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杰
(中交二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江苏 镇江 212021)
移动式棚架具有突出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应用于跨越既有线的桥梁施工中,由此构筑全面的防护体系,顺利推进施工进程,并有效维持既有线的正常运营秩序。在移动式棚架施工中,其安装和拆卸均较为便捷,工作量较少,因此具有多重应用优势,是上跨既有线施工中的首选形式之一。
某大跨度特大桥工程,其46#~47#墩与既有铁路线相交,该部分起讫里程为K994+003~K994+126,跨越部位的结构为60.65 m+2×100 m+60.65 m现浇连续梁。现场施工的干扰因素较多,存在较多安全隐患。为营造安全的施工环境,在该上跨既有线施工范围内设置防护棚,依托于该装置的防护作用,在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完成上跨部分的建设工作,维持施工期间既有线的正常秩序。
梁跨最低处挂篮底标高为94.524 m,防护棚距挂篮底预留10 cm及以上,承力索与防护棚底必须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根据要求该值需要达到50 cm及以上,挂篮的底模和底横梁高度可取60 cm。此外,线路轨顶标高为87.006 m,接触网承力索标高94.106 m。基于数据展开计算,可知防护棚架底部标高为93.524 m,承力索标高93.024 m。为使承力索可精准就位,需要对其进行调整,下调幅度为1.082 m。经过该处理后,承力索与现有导线的高度仅为2 cm,根据要求,承导高度需达到30 cm及以上。对此,必须探寻合适的方法,以解决防护棚架与承力索的高度问题,此方面为工程中的重难点。
(1)适当减小挂篮底模以及底横梁的高度,将底板的分配梁稳定插入挂篮的底横梁处。经此操作后,挂篮底模与底横梁的高度可减小至41 cm。
(2)调整防护棚架,将其设置为4%的横坡,并对棚架两端的支点进行下调处理,使其高度降低22.8 cm。在采取该类措施后,可以使顶棚与挂篮底模及底横梁的高度减小至42.8 cm。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防护棚架底部的标高为93.714 m,承力索的标高为93.442 m,因此需要对承力索进行下调操作,下调幅度为0.664 m。根据此要求,将承力索下调70 cm,可同时满足铁路局的相关要求以及挂篮施工要求。
(1)经济高效,施工工作量较少,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高效建成棚架,为后续施工争取更充足的时间;同时,在材料、人员等方面的投入量均较少,有助于减少成本,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2)安全稳定,移动式棚架的防护作用较为优异,在上跨结构施工中,既有线仍能够维持正常使用的状态,无质量或安全层面的问题。
(3)施工难度小,待连续梁施工成型后,可以根据施工需求将移动式棚架移动至桥墩周边,在该处按规范有序拆除各构件,拆除工作的难度较小,可以快速拆除。
(1)正式施工前,勘察施工现场,对施工范围内的既有线路分布情况形成准确认识,并明确地下管线的分布特点,对外露部分采取防护措施或改移措施,确保在施工期间不会造成相互干扰的情况。
(2)在防护棚架30 m范围内设置完整的铁丝防护网,起到隔绝的作用,任何无关人员均不可进入现场。待支墩施工成型后,拆除临时铁丝防护网,随后进行全方位封闭处理,加强现场安全管控。
(3)详细清理施工现场的各类杂物,并采取整平处理措施,使其具有洁净性和平整性。对于清理产生的生活垃圾,统一将其堆放至指定场所,进行针对性处理。进场后的材料则分类堆放到位,采取防风、防雨等相关防护措施,以免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出现受损、锈蚀等质量问题。
(4)按规范在场地内布设安全标牌,拉设安全宣传条幅,强化员工的安全施工意识。
(5)借助场地周边的乡道,将施工机具、材料等物资转至现场,组织调试,若存在问题则及时处理,确保机械设备在正式施工期间可以维持稳定的状态。
(6)对于既有线承力索和回流线,均采取热缩包裹绝缘防护措施。
46#~47#墩连续梁均利用悬臂挂篮的方法施工,防护棚架采用具有较强灵活性的移动式棚架,其包含两个长度均为47 m的部分,棚架安装成型后,距路肩净高为10.37 m。棚架主体结构为Φ406 mm钢管立柱,在彼此间利用Φ245 mm钢管连接,以增强立柱的稳定性;顶棚纵、横梁均利用工字钢栓装,并辅以焊接措施,与立柱稳定连接,构成闭合钢桁架结构。防护棚架支座基础选用C35钢筋混凝土结构,将其稳定布置在既有线(沪昆线)的两侧。行走部分和棚架钢管立柱栓装、焊接,将其与立柱稳定结合,以构成完整的闭合钢桁架结构。
沿既有线方向按4 m间隔依次设置尺寸2.0 m×1.5 m×2.0(2.5)m的独立基础,该结构的施工采用人工跳槽开挖的方法,即开挖完一个后浇筑一个,按此顺序有序推进施工进程。待基础成型后,浇筑C35钢筋砼圈梁,若无质量问题铺轨,轨道行走范围K994+003~K994+126,长123 m。钢轨铺设施工环节采取的是以汽车吊为主、人工为辅的方法,起吊时要求钢轨头部距接触网支柱至少达到5 m,随着该距离的减小,待其约为30 cm时,随即由人工牵引钢轨,使其可以精准到达指定位置。
(1)施工准备。
设钢筋混凝土基础,在顶部安装尺寸为0.5 m(长)×0.5 m(宽)×0.01 m(厚)的钢板。立柱结构方面选用钢管桩,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将其安装到位,以焊接的方式将其与预埋钢板稳定连接于一体,并在管桩外侧焊接三角加劲钢板。
针对防护棚架的立柱采取连接、加固措施后,进一步与斜撑及下部走行结构共同结合,由此形成一个单元(一榀)。顶棚纵、横梁为整体式结构,提前在场地组织拼装与焊接作业,成型且通过质量检验后,将其吊装至指定位置。
钢管立柱连接加固如图1所示。
图1 钢管立柱连接加固(单位:mm)
棚架吊装前先采取安全防控措施,即申请停电封锁,保证接触网可保持无电的状态;组织试吊,通过此途径验证吊装方案的可行性,若不满足要求则做出调整,并再次试吊,直至具有可行性为止。
(2)立柱吊装。
在现场适配400 t吊车,利用该装置吊装棚架两侧的立柱。吊车运行期间,工作人员精准操控,确保吊臂和钢管立柱均不侵入栅栏内。在立柱上设2根牵引绳,安排员工拉紧对位,以免因立柱摇摆而出现旋转侵限的情况。待单榀立柱吊装至指定位置后,随即与支撑桩(此结构设置在铁路边坡的外侧)稳定焊接于一体,保证其具有连接稳定性,否则不可随意松开牵引拉绳以及吊索。
(3)顶棚吊装。
棚架上部设置有纵、横梁,此类结构提前在场地内拼装成型,经焊接后构成完整、稳定的整体,此后方可将其吊装至指定位置。在既有线46#墩侧配备1台400 t吊车,由该设备参与至吊装工作中。在顶棚吊装施工环节,分别在两端设一根拉绳,拉紧后使顶棚维持稳定,以免其掉落至既有线界限内。对位完成后,随即栓装顶棚与立柱,辅以焊接措施,全面检查防护棚的各连接点,要求其均具有稳定性,若无误则撤离吊车。
棚架的连接应当具有足够的稳定性,顶棚与立柱的连接如图2所示。
图2 棚架顶棚与立柱拼装(单位:mm)
吊机运行期间应由专员操作,合理控制吊机的位置以及运行姿态,不可在靠近既有线侧直接“甩尾”。密切关注施工现场的各类既有设施,对其采取全面的防护措施,以免因碰撞而损伤此类装置。
(4)棚架走行结构的施工。
以棚架移动要求为准,启用卷扬机,利用该装置拖拽棚架,到达指定位置;为提高棚架走行精准性,加装同步器。
(5)接地测试。
待防护棚架搭设成型后,进一步组织综合接地测试工作,采集测试数据,要求实测接地电阻不超过10 Ω。若不满足要求,则视实际情况单独采取接地措施,增设相应的接地装置,直至该电阻值被控制在许可范围内为止。
按流程有序施工,待上部连续梁的各项相关工作均完成后,则移动棚架,将其转移至连续梁外侧,以便在安全的环境中将棚架的相关构件拆除。针对立柱与立柱支撑桩采取刚性加固措施,割除棚架顶棚与立柱间的焊缝,并解除两者间的栓接约束,此时棚架顶棚处于相对自由的状态,将其卸载后转至指定位置堆放。
经前述的棚架顶棚拆除作业后,启用吊车,进一步拆除设置在线路两侧的棚架立柱钢管。出于安全层面的考虑,在防护棚顶棚及立柱的拆除工作中,分别适配牵引绳,起到控制的作用,以免因失控出现既有电力设施遭碰撞的情况[1]。
综上所述,针对大跨度连续梁跨越既有铁路的施工场景,采用移动式棚架施工工艺,既能够保证上跨结构的正常施工,又可避免既有线运营状态受扰的情况,综合应用效果较好,彰显出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