beans(A Mother Created for her Son—the Champion of Chin-shih Examination)。采取注释的方法大致介绍状元豆的来历,也可以统一在包装袋上印上“状元豆”历史来历的详细中英文介绍,这样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了解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可谓一举两得。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软实力方面的发展也不可忽视。南京作为江南的核心区域,每年吸引无数外国友人到此游览,而美食则是外国人了解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步。在这种情况下,美食翻译在介绍菜肴的原料,烹饪方法的同时也需要上升到国家民族层面,对外进行文化输出。在保证其名称翻译正确,得体的情况下,也通过餐厅内多媒体进行文化短片宣传,而路边小吃可以通过包装袋,宣传板等多种方法进行文化宣传。
参考文献
[1]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24.
[2]伍银.西方“翻译三分法”的形成与发展探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21(03):54-57.
[3]DRYDEN, JOHN. The Three Types of Transla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4]胡爽.浅谈中国传统美食的英文翻译问题[J].青年文家,2020(06):185.
[5]仇芳慧.从德莱顿“翻译三分法”谈诗译者的素质[J].北方文学,2019(24):254-255.
[6]汤云云,晋秀龙,袁婷.美食旅游动机对旅游者行为意向的影响分析——以南京夫子庙景区为例[J].南寧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7(03):68-75.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