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曦,尤 宇,何 华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1418)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涉及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以其为载体的知识产权培育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对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育成要素进行分析,可以有效提高知识产权育成数量与质量。2020年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与“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同时2021年又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这个关键节点上,迫切需要总结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育成要素,进而为将来科技项目知识产权的培育提供指导。但是,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往往参与主体多、研究周期长且易于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等影响,加之项目每个阶段的创新投入和产出均不相同,各个阶段中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叠加作用呈非线性,导致知识产权育成效率低下。只有厘清各类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对知识产权育成的影响机制,才能构建更加有效的知识产权育成路径,从而实现大幅度提升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的目标。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知识产权的影响因素及其育成管理均进行了研究,但有关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育成要素的研究成果较少,仍处于探索阶段。鉴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重要地位与研究成果的稀缺,对其知识产权育成要素开展研究具有现实紧迫性与前瞻性。
1.1.1 在定性研究方面。Jata等[1]研究表明,创新的商业化潜力和开发创新所产生的成本是知识产权偏好的关键相关因素。王黎萤等[2]发现,生产规模和发明专利申请量是影响创新效率的正向关键因素,为提升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创新效率提供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刘婧[3]梳理了知识产权能力及影响因素的文献,从资源、能力、环境层面构建了文化创意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Paranjpe等[4]认为,每种类型的知识产权保护,所涵盖的主题、保护的时间范围和总费用各不相同,选择最佳保护策略之前必须考虑许多商业和法律因素。方琳瑜、宋伟等[5]从系统论的角度,初步探讨了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及其作用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促进自主知识产权形成的对策,但该研究缺乏对知识产权育成各个阶段的内外环境影响因素的协同作用分析。
1.1.2 在量化研究方面。Aurora等[6]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发现企业规模和创新程度直接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Dele⁃rue[7]从博弈论的角度考察了合作属性对中小企业实施联合专利行为的影响,认为专利共有是确保伙伴关系连续性的一种方式。Huang等[8]以38个国家为样本,研究了中国在行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四项专利行为的决定因素。
在国家层面,Quan,Chesbrough[9]以知识产权保护能力薄弱的国家为对象,研究这些国家在进行研发时是如何保护其知识产权的。通过一项小规模的调查和中国的三个案例研究,发现研发过程的层次分割可以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有效的途径。Villemeur等[10]研究了市场不确定性情况下企业对产品开发进行战略性投资的创新时机和社会最优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认为内源性创新在最优知识产权条件下获得的福利更大,间接说明了培育动态竞争的重要性。梅亚平[11]借鉴美国政府有关开发合同产生的相关专利管理规定,对我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知识产权管理政策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并根据当时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形式以及法律观念的更新速度,提出了知识产权管理政策的改进建议。李军波等[12]则另寻角度,从税收视角,结合税收政策,论述了政府调节税收优惠政策的行为对企业知识产权创造活动的影响,对政府制定有利于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育成的相关政策提出了建议。
随着我国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的提高,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知识产权摆在公司战略位置上,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也颇为丰富,在研究企业知识产权问题的基础上,一些学者们开始把目光转向国家科技项目的知识产权育成与管理。杨晨、谢裕莲[13]在SOR视角下,以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内涵为基础,构建了管理模式的概念函数,剖析管理模式的形成机理和模式演化机理,并对有效整合企业知识产权资源、促进知识产权价值实现以及确保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力及竞争力“双能力”提升进行了理论探讨。Mousavi等[14]以30家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企业知识产权、开放创新和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出知识产权与开放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知识产权通过开放式创新积极影响组织绩效的结论。陈清爽、蒋丽梅[15]认为,知识产权竞争的相关资源和实力在互动演变中形成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高新技术企业要选择“因企制宜”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需要在提量增速、量质俱增及战略实现三个阶段中厘清知识产权管理模块间耦合演化的机理,并要遵循内部模块间的耦合规律。
对于重大专项知识产权问题,研究多集中于知识产权的管理上。王涵[16]把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看作是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方式的一种创新,对于我国“十五”期间的科技重大专项在知识产权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借鉴国外知识产权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并且建立了一套可供操作的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模式。张忠榕和郑丽容[17]提出建立政府科技项目立项的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框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基于分析评议的核心流程构建相应的分析评议框架。香小敏等[18]基于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功能特点,并与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评审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应将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作为一项嵌入式的支撑性工作,纳入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评审过程,并建议从设置相对独立的知识产权评审模块、起评标准应具备条件以及有针对性的评审侧重点等3个方面建立科技计划项目评审的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机制。
上述文献在知识产权育成的影响因素、育成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对于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实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关于知识产权相关影响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和社会经济等宏观领域,涉及项目层面的研究很少。考虑重大科技项目的特征,厘清其创新链条中知识产权育成要素间的作用机制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提炼其育成要素,且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育成的内外部影响因素较为复杂,现有研究成果的支撑作用并不显著,因而需要加强研究。
知识产权育成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内部机制、外部环境以及系统要素的协同作用。从重大专项全创新链条看,各类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要素均可能对知识产权的育成产生重要的影响。自主知识产权成长过程就是项目内生驱动要素和外部环境不断适应、交流、交换的过程。内部驱动与外部影响共同作用,引导知识产权战略与决策目标变化,推动科技项目从知识获取到自主创新,再到知识产权开发,进而实现成果化。从协同论角度看,随着内部创新链条中节点间的非线性作用增强,关联能量就会提高,要素稳定状态被打破,要素个体运动迫使服从协同运动,内部创新链条出现有序结构,具有耗散结构特征的自主知识产权便会形成。外部环境要素在内部创新链条各环节间以协同要素为载体,作用于节点间能量联动的过程中,起到催化作用。提高内部链条节点间能量传递效率,可以帮助系统发生突变,进而有助于形成结构有序的系统运转状态。从自组织理论角度看,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育成系统内部创新链条的要素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能量及物质等的交流。本质上讲,它是一种具有显著自组织特性的复杂动态系统。系统的外部要素不断作用于内部创新链条节点要素间的非线性关系上,能量积累引发系统突变,在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作用下,自主知识产权育成系统选择正确的突变方向发展,并进化成长。根据知识产权育成的内外部协同作用,笔者将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机制分为内部机制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两部分进行研究(图1)。
图1 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育成要素协同机制
2.1.1 创新投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本质上是国家级的创新活动,创新投入往往决定了创新成果的质量。对于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财政经费的投入、科研主体实力以及科技人才投入数量形成针对科技项目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对于创新投入要素,本文从资金、人才、创新主体数量三个方面入手,选取产学研机构数量、资金投入、人才投入作为重大科技项目创新投入的三个二级表征要素。
2.1.2 创新成果产出。一个创新活动的绩效直观体现在创新成果与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与质量上,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也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重大科技项目集举国创新资源之力,旨在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突破发展瓶颈,对“卡脖子”技术进行攻关。因此,重大科技项目的创新成果及由此产生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是衡量项目绩效的必需要素。对于创新成果产出,本文选取重大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技术标准数量、专利数量、技术成果数量作为衡量要素,表征科技项目的产出绩效。
2.1.3 创新收益。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目标是解决社会发展瓶颈,最终体现在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指导方针被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与“产学研”的研发机制相比,“用”字的增加更突出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方针。重大科技项目取得经济效益的路径有三条,分别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技术成果交易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化。首先,在创新活动取得一定创新成果的时候,筛选出来的创新成果会通过企业进行产业化,变成真正的生产力,创造收益;其次,创新活动获取的技术成果可以通过许可、转让等方式进行交易,获取经济效益;最后,创新成果通过中介机构申请专利,获取更多的知识产权并进行转化,以获取经济效益。因此,对于创新收益,本文选择产业化收入、技术交易收入、知识产权转化收益作为二级表征要素。
重大科技项目的外部创新环境要素众多且其叠加作用呈非线性,常常导致科技项目知识产权的育成绩效低下,因此,如何在识别外部要素的基础上将其嵌入项目知识产权育成的系统中去,从整体层面观察重大专项的知识产权育成过程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根据我国重大专项实施特点,将创新环境分为市场环境与政策环境两部分。市场环境涉及我国市场中的企业数量、知识产权中介机构数量、市场需求及市场竞争要素。政策环境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倾向、制度安排及政府干预等因素。上述因素以链条形式嵌入重大专项知识产权育成系统中,在系统内部机制要素上产生作用,影响知识产权育成绩效。
系统动力学是系统科学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将内在的因果反馈回路分析与计算机仿真相结合,可以对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动态性进行模拟分析,多重、高阶次的非线性系统的反馈回路是其研究基础。系统动力学模型中包含着因果关系机理,其内部的动态结构和反馈机制决定了系统的行为特点。重大科技项目关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涉及市场、政策、投入等多种复杂要素,宏观上属于经济系统研究,契合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特点,因此,可以用一系列的因果组合而形成的具有反馈机制的闭合路径来表达其系统内部的动态结构与反馈机制。
在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育成要素的因果图中(图2),创新环境要素体系通过体系内要素分别与另外三个要素体系建立了连接。其中,市场需求、政策支持、制度安排、三个要素与创新收益要素体系内的技术交易收入、知识产权转化收入、产业化收入进行对接,实现了外部因素与创新收益要素体系的连接。创新环境要素体系中的政策环境要素与资金投入要素相连,实现了与创新投入要素体系的连接。创新环境直接作用于创新成果产出要素体系,至此,实现了外部创新环境要素对其他三个要素体系的嵌入,为研究外部要素对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育成的影响机制提供了路线。除此之外,创新投入、创新成果产出及创新收益三大要素体系也分别通过关键要素进行了连接,形成了以“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成果产出→创新收益”为主干路线的知识产权育成内部机制,这与知识产权育成创新链条也是对应的。外部要素的嵌入构成了最终的闭合因果回路,这里不做赘述。
图2 要素因果回路图
本文在利用VENSIM软件建立科技项目知识产权育成要素因果回路的基础上,利用VENSIM软件的CAUSES TREE功能找出要素间的关联关系,进而确定要素体系的层级关系。科技项目知识产权育成要素体系被分为四个部分,即创新投入要素体系(表1)、创新成果产出要素体系(表2)、创新收益要素体系(表3)、创新环境要素体系(表4)。从表1~4可以看到,有多个变量同时处于多个要素体系,这是由于在因果回路图中这些要素基本处于系统边界上,且单个因素可以对多个因素有因果促进关系。针对此情况,本文将科技项目每个要素体系分为四个子体系,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子系统分别对应,并且在进行专家打分时,将每个子体系看作独立的指标体系,这种方式在后期赋值仿真阶段,提高了要素变化趋势的准确性。
表1 创新投入要素体系
表2 创新成果产出要素体系
表3 创新收益要素体系
表4 创新环境要素体系
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由于层次分析法是一种主观权重确定方法,其结果受到专家先验知识的影响。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种主观性,本研究请了五位相关行业专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权重确定,然后取五位专家确定权重的平均数作为各个要素指标的最终权重。五位专家中,两位来自高校院所且是从事知识产权相关领域研究的教授,两位是亲身参与过重大科技项目研究过程的科研人员,一位来自企业且是与重大专项进行对接的负责人员。经过计算,最终的权重如表1~4所示。
本模型设定模拟期间为20个季度,时间间隔为1个季度,通过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育成机理系统动力学因果图可以得出,边界点主要有15个,本研究采用与科技项目知识产权育成相关的不同参与主体的代表对这些要素进行打分,然后根据专家打分结果的平均值对要素的边界值进行确定。通过对育成要素边界值的确定以及要素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本研究就可以对模型进行赋值和关系的编辑,为仿真模拟奠定基础。其中,部分仿真变量和赋值如表5所示。在系统动力学的方程式中,A代表辅助方程,L代表水平方程,R代表速率方程,N代表初值方程,C代表常量方程。
表5 模型仿真变量的赋值表
重大科技项目的最终目标是要获取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解决发展瓶颈,获取社会、经济效益。因而本文以知识产权数量和创新收益为落脚点,将二者作为仿真模型的终端,将创新链条首端的创新投入作为输入点,通过要素的传递作用,探究内部要素对知识产权数量和创新收益的影响趋势。从因果回路图中可以看出,在创新投入要素体系中,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是模型的边界点,而且此三个要素又是内部创新链条的始端,符合本文探究基础创新要素通过传递效应影响创新产出的目的。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在模型中处于同一层级,因而本文选取其中一个进行研究即可,不必将三个要素的影响作用逐一列出。由于科研院所所占权重最大,笔者选取科研院所这一要素作为数值的输入点,在创新链条内部传递效应下,观察创新收益与知识产权数量的变化趋势。笔者分别将科研院所赋值0.2,0.5,0.8,其中线条1表示其值为0.8,线条2表示其值为0.5,线条3表示其值为0.2。由于本模型设定相互之间的关系均为正相关关系,所以科研院所的值越大,表明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的科研院所越多,对创新收益和知识产权数量的影响越大。创新收益与知识产权数量变化如图3所示。
图3 科研院所对创新收益(左)及知识产权数量(右)的影响
整个系统的输出变量为创新收益与知识产权数量两个变量,通过仿真结果可以看出,科研院所的参与数量影响了创新收益与知识产权数量的产出,但是对二者的影响幅度不同。随着科研院所赋值由0.2调整至0.8,创新收益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曲线的跨度不大,变化趋势不明显:对于知识产权数量,其增长曲线的跨度明显高于创新收益,知识产权数量的增加相对明显。综合两个变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科研院所的增加会导致知识产权数量相对增加,但是创新收益增长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科研院所参与研发的过程中,出于对技术的保护意识或者其他意图(部分项目以获取奖励为导向),申请了众多专利,但是专利杂而不精,高质量、有价值的专利稀少,能够转化为生产力且带来产业化收入的专利不多。这也是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方面的通病,“大而不强”的痼疾在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的育成上依然存在。
通过改变科技项目知识产权育成的不同影响因子的大小,我们可以观察其对某一特定变量的影响,也即某一主体对特定变量的灵敏度。本文选取知识产权育成的三个外部因素作为数值的输入变量,通过调整相关制度安排、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三个变量的值,观察创新收益与知识产权数量的变化趋势,剖析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育成外部环境的影响作用。三个初始变量分别设定其大小为0.2,0.5和0.8,表6~7显示了三个外部环境变量在同比例变化下目标变量的计算机仿真结果,图4~6是其直观体现。
图4 制度安排对创新收益(左)和知识产权数量(右)的影响作用
图5 政策支持对创新收益(左)和知识产权数量(右)的影响作用
图6 市场需求对创新收益(左)和知识产权数量(右)的影响作用
表6 不同外部要素在各模拟季度下对知识产权数量的影响
表7 不同外部要素在各模拟季度下对创新收益的影响
从图4~6内容来看,创新收益与知识产权数量在三个外界影响因素改善下均有所增长,区别仅仅在于增长幅度的大小。不难看出,在同比例变动下,相对于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制度安排要素对创新收益与知识产权数量的影响作用更为明显,目标变量的增长跨度更大。市场需求与政策支持对于目标变量的影响相差无几,增长跨度与增长数值基本相同。从表6~7来看,三个外界环境要素的值均为0.2时,相对于制度安排与市场需求,政策支持对目标变量的影响最大,知识产权数量与创新收益的值更高。但是随着三个外界要素的取值同比例增加,政策支持对两个目标要素的影响不再占主导地位,此时,制度安排成为影响创新收益与知识产权数量最显著的要素,这一结果与目标要素的变化曲线一致。无论数据还是曲线图,都彰显着国家对于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育成制度安排的重要性。
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育成要素的影响大小及其变化趋势,可以对项目各个阶段的资源投入状况和政策举措的切入强度提供指导。本文通过提炼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的关键要素并进行关系分析,描述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得到其影响作用大小,并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获取了部分要素对关键要素的影响趋势,刻画出了其变化曲线。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相关建议。
政府在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担负着直接组织、引导和促进的特殊使命,是政策制定的唯一主体。重大科技项目需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兼顾各个创新主体的利益,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科学选择区域创新的重点和突破口,带动区域创新整体水平的提高,因而只有政府部门才有能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引导和促进使命。制定准确的支撑政策是扶持项目的有效措施之一,政府对重大科技项目负有策划、决策、规划、财政支持、组织管理、推动、监督的职责。从本文的分析数据也可以看出,影响知识产权育成的外部环境中,政策环境下包含的要素对科技项目的创新收益与知识产权创造影响最大。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是重大科技项目的第一主体。第一主体的标志便是决策权,包括项目的组织实施与中止决策。因此,政府对重大科技项目的绝对管控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也是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体现。
在本文建立的模型中,相比于其他外界环境要素,制度安排要素对知识产权数量的增加和创新收益的增长影响更为显著,特别是在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方面,其作用尤为重要,以国家战略为导向的重大科技项目必须建立将产业化思维贯穿项目始终的制度性安排。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实施、成果转化及商品化、产业化等各个阶段都与政府制度有密切的关系,要充分利用制度中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项目立项前,进行专利文献检索,规避已有技术的重复研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专利文献的跟踪检索,发挥专利信息的借鉴、启发作用;在项目开发成功后,对其实行专利保护等。对于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要在立项前就引入战略用户,奠定研发的验证基础;在实施阶段赋予项目更多的自主权,做到程序灵活而不冗杂,提高效率;建立技术交叉许可和强制许可机制,对于规定期限内未转化的成果强制收归国有,进行公开或转让。
在原有科学技术评估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各重大科技项目特点,建立知识产权管理评价标准体系,创建科学、客观的重大科技项目全过程评价机制,对重大科技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包括科研项目的规划、立项、实施、验收、验收后阶段整个过程,以期规避投资风险,避免重复设计,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资源,提高项目开发起点,提高项目成果的产出率和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项目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