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芬
(桂林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课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是决定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1]。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各高校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本文通过总结桂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开展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的实践,阐释课程教学的层次体系设计与实施路径,分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流程,以期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参考。
2019年,我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团队正式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对此我们对课程是否适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做了充分探讨,分别从理论依据和思政课教学改革依据两个方面为教学改革提供支撑与指导。同时,也从技术资源方面作了准备,为该门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提供了技术的可行性。
1.布鲁姆(B. S. 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该理论主张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到高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知道”是指认知并记忆,如对术语、事实、原理、理论等能够进行记忆、识别、陈述、呈现等。“领会”是指对事物的初步领会,如重述、对某原理加以说明或概述、能归纳、会比较等。“应用”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正确地运用于适当的情况,达到应用、论证、操作、分类、举例说明等。“分析”是指能对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明确分析,对比、辨别并阐明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综合”是将事物看成一个整体,以便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评价”是认知领域里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这个层次的要求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象作出评判,而是对事物的本质与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推断。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我国教育影响颇深,在加强素养教育的教学改革中通常被采用[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与创新性思维,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指导开展教学改革,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知识—能力—素养层次性的教学目标。
2.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主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主张的学习环境四大要素。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因此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协作”与“会话”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学生思维的共享本身也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意义建构”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发挥其主体作用,就需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规律,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3]。
3.探究学习理论(PBL教学模式)。该理论反对教师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这是一种强调认识主体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方式,是对建构主义理论的深化。探究学习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Schwab)提出的,他认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学生就要积极地投入到探索的过程中去。他强调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通过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开展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学习应该是社会交互的、具有情境性的、强调自我主动体验的过程,在学校教育中可以把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学习方式有机融合,探索出更多实现三者有机结合的学校应用模型[4]。有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分析能力,可切实提高教学效果[5]。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是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做的重要指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八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这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当前不少高校思政课尝试借助慕课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不断提高在线课程与课堂相结合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6]。为了贯彻“八个相统一”,打造思辨性、启发性的活力课堂,也要求我们探索融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建构主义和探究学习理论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我们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组织学生开展中医和西医的差异与融合的课堂讨论、“科学技术利大于弊”PK“科学技术弊大于利”的课堂辩论等,是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具体体现,从而确立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和知识意义主动建构者的地位,实施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融合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课堂与社会实践学习,打造立体化、层次化的教学体系。
中国大学MOOC(慕课)在线学习平台为我们实施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课程教学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SPOC指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由微视频、即时练习、互动讨论和学习测验等要素构成,在线讨论、在线测试和在线资源共享等使师生交流更便捷,营造出更加个性化、自主化和互动化的学习环境,从而搭建了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平台。中国大学MOOC APP是与该平台电脑版同步的手机应用软件,为学生提供移动在线学习模式,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的线上线下学习。我们基于课程单元知识点制作了28个微课教学视频以及若干与课程教学配套的学习课件、练习测试等,为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积累了丰富的SPOC课程教学资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课程体系,其教学的实施过程不单纯只是对教材的研究与传授,而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与设计及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内容的开展与实施。我们将整个课程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规划,对教师、学生、教材、学校教学条件、社会环境等均要去关注和考虑。
我们认为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到教案设计、备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具有科学结构。为了明确而直观地反映教学内容层次结构,我们以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为指导,建构了1+2+X的层次化的线上线下教学体系,递进式地达成教学目标。线上学习侧重学生自主学习课程基础知识;线下课堂突出重难点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分析的能力;多元化的社会实践针对不同章节的教学目标设计专门的实践教学活动,侧重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体系转为价值体系。我们设计了1——线上学习、2——线下课堂、X——社会实践的课程教学层次结构体系图,直观地反映课程每个层次的设置情况、学时及教学广度和深度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层次化教学具体实施有以下步骤(详见表1)。
表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层次结构体系图
第一层次:线上教学。课程团队把每个章节基本知识点做成短小精悍的微课,放到课程的MOOC平台上,让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学完。这一层次的教育目标是布鲁姆理论中知识与理解层次,要求学生知道并领会。在线下课堂授课时,教师展示整个章节内容知识的思维导图,要求学生对相关概念进行回忆、识别、陈述、说明、描述、解释与区别等。以第一章为例,在学生完成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知识点的线上学习后,我们要求学生对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内涵进行回忆,对辩证的否定观进行说明与解释。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还要求其通过列表和思维导图的形式把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呈现出来。
第二层次:线下课堂。把每个章节的重、难点放到线下课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PBL教学活动。这一层次的教育目标是布鲁姆理论的应用与分析层次,要求学生学会正确地把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境中,能够详细地阐明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针对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知识点的线下课堂,我们安排了通过“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和“网络签名取消中医风波”这两个正反背景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评价中医药,面对中西医的差异,又如何看待中西医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看待中医发展,采用PBL教学法,结合学生专业实际,组织中西医的差异与融合的课堂讨论,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层次: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理论联系实际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这些都决定了该课程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社会实践这一层次的教育目标是布鲁姆理论的综合与评价层面,要求学生围绕实践主题制定合理计划和实施步骤,对事物本质作出理性深刻的判断,并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针对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知识点的社会实践,我们安排学生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去桂林市七星区六合中草药市场或桂林市崇华中医街去实地走访调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老百姓对中草药的需要,加强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加深对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医疗康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分析中医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进程,坚定同学们对发展中医事业的信心。学生团队的社会实践项目是进行医学生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的认知调查,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调查问卷、实地调查与访谈、撰写调查报告、小组项目汇报,从价值目标引导学生传承中医,开展中西医的对话。
在我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于2020—2021学年秋季学期实施了基于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整个教学周期为10周,每周线上1学时、线下课堂3学时、社会实践1学时。为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由传统的“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的有效路径,我们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线上教学借助SPOC课程资源,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授课方式,学生通过中国大学MOOC教学平台,观看相应章节的微课,浏览单元学习课件,完成单元测验,强化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在课程讨论区学生随时可发布疑难问题寻求帮助、交流信息、分享资源、完成课程作业和提交单元测试等相关活动。教师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导,如检查学习效果、实时答疑解惑、控制教学进度、在讨论区交流讨论等。线下课堂,教师一方面通过思维导图展示章节所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供学习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线下课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上就相关话题陈述观点、参与交流讨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建构式学习特质。社会实践这一层次的教学重点主要训练的是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将接受性知识转化为产出性知识。为此,我们针对每个章节设计对应的社会实践主题,确保学生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试以导论为例,探讨一个完整单元的教学实施流程(详见表2)。在导论线上教学模块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在线上自主学习该单元若干个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和课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SPOC教学平台也为学生设计了针对性的在线练习测试和作业讨论,客观题由计算机自动阅卷;主观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生生互评的方式,一种是上传至教师用户端进行在线批阅。
表2 线上学习实施流程
课堂教学应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引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动机、展示学习成果的场所。线下课堂教学模块,要求教师像一个优秀的导演一样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通过研究性/专题性/PBL教学、小组辩论、PPT 呈现、课堂讨论、成果展示等活动,实现课堂面授和课外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详见表3)。在教师的组织和监督下,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线上自主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习。针对教学案例或背景材料,教师从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选出几位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代表进行观点陈述并展开辩论,最后进行点评总结。线下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通过营造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能力。
表3 线下课堂实施流程
常言谓“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所以,社会实践是线上自主学习和课堂面授的延伸,这一层次的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转化为价值体系,涵养学生知、信、行相统一的人格品性(详见表4)。针对每个章节制定相应的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如基地参观、义工服务、“青马班”读书分享、创新创业体验等。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任务、多维化的师生交流互动,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有效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实践这门课的基本原理,从而助推学生由知到信、由信到行,做到知信行相统一。针对导论的学习目标,我们设计安排学生以宿舍为单位,每月两次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读书分享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实际思考讨论“如何做一个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把线上学习与线上课堂的所学转化到行动中,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实践这门课的基本原理。
表4 社会实践实施流程
我们通过分析2020—2021学年秋季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在中国大学MOOC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在线学习数据来反映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施效果。这一学期共有1797人参与混合式教学,如图1所示。从学生各章节的单元作业测试看,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良好,如图2所示。从学生在SPOC整体学习表现数据看,学生参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较为积极主动,如图3所示。
图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在线选课人数图
图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单元作业成绩图
图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学生在SPOC整体学习表现数据图
学期结束时,我们进行了对本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层次化教学反馈的问卷调查。学生总体持满意态度。其中,71.4%的学生认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比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更好,96.8%的学生主张慕课课堂测试答题与传统课堂结合能较好地帮助其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为深入了解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认识和感受,我们对36 名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结果显示,学生最初表现为不适应,部分学生认为加重了其学习负担,而教学开展到中期,随着同学们对线上学习越来越熟练,他们对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也感受愈加深刻,他们认为新的教学模式“有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学习时间自由,可以自己掌握学习进度”,但这也“非常考验学生个人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他们也提出了诸如“线上课程还可以进一步完善拓展”“加大平时分比例,加强考核”“专门增加社会实践环节的线上互动指导模块”等建议。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1+2+X”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空间、教学时间等方面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而且我们的“1+2+X”教学,不是线上和线下、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探究学习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三者之间的深度融合。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需要更多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混合式教学经验,不断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