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酸袅袅
2000年前后,敦敦还在念初中。
乡镇里的初中,建在一条终年尘土飞扬的路边,学生大多来自周边村庄。
和城里孩子总有上不完的辅导班不同,这里的大部分孩子从小到大都是放养状态,学习全凭天赋和自觉。而这里的大人们——包括师长,多半还持有“男生比女生聪明”“女生理科就是没有男生学得好”这种陈旧的观念。
在这样贫瘠的环境里,敦敦像一朵开错时空的、意外的花朵。
她是个女生,看起来甚至不算“用功”:课余时间,她也看小说;放假的时候,她也穿着旧衣服,花大把时间帮爸妈在田地里劳作,但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每次考试敦敦都是第一名。
当时班里的第二名是个男生,叫子义。
少年子义虽懵懂,但他依稀知道:如果想离开这座小镇,过上和父辈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截然不同的生活,他只有“好好学习”这一条路。
因为大人们都说,男孩子要坚强,要勇敢,要去闯天下。
大人们还说,男孩子若没有本事,以后连成家都很困难。
所以子义比敦敦努力很多,但他考不过敦敦。
每次发表成绩,子义都不无羡慕地想:原来女生里也有聪明的人。
有个老师偏心子义,安慰他:“别着急,男生有后劲。”
老師的话,像经验之谈,最后也果真一语成谶。
敦敦和子义的分化,是从中考之后的选择开始的。虽然他们都考上了市高中,但最后只有子义去报到,而敦敦上了镇上的一所私立高中。
因为她爸爸说:“私立高中老师也不比市高中差多少,只要你自己努力,在哪上学不是上?”
敦敦没有说话。她抿了抿唇,脸颊上一对梨涡忽隐忽现,看不出她真正的心情是乐意还是不乐意。但谁都知道,无论敦敦乐意或者不乐意,结果都不会改变。
有些话爸爸没有说出口,但她懂:市高中在市里,要住校,要生活费,假期来回还需要交通费;而私立高中离家近,可以走读,家里若有事,她跑着也能回家。
那所私立高中的校长还向爸爸承诺了:只要敦敦读他们学校,不止三年学费全免,还给一笔奖学金。
敦敦有个小她一岁的弟弟,正读初三。和姐姐的聪慧相比,他显然不是块读书的料。但弟弟明年毕业,学校也总是要找的。
两个孩子,一家子的生活,处处都要钱。
所以有的要“取”,有的要“舍”。
生活其实是很沉重和残忍的,当你仔细审视它的时候,它那现实的一面像赤脚踩在石子上,能一路疼到人的心里去。
三年后高考,子义如愿考上一所211大学,而敦敦只考上了大专。她复读一年后,于次年才考上一所二本大学。
大学毕业那一年的不同选择,把敦敦和子义彻底地推向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方向。
子义本科毕业后又读研。研究生毕业后,他在南方一座富庶的城市安家落户。
子义真的离开了他出生的那座尘土飞扬的小乡镇,过上了他年少时曾梦想过的生活。
敦敦的故事,就是后来的子义告诉我的。
“后来呢?”我问,“那个初中时很聪明的女孩子,后来怎么样了?”子义笑笑说:“她回家了,和一个初中同学结了婚。”
听起来似乎也不错?但当子义掰开了细节述说时,又让我听得五味杂陈。
在子义的印象里,敦敦嫁的男孩不算良人。他学历只有初中不说,还游手好闲。唯一的“长处”,大约是家里在当地有点关系,帮敦敦解决了工作问题。
“好可惜呀。”我叹息。其实敦敦之于我,只是故事里一个面目模糊的女孩,但我心疼这个世上所有没有热烈绽放过就将凋零的花朵。她明明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发光的女孩子,最后却依附于夫家的一点点人际关系生活。
——她,或者说她们,本该有更精彩的生活和更广阔的人生。
“哦,对了。”子义最后又补充道,“倒是她弟弟,后来读了大专学汽修,在家附近的省会城市买了房子,现在也很不错。”
“别着急,男生有后劲。”我又想起子义初中老师这句仿佛预言的安慰。
可这句话绝不是预言,也不是经验得出的真理。它之所以在某些地区看起来很成立,是因为类似的观念像一把无形的刀子,将在这些观念里浸泡着长大的女生,还未长出羽翼就被切断了翅膀,更不敢想象自己搏击长空的可能。
——是观念,是环境,是家人,也是她们自己,谋杀了自己的未来。
很多美好的未来就这样消失于无形,却又表现得,好像她们原本就只能有这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