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和CT 在多发性脑梗死患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2021-09-27 07:08蒋建广
中外医疗 2021年21期
关键词:多发性磁共振检出率

蒋建广

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放射科,江苏兴化 225700

多发性脑梗死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脑血管疾病,患者颅脑中同时存在多个梗死病灶,该病具有发病急、进展速度快等特点[1],如未得到规范治疗,不仅会增加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还会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2]。此外,多发性脑梗死患者患病后,还伴随肢体功能、语言功能障碍等多种并发症, 限制患者的生活质量。 所以,为有效改善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效果,对患者进行及早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3]。 临床对多发性脑梗死疾病的临床诊断, 通常通过确认患者梗死部位与梗死面积,并根据确认结果给予有效治疗[4]。常用的临床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螺旋CT 与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 为探究多发性脑梗死患者接受磁共振和CT 检查的应用价值, 该文将该院在2016 年1 月—2020 年10 月接收的83 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选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螺旋CT 与磁共振检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便利选取该院接收的83 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选为研究对象,其中41 例接受CT 检查患者为对照组,另外42 例接受磁共振检查患者为观察组。 83 例患者,按发病至就诊时间分, 低于 24 h 患者 51 例,24~72 h 患者23 例,超过 72 h 患者 9 例。 对照组(n=41):男 21 例,女20 例;年龄 58~76 岁,平均年龄(66.74±4.36)岁;脑梗死病程1~40 h,平均病程(12.35±3.46)h。观察组(n=42):男 23例,女 19 例;年龄 57~75 岁,平均年龄(66.41±4.48)岁;脑梗死病程 0.6~39 h,平均病程(12.47±3.41)h。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前,已征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纳入标准:83 例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均满足多发性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患者临床依从性高。 排除标准:存在开颅手术史患者;患有精神类疾病及颅脑肿瘤患者。

1.2 方法

1.2.1 CT 扫描检查方法 对照组41 例患者接受飞利浦的MX16 evo CT 扫描仪检查,取患者仰卧位,将电压与电流分别调整为130 kV 与140~280 mA, 调整矩阵为512×512,层厚与层距均调整为10 mm,薄层扫描的兴趣区域分别调整为2 mm 与5 mm,将获得的扫描结果,传输至工作站实施三维重建,获得重建图像。

1.2.2 磁共振检查方法 观察组42 例患者选择由江苏美时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的0.35TPICA 复合型核磁共振仪器对患者实施检查。 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使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保持一致。 首先对患者实施常规横断位扫描,参数分为两种,一种是T1WI,矩阵为255×255,层厚调整为 4.9 mm,TE 与 TR 调整为 85 ms 与 1 500 ms;另一种是T2WI 矩阵为255×255,层厚调整为 5 mm,TE与TR 调整为12 ms 与450 ms,从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扫描患者颅脑部位,按患者实际病情,选择适宜的扫描方式,视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接受增强扫描。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相关检查指标差异: 经磁共振与螺旋CT 检查,对比患者的检查时间、病灶数量及病灶面积等相关指标差异; 对比不同发病时间患者的检出率差异:观察患者经磁共振与螺旋CT 检查后,不同发病时间患者的检出率差异。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相关检查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经检查,观察组检查时间(14.58±1.67)min、病灶数量(3.38±0.43)个、病灶面积(12.48±1.77)mm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相关检查指标差异对比()

表1 两组患者相关检查指标差异对比()

组别 检查时间(min) 病灶数量(个) 病灶面积(mm2)对照组(n=41)观察组(n=42)t 值P 值9.56±1.44 14.58±1.67 14.651<0.001 1.05±0.24 3.38±0.43 30.380<0.001 7.35±1.44 12.48±1.77 14.464<0.001

2.2 两组患者不同发病时间的检出率对比

两组经诊断,观察组发病时间<24 h、24~72 h、>72 h患者分别检出13 例、11 例及13 例, 总检出率为88.1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0,P<0.05)。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式对不同发病时间患者的检出率对比

3 讨论

脑梗死疾病的发病机制是患者脑动脉狭窄或堵塞,使患者出现脑组织坏死与脑膜损伤,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脑组织中存在多个缺血病灶,患者发病年龄一般在50~60 岁之间,其中以男性居多[5]。 多发性脑梗死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为脑动脉多发性硬化改变与高血压。 就多发性脑梗死疾病而言,老年人群并非唯一发病人群,在晚上过度饮食、经常熬夜、过度烟酒行为的人群同样也会诱发多发性脑梗死疾病[6]。由于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较高,患者的血脂代谢异常会增加机体内血小板的高凝程度,使患者出现多种不良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7]。 多发性脑梗死疾病的发病率随着老龄化不断加剧而逐渐增加,患者在起病24~72 h 内即可达到病情发展高峰,如未得到及时诊治,会给患者神经功能带来不良影响,严重者,可导致死亡[8]。 所以加强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对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提升其预后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临床对脑梗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需以患者发病时的表现与体征为依据。 此外,还需结合患者偏瘫、失语及运动功能异常等表现,准确判断患者梗死部位,但上述均属于初步判断[9]。 对于那些病情较为严重的急性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在接受手术或溶栓治疗前,应采取有效的诊断手段,准确判断患者的梗死面积、梗死部位及是否存在出血性梗死。 当前临床对多发性脑梗死疾病的常用影像学手段主要包括螺旋CT 与磁共振。 CT扫描检查在脑梗死疾病诊断中应用较广泛, 有高空间分辨率与高密度等特征,虽对剂量需求较小,但图像成像较为清晰, 不仅能有效反映患者病灶与异常组织情况,还能清晰显示出患者的隐匿部位病变。 但受患者病变组织大小、人体内血管复杂等因素影响,CT 检查应用于患者临床诊断过程中,易出现重叠情况,增加临床的漏诊与误诊情况[10-11]。 磁共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不仅对患者脑部组织病理结构能清晰显示, 还能反映出患者的病理类型。 此外,通过动态增强扫描评估患者病变程度,能够准确观察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水平[12]。

两组患者经检查,观察组检查时间(14.58±1.67)min、病灶数量(3.38±0.43)个、病灶面积(12.48±1.77)mm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杨金晖等[13]人“试验组病灶数量(2.5±0.5)个、病灶大小(11.3±1.8)mm2、检查时间(10.6±2.0)min,相比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研究结果相符合。 这说明磁共振应用于早期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检查中,更具诊断优势,使患者及早接受诊断与治疗,从而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预后效果。 两组经诊断,观察组发病时间<24 h、24~72 h、>72 h 患者分别检出 13 例、11 例及13 例,总检出率为88.10%,均高于对照组(P<0.05)。 这与王玲等[14]“患者经 MRI 检查,梗死时间<24 h、24~72 h、>72 h 的检出率分别为 27 例、36 例、25 例,总检出率 93.62%, 均优于 CT 检查的 16、29 例、25 例,74.47%(P<0.0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CT 扫描虽具有检查时间短、费用低廉等优势,但由于在病灶检出率与分辨率等方面稍显劣势,导致临床诊断效果并不理想。 磁共振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诊断方式,将其应用于多发性脑梗死疾病的临床诊断中, 其以较高的准确率、特异性与灵敏性,不光提升了自身的检测能力,还准确地反映出患者病情的发展过程。

综上所述,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经磁共振诊断,诊断效果明显强于CT 检查,不仅能明确诊断出患者病灶大小,还能有效提升临床检出率,支持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多发性磁共振检出率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超声及磁共振诊断骶尾部藏毛窦1例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
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鼻咽癌中的初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