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艳萍 王凯 黄鑫 陈红 孙冰清
摘要 涉农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深入分析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研究涉农高校立德树人协同推进路径对涉农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从涉农高校“树什么人”“立什么德”“立德”与“树人”辩证关系3个方面探讨涉农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从构建立德树人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造立德树人的协同培养基地、培养立德树人的全员师资队伍、营造立德树人的协同育人氛围4个方面提出涉农高校立德树人协同推进路径,以期为涉农高校立德树人一体推进立德树人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涉农高校;立德树人;辩证关系;路径
中图分类号 S-01;G 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8-0268-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8.06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Discussion on the Contemporary Connotation and Coordinated Advancement Path of Morality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DENG Yan-ping,WANG Kai,HUANG Xin et al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engyang, Anhui 233100)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also undertak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i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deeply analyze the contemporary conno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study the coordinated advancement path of moral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ontemporary conno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from three aspects of “what kind of people”,“what kind of moral development” an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roposed a collaborative promotion path of moral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constructing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moral education, building a collaborative training base for moral education, cultivating a whole team of teachers for moral education, and creating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tmosphere for moral educatio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moral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Moral education;Dialectical relationship;Path
基金項目 安徽省重大教学研究项目(2020jyxm0429);安徽省线上线下混合式和社会实践课程项目(2020xsxxkc132);安徽科技学院校级党建研究课题(2021djyb06);思想政治工作培育项目(2021gzs02);科研项目思政专项(2021szzx01)。
作者简介 邓艳萍(1980—),女,安徽利辛人,助理政工师,硕士,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7-18;修回日期 2021-07-2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指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2021年2月2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吹响新时代乡村振兴号角,而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涉农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要深刻理解立德树人时代内涵和核心要义,把握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2-5]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因此,涉农高校要通过构建立德树人的协同机制,打造立德树人的育人体系,为乡村战略实施提供人才支撑。笔者在深入分析涉农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涉农高校立德树人的协同推进路径,以期为涉农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参考。
1 涉农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涉农高校肩负新的历史使命,立德树人的内涵更加深刻丰富,要牢牢抓住新机遇、把握新要求、寻求新突破,着力摸清高校“立德”与“树人”二者之间的
关系,切实答好 “树什么人”“立什么德”这两个问题。
1.1 涉农高校“树什么人”
“树什么人”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涉农高校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6]。因此,涉农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引导教育青年学生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培养青年学生学真本领、练真功夫,教育青年学生知农爱农、学农兴农,勇担乡村振兴大任。
1.2 涉农高校“立什么德”
习近平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7]。《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8]。“大学”的现代和古代内涵不同,但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同向的,就是要培养有政治和道德素质的高层次人才。高校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灵魂的重要使命。因此,涉农高校要重视德育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多措并举提升德育工作成效。通过高效的德育工作,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涉农高校要在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扎根基层意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意识上有举措,促进学生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努力把涉农高校学生培养成“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时代新人,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元化人才保障。
1.3 涉农高校“立德”与“树人”辩证统一
厘清“立德”和 “树人”的内在关系,有助于理解和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资治通鉴·周纪一》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9]。习近平提出:“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0]。“立德”与“树人”二者辩证统一,立德树人就是“立育人之德”与“树有德之人”的有机融合。人是德之本,没有人,德无依附之地;德是人之德,人无德不立。立德为树人服务,树人促进立德。抛开“立德”谈“树人”偏离目标,离开“树人”谈“立德”流于形式。因此,涉农高校要担负起新时代立德树人、强农兴农的时代大任,摸清时代脉搏,聚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涉农高校自身实际,研究新时期高教的规律特征,认清学生的本质特性,牢固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记强农兴农使命,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培养人才。
2 涉农高校立德树人的协同推进路径
涉农高校应统筹利用多方资源,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高校工作的根本标准[11-12]。通过构建立德树人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造立德树人的协同培养基地、培养立德树人的全员师资队伍、营造立德树人的协同育人氛围等路径协同推进立德树人工作,构建立德树人一体化工作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农科人才培养成效。
2.1 构建立德树人的协同育人机制
涉农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统筹相关资源,积极改革探索,构建具有农科特色的育人机制。一是针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大国“三农”思想。二是注重将教学系统与学工系统协同育人的优势有机融合,将学生管理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搭建专业课教师与学工人员交流平台,促进优良教风与学风的形成,强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与理解,构建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新模式。三是创新载体形式,涉农高校鼓励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举办涉农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实现以赛促学、以践促学,实现课内外的协同管理。四是要完善内部治理体系,着力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以二级学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学工、团委等部门为主的联动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
2.2 打造立德树人的协同培养基地
涉农高校应深入推进校企、校地、校院合作,打造立德树人的协同育人基地。在充分利用涉农高校校史、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等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与周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展览馆、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田园综合体、乡镇社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相关涉农单位的合作,建立形式多样的“三农”实践基地,建立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在认真调研、经验借鉴、深入交流等基础上,制订合适的协同培养制度,保证培养质量,逐步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推进产教融合。通过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模式,搭建师生学习交流、教学相长的平台,将校外导师的丰富实践经验和校内导师的扎实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校内外导师在人才培养上的主体地位以及在立德树人上的关键作用,培养出既具有理论特长又兼具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有助于增强学生知农爱农、学农兴农的思想。
2.3 培养立德树人的全员师资队伍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涉农高校要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努力打造有特色的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管理服务教师队伍,三者协同配合有助于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育人合力、加强学生知农爱农思想。涉农高校应以本校教师为主体,以特聘、兼职教师为补充,扩大涉农高校专职教师队伍,吸纳统筹当地的涉农领域优秀科研人员、领导干部、英模榜样和企业高管参与人才培养。涉农高校教师肩负着对农科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德育教育,要出台政策引导教师投入服务乡村振兴主战场,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开展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技能人才培训、试验示范基地建立等工作,提升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同时,引导高校教师乐岗敬业、关爱学生、重视教学与科研,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壮大成长,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2.4 營造立德树人的协同育人氛围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涉及教学、学科、科研、课程、教材、实践、文化、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多方体系,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强化涉农高校的育人导向,重视师生互动、师师协同、支部联动、部门联动,构建师生共促、教学相长的氛围。紧密结合农科专业的特点,深入开展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三农”优秀学子事迹宣讲等活动,引导学生认知“三农”、培养“三农”情怀、感悟专业价值、增强学农信心,营造“立德树人”的协同育人氛围。聚焦乡村振兴对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立足农科人才培养目标,将社会实践课程、生产实习课程、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和农业科技推广实践活动、服务志愿者活动结合,吸引涉农企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多方协同参与,形成协同育人氛围。让青年学生深刻理解国民经济中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乡村振兴中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共同富裕中农村的关键性地位,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高级专门人才。
3 结语
“农,天下之大业也”,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涉农高校应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为指导,切实答好 “树什么人”“立什么德”这两个问题,深刻把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牢固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摸清时代脉搏,通过构建立德树人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造立德树人的协同培养基地、培养立德树人的全员师资队伍、营造立德树人的协同育人氛围等路径一体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涉农高校应聚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创新,勇于改革,研究新时期高教规律特征,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教育引
导青年学生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培养青年学生学真本领、练真功夫;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知农爱农、学农兴农,勇担乡村振兴大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扎根基层意识上下功夫,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时代新人,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N].人民日报,2019-09-06(001).
[2] 李力,金昕.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难点及实现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 149-154.
[3]苏国红,李卫华,吴超.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实践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3):39-43.
[4] 白显良,崔建西.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价值定位、时代内涵与实践要旨[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4-9.
[5] 朱江.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的内涵与任务论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6(2):166-171.
[6] 习近平.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0(001).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 曾子.国学经典:大学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3.
[9]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0]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6):6-9.
[11] 李晓华,袁晓萍.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3):70-73.
[12] 高国栋.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理论内涵与路径优化[J].思想教育研究,2020(12):14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