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临床作用及患者满意度探讨

2021-09-27 07:08张元军
中外医疗 2021年21期
关键词:椎间椎间盘腰椎间盘

张元军

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山东临沂 276005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纤维环、 软骨板以及髓核等部分出现不同程度退行性变化后, 受系列外部因素影响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腰痛、坐骨神经痛等均为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病情严重患者可出现腰椎活动受限和剧烈疼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可加重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1]。 手术为目前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不同手术治疗措施所获疗效不同,且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各不相同,为此需要临床医务人员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合理选择手术方法,以提升手术效果,改善疾病预后[2]。 近年来,脊柱微创手术随着医疗水平提升而逐渐发展成熟, 且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治疗术式之一, 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及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PELD 及MIS-TLIF)均为临床常用的微创术式,具备切口和创伤小、效果可靠等优势[3]。 该文主要分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患者实施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旨在为今后临床疾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特方便选取2018 年3 月—2019 年 7 月接收的58 例腰椎突出症疼痛患者进行比对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为方便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58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患者,应用数字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例数均为29 例。对照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20例、9 例; 年龄最小 24 岁, 年龄最大 65 岁, 平均年龄(43.37±2.86)岁;病程最短为 5 个月,病程最长为 5 年,平均病程(2.84±0.67)年;L3~4 突出患者、L4~5 突出患者例数分别为4 例、25 例。观察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 23 例、6 例;年龄最小27 岁,年龄最大68岁,平均年龄(43.54±2.93)岁;病程最短为 6 个月,病程最长为 7 年,平均病程(2.79±0.81)年;L3~4 突出患者、L4~5 突出患者例数分别为 6 例、23 例。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以上患者均对研究知情且自愿纳入, 该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纳入标准:同《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相符的患者;经过CT 以及MRI 检查确诊的患者;具备手术指征的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完整者;经过为时8~12 个月正规保守治疗,疗效欠佳的患者。 排除标准:合并腰椎峡部裂患者;有腰椎手术史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合并严重心功能损伤、 肝功能损伤和肾功能损伤疾病的患者;合并精神病的患者;处于特殊时期的女性患者;无法完成术后随访工作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给予MIS-TLIF 治疗,全麻后将患者体位调整为俯卧位,取两枚长头针插入至棘突旁3~3.5 cm位置,借助C 臂机对手术间隙、切口位置进行定位,使其正面刚好位置椎弓根中心连线之上, 侧面于椎弓根延长线之上。 随后将皮肤和肌筋膜划开,取扩张套管按照顺序置入,随后将工作套管置入,以撑开钳经纵向将软组织撑开,随后对局部残留的软组织开展清理操作,利用高速钻将部分关节突切除, 以充分显露椎间盘后外侧位置,通道当中有良好的视野,在直视的状态下摘除椎间盘髓核, 对终板椎间植实施处理同时取一枚解剖型椎间融合器斜铺。 以G 臂X 线机的引导下开展辅助处理工作,随后取侧椎弓根螺钉放入,实施止血和冲洗操作且确定无活动性出血点以后, 逐层缝合手术切口以及留置引流管。

观察组给予患者PELD 治疗,调整患者体位为俯卧位,开展局麻处理以后,以C 臂X 线机对手术节段进行定位, 棘突旁 8~10 cm 位置通常为 L3~4 节段的进针点,棘突旁 10~12 cm 通常为 L4~5 节段的进针点,棘突旁 12~14 cm 位置通常为 L5~S1 节段的进针点,针体同水平面呈15~40°的夹角。 完成常规的消毒和铺巾准工作后,缓慢推进针体,直至下位椎体上关节突靠前侧下边缘位置为止,取浓度为3~4 mL 0.5%的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20063986)经关节突周围注入。 进一步向椎间盘中间位置推入穿刺针,随后拔出针芯,将穿刺针作为中心,对皮肤实施切开操作,取0.7~0.8 cm 的切口,取不同型号软组织扩张导管置入, 以获得手术通道扩张的作用, 使用锯齿状绞刀将下位椎体上关节突靠前部分骨质切除,以加大椎间孔。 取工作套管放置好,将椎间孔镜经套管置入, 以不同型号髓核钳将突出椎间盘组织清除,并且将锥隙当中有利的髓核找出。 对双侧神经根展开检查以后实施松解操作, 完成止血和椎间孔镜工作套管撤除操作,并逐层缝合切口皮肤。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患者的手术指标(手术耗时、住院时间和费用)。

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症状和功能改善情况。 疼痛症状包含腰痛(术前、术后2 周、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术后6 个月、术后12 个月)和腿痛(术前、术后3 d、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术后6 个月及术后12 个月),分别于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分值为0~10 分, 以得分越高代表疼痛症状越严重;功能改善情况以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分别于术前、术后 1 个月、术后3 个月、术后 6 个月及术后12 个月进行评估,以得分越低代表越占据优势。

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满意度情况。 在患者出院前发放手术效果满意度评分表,分值为0~100 分,以得分越高代表患者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耗时和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对比()

组别 手术耗时(min) 住院时间(d) 住院费用(元)对照组(n=29)观察组(n=29)t 值P 值143.95±10.68 85.71±6.84 24.729<0.001 13.38±1.02 7.26±0.59 27.969<0.001 37 952.48±435.62 15 359.64±100.77 272.109<0.001

2.2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疼痛症状改善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两周腰痛VAS 评分和术后3 d 腿痛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及 12 个月腰痛VAS 评分、腿痛VAS 评分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疼痛症状改善情况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疼痛症状改善情况对比[(),分]

组别对照组(n=29)观察组(n=29)t 值P 值腰痛VAS 评分术前 术后2 周 术后1 个月 术后3 个月 术后6 个月 术后12 个月6.02±0.39 6.11±0.42 0.846 0.401 4.16±0.25 1.62±0.07 52.687<0.001 1.72±0.19 1.65±0.14 1.597 0.116 0.85±0.06 0.84±0.05 0.689 0.493 1.01±0.09 1.03±0.08 0.894 0.375 1.54±0.23 1.47±0.19 1.264 0.212

续表2

2.3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ODI 评分改善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ODI 评分同对照组患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ODI 评分改善情况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ODI 评分改善情况对比[(),分]

组别对照组(n=29)观察组(n=29)t 值P 值ODI 评分术前 术后1 个月 术后3 个月 术后6 个月 术后12 个月26.59±0.64 26.72±0.93 0.620 0.538 13.43±0.65 13.35±0.39 0.568 0.572 11.15±0.49 11.04±0.52 0.829 0.411 10.16±0.19 10.08±0.22 1.482 0.144 9.45±0.26 9.37±0.15 1.435 0.157

2.4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效果满意度评分为 (93.14±2.92)分,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满意度评分为(93.09±2.7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7,P=0.947)。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是骨外科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 突出的椎间盘可以对脊髓神经产生压迫和刺激作用,诱发系列神经根压迫症状,导致患者出现麻木、乏力以及放射性疼痛症状,对其正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严重不良影响[4]。

以往临床中常用的开放式椎间盘摘除手术治疗主要通过切除全椎板或者半椎板的方式将突出的椎间盘摘除,需要对椎旁肌肉组织实施剥离操作,可损伤脊柱后柱以及软组织的同时,提升硬膜外静脉丛出血风险,破坏脊柱后柱结构,提升远期瘢痕增生、异位骨化发生率,甚至可能影响椎间稳定性,导致慢性腰痛症状[5]。 除此之外,传统开放手术具有损伤大、出血量多以及术后恢复时间长等缺陷, 可加剧治疗方式对患者生理和心理产生的痛苦感[6-7]。

PELD 与MIS-TLIF 是随着医疗水平提升以及科学技术发展而逐渐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临床治疗中的微创术式[8-9]。 其中MIS-TLIF 手术过程中不需要对椎旁肌实施广泛剥离操作, 可以将手术后切口疼痛和肌肉丧失神经支配所导致的腰背肌无力现象减少,尤其是该术式经Wiltse 间隙入路,可以将骨性结构和韧带组织切除减少,对脊柱正常生物力学特性有良好的维持作用,有利于患者腰椎正常活动能力的保留[10-11]。

PELD 经脊柱侧后方维持穿刺并且置入工作通道,利用钻孔器将椎间孔扩大并且于椎间孔内实施椎间盘切除操作, 可以避免手术操作对脊柱稳定结构产生的影响[12-14]。 与此同时,术中使用的射频热凝治疗操作可以将大部分未突出椎间盘组织活力保留, 降低疾病复发率[15-16]。

该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手术耗时(85.71±6.84)min、住院时间(7.26±0.59)d、住院费用(15 359.64±100.77)元]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其术后 2 周腰痛 VAS 评分 (1.62±0.07) 分和术后 3 d 腿痛评分(1.68±0.07) 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组间其他时间点VA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时间点ODI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李金盘等[12]学者的研究中表明, 接受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15.79±7.86)mL、术后卧床时间(1.69±0.64)d、术后住院时间(3.21±0.86)d,均显著少于接受椎板开窗腰椎间盘切除术的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1 周VAS 评分和ODI 指数分别为(2.76±0.62)分和(33.57±7.3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该研究与其相似,提示PELD 与MIS-TLIF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远期临床疗效相当, 但是相对而言,PELD 的近期疗效更为显著,可能由于MIS-TLIF 手术过程中需要将大量椎间盘刮除, 且需要开展植骨融合操作, 然而PELD 术则仅需要将突出的椎间盘清除,同时术中对剩余椎间盘开展射频成形治疗, 在缩短手术耗时的同时, 可以减小手术操作对其机体产生的创伤,进而有效减轻术后2 周和3 d 的腰部、腿部疼痛症状,对患者术后机体康复有促进作用[17-18]。

综上所述,PELD 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临床疗效显著, 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于今后临床中的价值。

猜你喜欢
椎间椎间盘腰椎间盘
基于T2mapping成像的后纤维环与腰椎间盘突出相关性研究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