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平 谷中秀
摘 要:产业链、技术链与专业链具有内在一致性,实现三链对接与融合的关键在于厘清产业链、技术链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技术要求和岗位要求。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可通过制作高铁职业图谱,系统呈现产业链、技术链的结构组成、企业关系、人才资源结构、职业岗位、职业能力结构等数据信息,为高职院校开展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研制以及课程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参考,从而促进产业链、技术链与专业链的对接与融合。
关键词:高速铁路职业图谱;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
高速铁路(以下简称高铁)是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升级发展的典型代表。近年,“云物大智移”技术与高铁业务的深度融合,铁路旅客对更美好出行服务的期盼,以及中国高铁全方位“走出去”的迫切需求等,加速推进了高铁产业技术的变革,高铁产业朝着更快、智能、绿色的方向升级发展。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应主动作为,提供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质量人才和技术支持,服务中国高铁持续领先世界。
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专业设置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是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笔者以高铁产业链、技术链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人才培养核心,探讨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以下简称三链)对接与融合的关键点和模式,以高铁职业图谱为高铁三链对接与融合的载体,为促进产业与教育融合发展提供有效借鉴和参考。
一、三链对接与融合关键点探讨
(一)三链关系探讨
1.三链概念内涵
产业链是以产品为对象,以价值增值为导向形成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的链式组织,包括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以及维护等不同价值附加的环节。
技术链是系列技术的组合,既可表述为具有先后承接关系的链式技术链,又可表述为依附于不同产品的不同技术依据特定逻辑关系形成的链式关联。
专业链是具有课程开发衍生关联的若干相关专业所构成的关系链条,横向上看同一层次专业与产业链的系列关系具有对应关系,纵向上看“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专业与产业链的衍生具有一致性。
2.三链关系分析
根据三螺旋理论、专业链与产业链的互动发展理论,高职教育需要与产业、政府之间建立共生共长的互动关系,以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来布局匹配的专业链,从而促进知识生产、人才培养效益提升,发挥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效应。
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三链具有协调一致发展的内在逻辑,具有不同的发展功能和地位。其一,产业链为主导。产业优化升级需求促进技术创新变革,引导专业链动态优化。其二,技术链是核心。一方面,技术链是产业链升级的前提,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善工艺工序,提升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技术链指引知识、技术和技能等专业教学内容。其三,专业链是推力。核心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高职院校通过专业教育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以支撑产业发展,尤其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通过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向中高端升级。
(二)产业链、技术链与专业链对接与融合的关键点分析
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决定了其专業链打造应以产业发展需求为价值取向。“对接”反映三链间粗放的对应关系,只有在对接的基础上找准三链融合的关键点,才能有效促进三链协调一致发展。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产业技术创新,以及对接数字经济赋能产业数字转型与升级,是高职院校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高质量人才和技术供给的关键。三链对接与融合的关键就在于高职院校坚持立德树人,在厘清产业链和技术链现状、内涵与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产业链、技术链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技术需求和岗位需求。因此,高铁职业图谱可为三链对接与融合提供有效载体。
二、基于高铁三链对接与融合的高铁职业图谱研制探讨
(一)确定职业图谱制作框架
高铁产业链涉及产品种类较多,产品的供求关系和工序分工促进了不同产业、产业链不同环节间产生了链式关系。以高铁全生命周期为主轴,可将高铁规划审批、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以及运营维护等环节映射为职业图谱节点,按照“产业链环节—链上企业—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结构”的逻辑主线形成职业图谱框架,并依据各节点层级关系进行编号。
(二)遴选产业链核心企业
通过调研、分析,获得高铁产业链上企业构成、企业基本信息、企业主营业务、企业发展优势等相关信息,分析、遴选产业链核心企业,并按照企业类别归类再分析其一级架构。比如,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是对接高铁运营维护产业链环节的核心企业,其下又有内设机构、授权管理机构、直属机构以及下属企业等。
(三)考察企业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信息
逐个分析高铁核心企业的内部组织单元及其重要性、职业岗位(群)构成以及人力资源结构等要素。如果核心企业有下属企业,则应继续分析下一级组织单元的类别、数量以及时空分布等,直至职业岗位为止。比如,国铁集团下属的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的组织架构可细分为站段、车间、工区等。同时,可从职工文化程度、干部技术职务、工人技术等级、主要工种等考察其人力资源结构,掌握人才资源结构现状和需求。
(四)分析岗位职业能力结构
基于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岗位群和工作项目分析,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职业品质等分析岗位职业能力结构,将产业链、技术链的知识、技术等要素映射、转化为人才的培养要求。
三、基于高铁职业图谱的三链对接与融合模式探讨
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基于高铁职业图谱的三链对接与融合模式的构建,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打造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链。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专业链应主动对接产业链、融合技术链,可将高铁职业图谱中产业结构变化、职业岗位结构、产业人力资源信息、岗位职业能力结构等要素作为专业设置的关键,建立以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学生流失率、新生报到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等为指标体系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同时,做好专业内涵升级与数字化改造,组建并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的指导下持续优化专业结构。
第二,制定对接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的基本遵循和质量保障。基于高铁职业图谱,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应把握产业链、技术链现状与趋势,分析产业结构、职业岗位、职业能力结构等信息,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合理构建课程体系,选择与细化教学内容等,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产业侧变化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第三,开发融合产业优化升级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职业教育课程的核心是活动课程,包括项目课程、案例课程等,其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课程体系构建以及课程设计等须以产业侧技术技能人才的技术要求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基本依据。通过利用高铁职业图谱中的职业岗位、工作项目、职业能力等基本信息,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可掌握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素质—能力”要求,为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和专业课程开发提供科学支撑。
厘清产业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岗位标准是实现三链对接与融合的关键,可以以高铁职业图谱为载体进行专业设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伴随智能高铁的发展,高铁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的步伐加快,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未来还须持续梳理产业链、技术链的结构组成和变化,持续检测、优化、应用与推广职业图谱,以提升职业图谱實效性和精准性,促进三链对接与融合。
参考文献:
[1]卢春房.中国高铁技术发展展望:更快、智能、绿色[J].科技导报,2018(6).
[2]秦虹.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的探索:以天津职业院校与产业发展为例[J].教育科学,2013(5).
[3]刘冰,王发明,毛荐其.基于全球技术链的中国产业升级路径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4).
[4]梁东荣,袁飞,于忠军.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的大学治理创新[J].当代教育科学,2014(17).
[5]张弛.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四链”逻辑建构:基于经济与教育的论域考证[J].职业技术教育,2019(7).
[6]谷中秀,华平.“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策略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1(8).
[7]国家铁路局《高铁经济学导论》编写组.高铁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8.
[8]邓泽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1).
责编: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