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青少年“追星”现象比比皆是、屡见不鲜。如以为自己的偶像品学兼优、完美无缺,没想到某日因为违法犯罪进了监狱,从而伤心不已、痛不欲生;又如对自己的偶像亦步亦趋,不惜远赴千山万水,也要为之“打CALL”(声援),没想到人家压根儿不在乎,不是痛斥“坏了自己的事”,就是肆意利用人气为自己谋利。如此等等,无不说明当事青少年在如何“追星”、追什么样的“星”之标准评判与价值取向上出现偏差,误入歧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为需要的就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未来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由此“追星”问题非小事,要求面向新时代,既正本清源,又革故鼎新,勠力解決好青少年“追星”中存在的诸多乱象,确保其身心愉悦地成长,与伟大祖国和时代同向前进。
每个人都有“追星”的权利和自由,也大抵有着让自己情有独钟的“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毋庸置疑,这里的“美”既指自然、物理景象之美,也指人的品格、品质、品相之美。完全可以说这种对于美的趋附和向往,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鲜明属性,因而也是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时代发展到今天,囿于人与人审美标准的不同,对于不同事物的看法和偏好自然也就不同。但不得不说,其实每个人心里始终驻有自己情有独钟之“星”,并由此成为当事人“比学赶超”的参照与坐标。譬如习近平总书记直言,看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之后,无论是当知青、上大学、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始终以焦裕禄为榜样”。
“追星”有风险,“迷星”需谨慎。如上所述,正是由于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即以焦裕禄同志为自己心中的明星,所以“有样学样”,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矢志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责任担当与奉献情怀,竭力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此“追星”本无可厚非,追什么样的“星”,却成为粉丝间截然不同的分水岭。实践中,一些粉丝盲目“追星”,以融入某一“饭圈”为无上光荣,极端时为维护偶像所谓的名誉与地位,言语出位、行为出格,最终受到道德谴责、法律追责。换言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旦不慎,或偏执地追随品行不端、品质不正的“星”,就有可能一步错、步步错,非但于人生成长进步无益,更会引致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因此“追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也只能是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让我们向好向善更有激情与冲劲。
坚持道德标准,坚守原则底线,正确“选星”、辩证“看星”、科学“追星”。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党首次颁授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或许在一些青少年眼里,这些荣誉获得者“确实不帅”。但深入了解他们的功绩之后,即便是三五岁幼童也禁不住肃然起敬。无疑,他们才是当之无愧的明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心目中的明星。而追根溯源,他们能够成为明星,正缘于从不为自己谋私利、从不以功臣居,而是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生动诠释了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严于律己的品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启示青少年“追星”的第一标准是道德标准,只有道德品质优、道德形象好、道德意识强的明星,才能成为自己的偶像,否则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只能让自己深受其害。不仅如此,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不会随着名气“爆棚”而相应地水涨船高,这就要求“选星”的同时还得适时“看星”,看其是否偏离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概言之,“只选对的,不选贵的”,才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以利自己日渐成熟与完美。
“追星”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也能成为他人心中的“星”。一定程度上,青少年瞄定某一明星,向明星学习,与明星对标对表,的确有益于自己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但另一方面也应认识到,“追星”绝非生活的全部,在各个方面一律向心中的偶像靠拢、看齐,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鲁迅先生在《滕野先生》中有言,“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明显地,鲁迅对滕野相当敬重,等同于今天的偶像,但也只是不忘先生的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殷切教诲,却并不完全认同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只有认定“追星”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才能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性,坚守自己的理想志向,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乃至成为他人心中艳羡的“星”,带给他人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构建健康向上、和谐清朗的“追星”生态,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与青少年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未来属于青少年,希望寄予青少年。关注关心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构建良好的“追星”生态则是题中之义,当务之急则是形成合力。要求学校、家庭、社会与青少年共同努力,各自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譬如对于学校而言,要以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想政治课,使青少年深刻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到底应该追什么样的“星”;对于家庭而言,要求家长身体力行,给出示范,做出榜样,尽可能成为孩子心中的“星”;对于社会而言,就是既让道德不及格的“星”乏有市场,又让道德之“星”艳阳高照、人所敬之;对于青少年而言,就是三思而后行,“追星”之前不妨再冷静思考一会、再三观察一番。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承认青少年有“追星”的权利和自由,帮助他们切实认识到到底应该怎样“追星”、追什么样的“星”,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星”们身上汲取健康快乐成长的正能量,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既激励明星严于律己,永葆良好社会声誉与形象,又促进青少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刘良军,湖北省荆门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