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教育涵养学生工匠精神

2021-09-27 06:40肖纲领
中国德育 2021年17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劳动

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政策意涵与实践价值。广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理应具有较强的工匠精神。但当前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发展仍不够理想,在需要特别强化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身上,存在缺乏对工匠精神的认同、生成工匠精神的动力和工匠精神的培育载体等问题[1],这种现状在其他类型学生身上也同样存在,导致学生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困惑。可见工匠精神仍停留在政策倡导和口号宣传上,尚需实践推进,这也应成为未来各级各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工匠精神:历史传承与时代价值重塑

工匠精神是对传统匠人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我国悠久的传统手工艺文化赋予了工匠精神深刻的历史意蕴。早在4,300年前即有工匠精神的萌芽,如《史记》记录了舜早年在河滨制陶时精工细作、带动陶器制作的事迹。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考工记》提出“百工”概念,并载有“车至周而愈精,故一器而工聚焉。陶器……,必至虞时,瓦器愈精好之”的论述。[2]基于历史传承,工匠精神已融入工匠们的血液,对应的技艺与匠心铸就了我国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如庖丁解牛、津人操舟若神、梓庆削木为鐻、景德镇的窑火、华服冠绝的刺绣等。强调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就是向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手工技艺和工匠历史致敬,从而实现工匠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这也是一种文化教育和滋养。

工匠精神是超越异化劳动促进人自由的法宝。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普遍社会现象是工业文明带来了劳动产品异化、劳动过程异化和人的存在异化等劳动异化问题。[3]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倡导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敬业”“自由”“和谐”等凸显出避免劳动异化的理念。工匠精神是超越机械性、重复性和异化劳动的非功利性精神,要求人们参与劳动实践的方式积极健康、符合伦理规范。大力倡导和培育学生及公众的工匠精神,有利于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彰显劳动者的主体地位,重视劳动的内在价值而非工具性,实现全面发展以及自由解放,从而避免走异化劳动之路。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重塑学生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准。在快速发展的工业及后工业社會,“速度为王”“效率至上”“金钱崇拜”等不良现象经媒介的放大,让一些人存在功利主义倾向并且心浮气躁。一些学生受此影响,既难以安心学习,又不想从事体力劳动,更不想卓越与创新,出现了如吉登斯所言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危机”[4],同一性断裂、归属感缺乏及意义感缺失,容易产生学习厌倦,精神状态和面貌不佳。基于此,强化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就是通过新的教育理念,鼓励他们学习早期工匠们深耕细作、精益求精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在劳动实践中探寻劳动的本质,化解自我认同危机,塑造积极的学习和人生发展状态,实现精神境界的升华。

工匠精神是全体学生应具备的“国民素养”。已有研究多将工匠精神与职业院校学生相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也要求“职业院校实习实训课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5],这种限定窄化了工匠精神的适用对象。尽管工匠精神发源于匠人精神,但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的一种,具有职业精神所不具备的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等内涵[6],因而是一种特殊的“国民素养”。在这种情况下,大中小学生均应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与洗礼,为日常生活、未来的工作和人生态度奠定基础,这是对时代新人提出的素质教育新要求。

二、以劳动教育涵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阐释

打破学生片面发展的教育格局,切实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20日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强化广大学生的劳动理念和技能,凸显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提供了指引。在这种情形下,以劳动教育涵养学生工匠精神成为值得探索的主题。

工匠精神培育要求学生贴近劳动实践。工匠精神内在地包含了各行各业的人在劳动实践中应有的精神品质与价值追求[7],当学生缺乏对生活与生产实践的体验,也就难以感知和体察工匠们如何实现产品的精益求精和生产工艺的创新,以及人们如何优化生存技能、提升生活品质等,对于工匠精神的领会就会浅表化。同时,劳动教育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条件。学生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一定的工匠精神,但也应重视体力劳动的教育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8]可以说,教育在起源过程中与劳动具有一体性,劳动价值实现为教育价值实现提供了实践支撑,劳动需要教育的引导。[9]因而,劳动需要教育,劳动教育也为工匠精神的涵养提供了土壤。

尽管劳动教育的推进路径多元,但最核心的应是生活技能教育、生产劳动实践教育和服务性学习教育的“三位一体”教育,而制度保障是三类劳动教育良序运行、取得实效的关键。

生活技能教育让学生感受匠技之美。应重视生活实践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作用,其核心途径为生活技能教育,即明确家庭和学校的生活技能范畴,规定学生需掌握的洗衣、做饭等家务劳动技能,以及卫生清洁、零花钱管理和时间安排等学校生活技能,让其在生活技能培养中感受到技能对于满足人的自然需求和谋生的重要性及匠技之美,从而培养热爱劳动和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曾国藩家书》“致诸弟中外家居之法,则以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八字为本”[10]中的扫(打扫洁净)、蔬(种菜)、鱼(养鱼)、猪(喂猪)等内容,也蕴含了对家庭生活技能与实践劳动的要求,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有重要的启示。

生产劳动实践教育让学生感受技术规范和职业道德。强化学校的生产劳动实践教育,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强化学生校内外劳动实践和教育基地建设,突出企业生产流程与规范对学生劳动理念、工匠精神的塑造作用。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为契机,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生产实践,以“观察员”“实习生”“学徒”等身份,深入企业一线生产实践和工作岗位。引进企业骨干教师担任学校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定期进行企业岗位与文化的宣讲。让学生感受生产劳动中的技术规范和职业素养,涵养工匠精神,形成岗位意识、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

服务性学习教育让学生感受“道技合一”的超越精神。服务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基于所学课程知识参与真实世界、服务于社区,以促进知识和技能学习,并培养公民责任感的教育形式。[11]工匠精神的理想目标是实现个体技能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自我精神境界的升华。各级各类学校应强化与周边社区的联系,加快“校社一体化”建设,以服务性学习教育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公益劳动实践,体会劳动实践的理念和服务的社会价值,悟自然、社会与人生之道。这是当今社会发扬工匠精神的根本目的,也是工匠精神未来培育的方向与要求。

以制度和文化保障劳动教育对工匠精神培育的促进作用。优化教育评价,将生活技能教育、生产劳动实践教育和服务性学习教育纳入评价体系,建立劳动教育综合档案,起到评价“指挥棒”作用。加强劳动教育经费投入,强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化和制度化的学生劳动实践场所与空间。配齐与优化劳动教育教师队伍,设立家校社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和荣誉教师岗位等,聘请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强化教师的全员、专项培训,助力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打破应试文化,学校、家庭、社区与社会四位一体营建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严谨与求实、卓越与创新的学习态度、工作作风与社会责任感,为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构建坚实堡垒。

总之,随着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不断受到重视,依托劳动教育涵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既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新的载体,也扩展和升华了劳动教育的价值意涵。寻找劳动教育与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契合点,应成为学界与教育实践者的新共识。

参考文献:

[1]肖纲领.“技能竞赛导向”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1(4):88-92.

[2]罗旭,刘华东,李睿宸.工匠精神:谱写敬业报国的时代乐章[N].光明日报,2021-02-10(7).

[3]郭亮亮.工匠精神:超越异化劳动的劳动解放[J].人民论坛,2019(3):82-83.

[4]泰勒.本真性的伦理[M].程炼,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60.

[5]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2021-08-25].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6]孙小恒,吴永恒.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正名、反思与重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3):37-42.

[7]李皓,向玉乔.工匠精神:劳动实践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引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5):129-132.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0.

[9]程从柱.劳动教育何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人的发展观的考察[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6-26.

[10]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73-74.

[11]潘利若,姚梅林.美国服务性学习对我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实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11(2):85-89.

【肖纲领,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責任编辑︱李 敏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90后大工匠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热爱劳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