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与安全感的关系:一项交叉滞后研究*

2021-09-27 06:53万娇娇纪莉莉吴丽娜张亚飞刘改改赵俊峰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母子父子亲子

万娇娇 纪莉莉 吴丽娜 张亚飞 刘改改 谷 璜 赵俊峰,2

(1 河南大学心理学院,开封 475004) (2 河南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所,开封 475004)

1 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赵景欣,刘霞,申继亮,2008)。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Su,Li,Lin,Xu,& Zhu,2013)。处于童年晚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的留守初中生往往出现亲子冲突、安全感低等社会心理适应问题(王玉龙,覃雅兰,肖璨,蔺秀云,2016),值得重点关注。

相较于一般初中生,农村留守初中生因父母亲情相对缺失而普遍缺乏安全感(朱丹,2009),安全感低下容易损害其心理健康(韩黎,袁纪玮,赵琴琴,2019),甚至诱发非适应性行为(王玉龙等,2016)。为更好地促进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心理适应,关注安全感及其保护因素十分必要(廖传景,胡瑜,张进辅,2015;Du Rocher Schudlich,Jessica,Erwin,& Rishor,2019)。在诸多保护因素中,亲子亲合是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影响最直接的亲子关系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吴旻,刘争光,梁丽婵,2016),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密的情感联结,表现为亲子间积极的互动行为或心理上的亲密感受(Zhang & Fuligni,2006)。

既有研究虽然在横断面上探讨了亲子亲合与安全感的密切关系,但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一种观点认为亲子亲合会对安全感产生重要影响(韩磊等,2019)。依恋理论指出,养育者与儿童长期建立的牢固情感联结有助于儿童更好地构建自我与他人、社会的认知联结(DeKlyen & Greenberg,2008)。从认知层面来看,积极有效的亲子互动能最大地降低自我控制的损耗,从而增强人际交往中的安全感(Jennings et al.,2008);从情绪层面来看,高质量的亲子关系会提升个体的情绪管理水平,有利于安全依恋的形成,从而提高安全感(Su et al.,2013)。因此亲子亲合可能会影响农村留守初中生安全感。

然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安全感也可能反过来影响亲子亲合(安莉娟,丛中,王欣,2004)。内部工作模型指出,个体在与主要抚养者长期互动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关于自我、父母及亲子关系的认知表征,这种表征又会反过来影响个体处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并对今后的人际关系起重要作用(Bowlby,1973)。高安全感的农村留守初中生能够更客观地面对现实生活,更理解父母的不易与难处(Tian et al.,2019),在与父母相处时容易拉近距离,从而更容易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亲合程度更高,因此,农村留守初中生安全感可能也会预测其亲子亲合。

综上所述,多数研究者肯定了亲子亲合与安全感存在紧密联系这一观点,但对于两者关系的作用方向仍存在争议。换言之,到底是亲子亲合水平低导致农村留守初中生的低安全感,还是农村留守初中生安全感低进而影响了亲子亲合?由于现有研究大多为横断设计,未能揭示两者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因此有必要借助纵向追踪研究设计检验亲子亲合与安全感的相互预测关系。

须指出的是,性别可能是影响亲子亲合与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与男生相比,女生对父母的依恋水平更高,亲子关系更好(王美萍,张文新,2007);女性的安全感要低于男性(Gordon & Lee-Koo,2021)。因此,亲子亲合与安全感的交叉滞后关系可能在农村留守初中男生和女生中存在不同。以往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对个体心理适应问题的影响存在一定性别差异(Flook,2011),女生的情感寻求更强、更敏感(柴唤友,孙晓军,牛更枫,崔曦曦,连帅磊,2016;Flook,2011),更容易受到家庭关系的控制与影响(Lewis et al.,2015),从而影响其心理适应结果,这说明亲子亲合可能对女生安全感的影响更大。然而,以往这些结论主要基于对普通青少年的研究,在农村留守初中生群体中是否仍然成立?这一问题有待检验。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农村留守初中生样本进行了两次间隔一年的追踪研究,借助交叉滞后设计考察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与安全感的相互预测关系及性别差异,以期为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适应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实证支持和理论指导。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某农村中学的留守初一学生为被试,进行两次间隔一年的追踪调查。第一次测查(T1)时间为2019 年11 月,363 名被试参与了调查,剔除8 份乱填及16 份漏填问卷后,有效问卷339 份;第二次测查(T2)时间为2020 年11 月,共回收有效问卷363 份。将两次的数据整合后,剔除只有第一次测查或只有第二次测查数据的被试,得到两次测查均有效的数据共287 份,纵向流失率为15.34%。最终样本中男生132 名(占46%),女生155 名(占54%),平均年龄为13.39 ± 0.82 岁。

2.2 研究工具

2.2.1 家庭适应与亲合评价量表

采用王美萍和张文新(2007)修订的家庭适应与亲合评价量表测量亲子亲合。该量表包括父子和母子亲合两个分量表,均有相同的10 道题目。采用5 点计分,1 表示“从不”,5 表示“总是”,得分越高表示亲子关系越好。在以往关于亲子亲合的研究中,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赵景欣,杨萍,马金玲,黄翠翠,2016)。在本研究中,父子亲合分量表T1 和T2 的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0.75、0.71;母子亲合分量表T1 和T2的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0.61、0.70。

2.2.2 留守儿童安全感问卷

采用廖传景等人(2015)编制的留守儿童安全感问卷。该问卷共26 道题目,包括人际自信、安慰感知、应激掌控、自我接纳、生人无畏5 个维度。采用5 点计分,1 表示“非常符合”,5 表示“非常不符合”,得分越高表示被试的安全感越高。在以往的研究中,该问卷被广泛应用,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韩黎等,2019)。在本研究中,该量表T1 和T2 的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0.89、0.92。

2.3 研究程序和数据处理

采用SPSS20.0 和AMOS23.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和多群组分析检验交叉滞后模型及性别差异。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在收集数据后,采用Harman 单因子的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两次测查的数据中特征根大于1 的因子分别为12 个、9 个,第一个因子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16.54%、21.17%,均低于临界值40%,表明本研究中的共同方法偏差不明显。

3.2 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与安全感的稳定性分析

以测查时间(包括T1 和T2)为被试内变量,性别为被试间变量,亲子亲合为因变量,进行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测查时间的主效应显著,F(1,283)=17.59,p<0.001,η,T1 的亲子亲合显著高于T2 的亲子亲合;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1,283)=0.45,p=0.501;时间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283)=0.31,p=0.576。

以测查时间(包括T1 和T2)为被试内变量,性别为被试间变量,安全感为因变量,进行2×2 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测查时间的主效应不显著,F(1,283)=3.67,p=0.056;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1,283)=7.75,p=0.008,η,其中男生的安全感水平显著高于女生;时间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283)=0.13,p=0.735。

3.3 各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矩阵

两次测量的父子亲合、母子亲合与安全感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矩阵见表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个时间点的父子亲合、母子亲合与安全感之间相关显著,并且同时性和继时性相关均显著。

表1 两次测量留守初中生安全感与亲子亲合各维度的平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矩阵

3.4 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与安全感的交叉滞后分析

参照van Lier 等(2012)的分析程序,以性别为控制变量,通过建立4 个模型来检验纵向追踪数据的交叉滞后关系,各模型的拟合结果见表2。模型1(M1)为基线模型,只有父子亲合、母子亲合与安全感的自回归模型;模型2(M2)在M1 的基础上,增加父子亲合、母子亲合对安全感的预测路径;模型3(M3)在M1 的基础上,增加安全感对父子亲合、母子亲合的预测路径;模型4(M4)在M1 的基础上,增加父子亲合、母子亲合与安全感的交叉滞后路径。进一步的模型比较结果表明,模型4 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和稳定性。因此采用交叉滞后模型(M4)来检验父子亲合、母子亲合与安全感的纵向关系。

表2 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与安全感的交叉滞后模型比较

模型4 的结果表明:(1)T1 安全感能显著正向预测T2 母子亲合(β=0.14,p=0.016),也能显著正向预测T2 父子亲合(β=0.17,p=0.004);(2)T1父子亲合能显著正向预测T2 安全感(β=0.16,p=0.030),但T1 母子亲合对T2 安全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见图1)。

图1 亲子亲合与安全感的交叉滞后回归分析图

3.5 交叉滞后模型的性别差异检验

为检验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与安全感间相互关系的性别差异,采用多组比较的方法对上述模型进行性别差异检验。首先设置各路径系数自由估计,得到模型M5;接着设定男女路径系数相等的等同估计模型M6,并将M5 与M6 进行比较。结果显示,M5 拟合良好(χ2=155.02,df=114,CFI=0.98,TLI=0.96,SRMR=0.06,RMSEA=0.04),M6 拟合情况也良好(χ2=176.16,df=121,CFI=0.97,TLI=0.96,SRMR=0.06,RMSEA=0.04),但M5 显著比M6 对数据的拟合结果更好(Δχ2=21.14,Δdf=7,p=0.004),表明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与安全感之间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

接着,对农村留守初中男生和女生的交叉滞后模型各个路径系数进行性别差异检验,结果发现:T1 母子亲合→T2 母子亲合、T1 父子亲合→T2 父子亲合、T1 父子亲合→T2 安全感这3 条路径在男生和女生中的临界比率值范围为1.98~3.21,均大于1.96,表明这三条路径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最后,将存在显著差异的路径进行自由估计,差异不显著的路径限定系数等值,得到模型M7,该模型整体拟合良好:χ2=158.36,df=117,CFI=0.98,TLI=0.97,SRMR=0.06,RMSEA=0.04。农村留守初中男生和女生的交叉滞后模型详见图2、图3,结果表明:(1)从T1 到T2,女生(β=0.48,p<0.001)比男生(β=0.34,p<0.001)有更稳定的母子亲合;(2)从T1 到T2,女生(β=0.60,p<0.001)比男生(β=0.29,p<0.001)有更稳定的父子亲合;(3)T1 父子亲合显著正向预测T2 安全感,这一关系仅在男生中显著(β=0.29,p<0.001)。

图2 农村留守初中男生亲子亲合与安全感的交叉滞后模型

图3 农村留守初中女生亲子亲合与安全感的交叉滞后模型

4 讨论

4.1 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与安全感的特点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亲子亲合的时间主效应显著,并且在一年间存在显著下降的发展趋势。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如石伟、张进辅和黄希庭(2004)的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具有年级效应,初一学生的亲子关系显著优于初二学生。可能的原因是: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和认知不断发展并愈加想脱离父母控制,加上留守初中生的家长由于与孩子分离不能及时体察这种身心变化,容易激发亲子矛盾,恶化亲子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安全感的时间主效应不显著,表明安全感呈现一定的跨时间稳定性。安全感作为个体基本心理需求,表现为个体对内外部环境的一种稳定要求,因此具有相对稳定性(于世刚,2011)。此外,安全感的性别主效应显著,男生的安全感要显著高于女生。根据性别角色理论(Helgeson,2005),女性在被忽视环境中更容易感知到危险,并表现出焦虑、担忧以及更低的控制感、确定感和自信心(廖传景等,2015)。因此农村留守初中女生作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其安全感显著低于男生。

4.2 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与安全感的关系

研究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初中生最初的安全感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一年后的亲子亲合(父子亲合、母子亲合)。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Tian et al.,2019),并且符合内部加工模型,即个体早期与主要抚养者形成的认知表征可能会影响其随后的人际关系。农村留守初中生形成低安全感的认知表征,就可能形成不良的亲子依恋,从而影响其亲子关系。安莉娟等(2004)也指出高安全感个体具有高水平的接纳和自我认同,而低安全感个体则表现出较强的自卑心理和敌对情绪,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容易产生矛盾。因此,低安全感的留守初中生更加焦虑且不自信,不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其中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其与父母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最初的父子亲合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农村留守初中生一年后的安全感,这也符合Krampe(2009)的观点。Krampe 认为高品质的父子关系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父亲与孩子建立亲密情感联系有助于促进孩子使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吴国来,钟琼瑶,陈韩清,2014),而有效的情绪调节又是影响个体安全感的重要因素(王玉龙等,2016)。农村留守初中生与父亲的关系越好,越容易建立积极的外部人际关系,同时也能感知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及外在支持,进而获得较高的安全感。然而,母子亲合却不能预测随后的安全感,可能的原因是:相对于母子亲合,父子亲合与安全感的关系更为密切,更容易对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安全感产生重要影响。相关实证研究支持了本研究结果:儿童认知功能及社会表现与父亲养育的相关显著高于母亲养育(张光珍,王桑,梁宗保,邓慧华,2019);与单独和母亲居住的孩子相比,与父亲单独居住的孩子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功能(Fritzell,Gähler,& Fransson,2020)。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看,在传统家庭中,父亲是家庭经济支柱及权威的代表,而父子亲合则象征着父亲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物质、经济、照料等资源投入(Macon,Tamis-LeMonda,Cabrera,& McFadden,2017),使得孩子的基本需求和安全需求被满足。这对于留守在家且缺乏资源的农村初中生而言尤为重要(Shao,Zhang,Ren,Xiao,& Zhang,2018),因此,相对于母子亲合,父子亲合能够给农村留守初中生带来更大的安全感。

4.3 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与安全感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初中生父子亲合对安全感的预测关系存在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农村留守初中男生的父子亲合能显著正向预测一年后的安全感,但这一关系在女生中不显著。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二:其一,亲子关系中的同性二元模式认为,相比于异性别的孩子,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度对同性别孩子的影响更大(Butler & Shalit-Naggar,2008;Lovas,2005)。例如,Barber 和Delfabbro(2000)发现父子冲突对男孩社会适应的负面影响要显著大于父女冲突对女孩社会适应的影响。因此,对于农村留守初中男生而言,与父亲具有良好亲子关系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远大于女生,即父子关系越好的农村留守初中男生,其随后的安全感也越高。其二,正如本研究结果发现,相较于男生,农村留守初中女生具有更低的安全感,再加上安全感具有相对稳定性、不易受短时间内某单一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一特点(于世刚,2011),导致农村留守初中女生形成了一种更低且更不易改变的安全感状态。而这种状态的形成,除与亲子关系有关外,还可能受其固有留守经历、个性特点、同伴关系、学校适应等因素影响(柴唤友等,2016;张春阳,徐慰,2020;朱丹,2009),因此对于农村留守初中女生而言,想要提升其安全感水平,单纯只从改善亲子关系角度着手是不够的。

本研究并未发现农村留守初中生安全感对亲子亲合(父子亲合、母子亲合)预测作用上的性别差异。换言之,无论男生还是女生,最初的安全感均能显著预测一年后的亲子亲合(父子亲合、母子亲合),可能的原因是:安全感是个体与主要抚养者在长期互动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认知表征,这种认知表征一旦形成,就对于个体处理人际关系产生重要作用(徐斐,孙时进,2019;Bowlby,1973)。对于不同性别的农村留守初中生而言,具有更高的安全感均有助于其良好亲子关系的发展。

4.4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仍具有一定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的纵向数据仅来自两个测量时间点,只能解释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与安全感的作用方向,未能深入探讨其动态变化关系,未来研究应考虑更多频次的纵向研究。其次,本研究仅探讨了亲子亲合与安全感间的直接联系,未来研究可以深入揭示其内在作用机制。

5 结论

(1)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随时间的发展具有下降趋势,而安全感相对稳定;(2)农村留守初中生安全感与亲子亲合相关显著;(3)农村留守初中生安全感可以正向预测亲子亲合,父子亲合对安全感的正向预测作用仅在留守男生中显著。

猜你喜欢
母子父子亲子
明 天
美好的早晨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解读母子健康营养链
穿山甲流浪记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