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
如果要选出抗日战争时期最具民间智慧的战斗,地雷战必然是其中之一。
从最基础的拉雷、踏雷、绊雷,到夹子雷、梅花雷、发丝雷、真假子母雷、钉子雷、水雷、标语雷甚至飞行雷,单是地雷的名字,就已经让今天的我们大开眼界。我们想象不到,这些雷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的民兵又用什么样的方式,让日寇闻风丧胆。而从被动爆炸到主动引爆,从预埋待炸到“飞行爆炸”,从单一布雷到大摆地雷阵,我们的民兵真的把地雷“炸”出了花。
自海阳新城向西,20公里的直线距离之外,文字山、微山、野虎山、北黄山此起彼伏,群山之间形成一条狭长的通道,项家村、赵家疃、文山后、夼里村等几个村落点缀其间。信号山,就位于赵家疃村旁,日寇“扫荡”和换防的必经之路上。70多年前,我们的民兵就在这个小山顶放哨,一旦发现日军的踪影,信号随即发出,我们的爆炸英雄新一轮的战斗,也就开始了。
威名远扬“铁西瓜”
海阳,地处山东半岛东南,东临乳山、牟平,西接莱阳,北连栖霞,西南隔丁字湾与即墨相望。这里自古便是胶东半岛的交通结点,战乱年代自成兵家必争之地。1940年,日军占领海阳,主力队伍便驻扎在战略要地行村,还有一部分驻扎在八公里外的孙家夼,前文我们提到的几个村庄,恰好散布在两者之间唯一的通道上。
抗战期间,山东、山西、河北等地的游击队和民兵,都曾用地雷给予日寇沉痛打击,但真正将地雷战应用到极致的,还是海阳的民兵组织。
1943年,海阳县人民武装委员会给赵家疃村民兵送去了两个宝贝——大地雷。村里以赵守富为首的民兵,便将这两颗地雷埋在了山枣埠顶,一举炸死炸伤日伪军6人。了解到地雷威力的民兵在之后的时间里,把这种武器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也讓我们充分见识到了民兵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于脚踩雷触发面积小,民兵们就研究出了绊雷,设在敌人行动的道路和草地上。敌人吃过几次亏后,就谨慎地寻找绊线,甚至动用放大镜。为了增强隐蔽性,赵家疃的民兵英雄赵守富研究出用头发丝做绊线的发丝雷。敌人动用先进的探雷针、探雷器,民兵们就研究出“防探雷针地雷”,用电池点火,专门针对用电磁感应的日军。由于钢铁资源有限,村里的石匠就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就地取材,用山里的石头代替钢铁,造出“石雷”。
为了与日军斗智斗勇,民兵在埋雷技巧上也花样百出。敌人闯进房内抢东西,他们就在门上设雷;敌人来抓鸡,就在鸡窝旁埋雷;敌人要拿水桶,就在水桶下或井边设雷;敌人被炸得不敢走路涉水前进,就在水中设雷……1945年的一天,日军进村“扫荡”,见村头有一片土豆想饱餐一顿,刚开始挖,土豆下面的地雷就响了!
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在海阳拍摄了电影《地雷战》,其中有很多日军被炸得人仰马翻的情节,让人看得既解气又颇有喜剧效果,虽然存在一定的艺术夸张,但其中的故事情节,大都曾经在海阳这片土地上真实发生过。
在1943年至1945年两年多的时间里,海阳地雷战炸死炸伤日伪军超过1000人,涌现出了赵家疃、文山后、小滩三个胶东特级模范爆炸村,更有赵守富、于化虎、孙玉敏、于晋江、赵同伦等民兵英雄让日伪军闻风丧胆。
很快,胶东地区就流传起一首歌谣:海阳的“铁西瓜”,威名传天下……直把那日军,打发回“老家”!
一遇日寇即“化虎”
1943年7月1日,为庆祝党的生日,胶东军区在海阳县召开英模大会,海阳的爆破英雄们悉数到场。大会结束,许世友司令员就健步走下主席台,在人群中朗声问道:“于晋生呢,于晋生在哪里?”于晋生何许人,让一代名将许世友如此激动?
就在英模大会几天前,日军一个中队从据点出发,到信号山周边的几个村庄抢粮。我们的民兵队伍早有准备,很快,走在前面的日军尖兵班就闯进了地雷圈。骄横的日军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魂飞魄散。这次战斗的功臣就是于晋生,他所在的文山后村,距离信号山只有一公里,也是著名的爆破村。
英模大会上,于晋生跑步来到许世友面前,司令员笑着挥起拳头,照准于晋生的胸脯就是一拳:“记者都告诉我了。怎么,听说一颗雷吃掉两对半敌人还嫌少,胃口不小啊!”随后,许世友紧紧握住于晋生的两只手说:“晋升啊,北海军区出了一个林化龙。你呢,我给你改名叫于化虎,怎么样?”“谢谢司令员!”纯朴的于晋生满脸绯红。
许世友为于晋生改名,并非单纯的兴之所至,而是于晋生与这个名字颇有渊源。在之前与日军的多次交锋中,于晋生已经带领文山后村的民兵取得了丰硕战果。有一次,招远武委会送来一颗15斤重的大地雷,上面写有“活雷化虎”四个字。于晋生提着地雷,埋在了石堆里。很快,300多名敌人就不请自来。“活雷化虎”声震云霄,11名敌人命丧黄泉。从此“活雷化虎”的威名传遍胶东,日军更是四处悬赏,要捉拿于晋生。
于树良,于化虎的长孙,自小便听爷爷讲述当年的故事。除了用地雷与日寇战斗之外,于化虎的入党历程也颇为曲折。在正式的资料记载中,于化虎1943年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早在1940年,他就已经是党员队伍中的一员。据于树良回忆,当时于化虎给地主家放牛,经常在田间地头遇到一个“大老李”,于化虎听“大老李”讲各种战斗的故事、抗日的故事。在经过多次深入交流之后,“大老李”觉得于化虎是一个可造之材,便问他是否愿意加入党的队伍,在得到肯定回答之后,“大老李”拿出一个笔记本,郑重记下了于化虎的名字,并将一名受伤的地下党员托付给于化虎照料。期间不料有人叛变,于化虎机智地将伤员转移,但“大老李”却被日军的狼狗咬死在村口的大树上。见证了日军暴行的于化虎,革命之心更为坚定,但却就此失去了与党组织的联系。直到1943年才在邹太吉的介绍下,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信号山下颂歌扬
今天的信号山下,已经是一片祥和景象,赵家疃村如今是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自山下拾级而上,19.37米高的纪念碑与七十七级台阶一起,是对七七事变的铭记。站在山顶特意修建的“雷亭”之中,61岁的赵路宝,给来人讲述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故事里有他的父辈,他们都是这个村里的人,更是中国抗战的英雄。
“那边是行村,顺着这条道再往里走就是文山后、夼里……当年日本鬼子就是从这条道走的……”
“道北边的河就是北河,鬼子被炸怕了,不敢走道了,就从河里走,结果我们还有水雷等着他们呢……河岸边的小山上,就是他们架土炮的地方,打一炮扛着就跑……”
“我们村的赵守富,那是全国民兵英雄,是‘爆炸大王。于化虎就在文山后(村),孙玉敏在海阳另一边的小滩(村)……”
信号山上远眺,一颗硕大的仿制地雷,静静地躺卧在赵家疃村外的路边,好像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那里是当年日军的必经之路。村子里的墙壁上,地雷战故事的彩绘随处可见,这是这个村子的荣光,更是这里每个人的荣光。
这些民兵英雄,不仅在自己的家乡与日军战斗,还奉上级命令,多次组织远征爆炸队,配合部队作战,为胶东甚至整个山东地区培训出大量爆炸手。
1943年冬,赵守富、于化虎一同带领60余人,第一次组建胶东爆炸队,开赴莱阳,布雷城外,日伪军被封锁在城内不敢出动;1944年10月,于化虎率领5人爆炸队,在烟潍线开展地雷战,在黄县、蓬莱一带战斗;1945年5月,赵同伦等5名爆炸队员,在胶济铁路沿线作战,致使敌人铁路运输长期中断;1946年秋,赵守富同11名爆破手赴滨北地区配合部队埋雷打击国民党军队,成绩卓著,集体荣立一等功……
据1950年《人民日报》的报道记载,仅赵守富和于化虎两人,在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10多年间,创造雷种30多种,参与大小战斗各200余次。于化虎一人毙伤敌人170多人……赵守富单独作战可以统计的共毙伤敌人138人……
(未署名图片由海阳地雷战纪念馆提供)
tips
孙玉敏与土水雷
孙玉敏是跟于华虎、赵守福齐名的地雷战英雄。1944年的一天,行村据点的日伪军到小滩村抢粮。孙玉敏等人把自家产的葫芦切开,放进9颗地雷,衬上防潮的东西,再用“船泥”把合缝处封严,巧妙地造出了土水雷。他们以摸鱼捉虾为掩护,将水雷埋在了河里。当日伪军蹚河时,9颗水雷全部炸响,吓得敌人没敢进村,就跑回了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