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国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2021-09-26 08:01桂颖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04期
关键词:诗经

桂颖

【摘要】国学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修身养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学教学已逐步在中小学开展。但是,前期国学教学的具体实施和运作还不够完善,缺乏理论支撑,国学课程研究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有待提高。笔者根据五年初中国学教学经验,将传统文化经典课程《诗经》分为十次课,从古代婚恋的探索、母爱的诠释、古时的劳役、古代的宴会、婚丧嫁娶等方面对初中生进行授课。重点展示《诗经》诗歌的文化内涵和美感,同时穿插音乐朗诵和手抄报比赛。

【关键词】国学教学;传统文化经典;诗经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大量的风俗、人文、伦理、礼仪等知识,学习国学对于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如今,中华文化教育经典正逐渐渗透到中小学课程体系以及初中各科的考试内容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素养,塑造学生的个性。然而,许多初中教师对于国学应该教授什么样的内容和采取怎样的教学形式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和疑问。究其原因,虽然社会上有很多国学大师,但很少有人对初中国学课程进行系统的研究,比如:什么内容适合十几岁的初中生?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是好的?也有一些教师经常把国学课和语文课划等号,重知识高于文化,国学教育特色不够突出。因此,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进行课程研究已成为当今的一个重要课题。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蕴含深厚的爱国情怀、浓浓的亲情、思乡之情等,能对初中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诗经》中的许多诗词出自民间,语言质朴形象,其中的许多经典词语一直沿用至今。这对初中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诗经》中的诗篇所营造的意境如梦似幻,那种美妙的意境可以让初中生沉醉其中,让他们的素养得以提升,心灵得到升华。但在现实中,《诗经》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多少引入中学教育体系。究其原因,大多数人误认为《诗经》大部分是关于爱情婚姻的,而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的相关古代文学教育。面对这样的情况,有必要对《诗经》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儒家文化经典《诗经》的初中课程研究也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重点探索的是国学课程的文化本质,探索适合国学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模式。

一、《诗经》教育的理论基础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 这些诗作于周朝初年,周武王、成王为了了解民情,就专门派官员到百姓那里征集各地流行歌曲,将他们带到宫中。专门的人来读书、吟唱和唱歌。这是当时专门的一种“采诗”制度。后来,孔子通过删改,取了整数,称其为“诗三百”,实为三百零五首。这些诗歌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早的诗歌。因此,它首先具有诗歌的特点和文学词语的醉人之美。我们中国的《诗经》主要是抒情诗的形式,叫“诗言志”,而不是“诗叙事”。 虽有叙事诗,但不是《诗经》的主体。《诗经》的主要内容是“言说志”。 言志者,“心为志,言为诗”。 这个“意志”是指内心的感受和感受,不能狭隘地解释为“志气”或“志向”。

《诗经》被尊为儒家经典,沿用至今。从周朝开始,中国历代的教育都与诗歌有关。 所谓“五经”——《书》《诗》《礼》《易》《春秋》,既包括《诗经》,也包括《诗经》的大量引用。这些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代人都必须阅读的东西。从孟子开始,《诗经》 超过了之前孔子纳入的小学教育而入儒家的政治哲学。虽然秦始皇时代焚过书,他个人认为人是不可以读诗的,因为人读了诗,品味会变得更优雅,秦始皇也不想“优雅”。他要的是能为他打仗的士兵,于是毅然焚毁《诗》。但有些东西是不能杀死或烧掉的。而且,诗歌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背诵、吟唱、可以刻在竹简或木棍上,还可以记在心里。《诗》不仅可以背诵,有些手稿甚至被人们秘密保存。秦朝灭亡后,汉朝政府鼓勵捐书,各地的人都拿出了他们偷偷藏起来的书。献给的第一部《诗经》是齐鲁汉密藏版。它们有不同的系统,彼此不同,并且有不同的解释。北海县太守毛亨最新出现的版本,很可能是根据他家传的版本。这个版本叫做“毛诗”后来,汉武帝时期“诗”被称为“经”。所谓的“经”意味着规则,这意味着社会文化需要程序化、规则化的东西进行指导。这是把诗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弘扬伦理的手段,给诗加了很多解释。

《诗经》内容丰富,从国家祠堂祭祀、军事战争、宴请、政变,到养蚕、劳役、徭役、婚丧嫁娶、娱乐,乃至天象、地貌、动植物等。方方面面都是《诗经》要表达的对象。

孔子说:“不学诗,则不能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句话指的是比较优雅的讲话,可以表明一个人有更好的文化背景。孔子一方面热爱诗歌,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他的文化担当。这些历史上存在过的东西,人情、道德修养、社会地位,都必须传承,不能让它们消失。从物质的角度来看,诗歌可能是无用的。或许没有诗,依然会有食物,肚皮依然会饱,却没有灵魂的乐趣。 一个人是否受过诗歌的熏陶,在气质上是完全不同的。所谓的气质,似乎很难说清楚,但是当你和一个人说话的时候,不到三分钟你绝对能感受到的就是他的气质。 诗歌最大的用途就是让自己快乐。它包括两种幸福:一种是自己写出一首好诗,自己就会感到幸福;另一个是读一首好诗,你会感到快乐。而这份幸福是无可替代的。此外,对《诗经》还有一句最经典的解释,也是孔夫子的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行”指表达意志的意志,在诗中特定的意旨引发无限的想象,唤起欣赏者的审美情绪;“观”是指可以通过诗的内容让人了解作者的意图,这是了解社会生活和政治风俗的窗口;“群”是指和而不同。诗歌可以引起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相互感染,维护群体的和谐,就是从政所用;“怨”就是“诗”可以批判政治,表达民众情感,表达一个人的内在情绪。

我们在研读和教授《诗经》时,应具备有三个态度:一是欣赏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二是用它作为一些极其珍贵的史料来整理;三是把他当作一本极有价值的古代语言学教材。

二、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教学内容

基于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程总体目标

根据上述《诗经》教育的理论基础,同时,八年级语文教材中含有少量《诗经》原文节选,可迁移到课外。确定以初中八年级学生为授课对象的国学经典《诗经》课程的总体目标如下:一中学习《诗经》的常识;二是初步了解学经的方法,树立对《诗经》的亲切感和尊重感;三是通过朗诵,调动经验和情感,读出《诗经》的音韵美;四是养成听课记笔记的好习惯,吸收传统文化的滋养,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快乐。

2.教学内容

第一,亲密感和文化感。第一课的主要内容是简要介绍什么是国学,为什么要学习、研究国学,学生进行演讲和讨论。每门课的课件题目都设置为:古朴而优美,如遇清露——《诗经》选讲第x讲。有人曾将其描述为世界上最迷人的语言和文字。朗朗上口的诗句、耳熟能详,充满乐趣的曲调犹如天籁,然后引出《诗经》。学生朗读了人民日报评选的《诗经》中最美的30句。然后,教师展示两三千年前生长的《诗经》中各种植物的图片,如荇菜、飞蓬、木槿等。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这些美好的植物在眼前交织,在心中成长。《诗经》中也有许多对鸟类的描述。栖息在古老民歌中的雎鸠、莺、鸭等鸟类,都有着什么样的美丽形象。另外,屠呦呦、琼瑶等一些名人的名字,都是出自《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但离我们并不遥远。例如,如果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占主导地位,叫独领风骚,这个风则与《诗经》有关。因此,学习《诗经》可以丰富你的词汇量,为写作提供帮助。然后,介绍《诗经》的大概内容和基本常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风》,包括周南、赵南和十三国,是十三皇子或周天子属下某地区的民歌; 第二部分为“雅”,分为“小雅”和“小雅”。 第三部分为“颂”。分成《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诗经》就是由这些部分组成的。这三大部分的内容特点可以分别对应现代歌曲的特点。比如,“风”就类似于周杰伦的一些轻快、纯情的流行歌曲,如《告白气球》。雅类似于《走进新时代》之类的富有正能量的歌曲。颂类似于一首庄严肃穆的歌曲,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为: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的艺术手法。简单地说,“赋”就是对诗人情感或所指的直白叙述;“比”是一个比喻;“兴”,通常在一首诗或一章的开头,它可以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有关或无关。 赋比兴后来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第一节课主要是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及其对《诗经》基础知识的理解。

第二,爱情和婚姻的沉思。第二、三、四课的主要内容是《桃夭》《雀巢》《采葛》《葛覃》四首诗歌的教学。让初中生了解古人为何形容美女为桃花,“桃花运”二字背后隐藏着多么凄美的爱情故事。通过对内容和文字的解释,学生能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诗经》中会有很多反映青年男女爱情婚姻的诗篇,因为古人重视五伦。“五伦”是指中国古代的五种人际关系和言行规则,即有君、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种人伦,夫妻为五伦之首。因为有夫妻,才有子,才有父子关系,有兄弟关系,君臣关系等等。因此,这代表了古人对美满婚姻、生育子女、家庭兴旺的向往和重视。同时,伴随着音乐,学生齐声朗诵这些诗句,把学生带入了美好而欢乐的氛围中。

第三,保卫国家的自豪以及对和平的向往。第五课选的内容是《击鼓》和《无衣》。在前一篇文章中,有一句学生很熟悉的成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是,也有同学对这个成语的由来并不是特别清楚。通过对这首诗的讲解,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战争时期征夫对妻子的深切思念和深厚感情,也体会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在教《无衣》时,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全民积极行动,抗击新冠病毒的侵袭这一事件。这就是一场没有火药的战争,因为敌人是病毒不是人。通过《无衣》,学生感受到了身着军装、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战士的自豪感。我也提到为什么学生要穿统一的校服?因为这样可以凝聚大家的学习愿望和意志力,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努力学习的目标。

第四,母爱的坚守。第六课的内容是《凯风》和《祈父》。前者歌颂了母亲的平凡和伟大,表达了儿子不能为母亲分担痛苦的羞耻和自责。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穿插唐山地震中一位母亲为了保住年幼女儿的生命,割断血管喂女儿,牺牲自己的故事,以及古代子路负米的故事。学生对此非常感动。后者是一首关于周朝侍卫发泄内心愤怒的诗。教师可引用曾子的话进行教学。曾子说:“孝有三,大孝敬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意味着“孝”有三个内涵。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让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也就是说,最起码要做到的是养活父母,而文中的武士因为上级的命令,基本的养活父母都做不到,因此他对上级的安排非常气愤,忍不住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第五,繁重的劳动。第七课的内容是《硕鼠》和《小星》。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劳动者对统治者残酷剥削的憎恨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只是两篇文章的作者不同,前一篇是下层劳动人民,后一篇是普通下层官员。前者把“剥削者”比作大老鼠,表现出他们的贪婪、无情,从不考虑普通人的生死,使得人民很难在这里继续生活,只能去寻找他们理想的天堂。后者反映了奴隶社会统治阶级对小官员的压迫,写出了小官员的抱怨和无奈。讲《硕鼠》时,教师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具体句子和作者采用的表现手法,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如“硕鼠硕鼠”所采用的是反复的修辞手法,这种手法学生在语文课本里的《式微》这首诗中也接触过。这样学生温故而知新,了解到反复的修辞手法目的是进一步强调人物的某种情感。还有每一章里面感叹号的反复使用,以及结尾处的反问句:“乐郊乐郊,谁之永号?”这些标点符号的使用对情感的表达可谓是非常到位。讲授第二首诗《小星》的时候,除了带领学生品味词句,探究人物情感以外,还可以增加古人观星象的一些知识,以突出《诗经》的文化感。

第六,好男子的典范。初二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早恋的发生率也比较高。因此,在第八课时,选择了《淇奥》和《叔于田》两首诗。在讲授内容的同时增加课外知识,如:梅、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其中竹子象征君子高贵坚韧的品格。因此,竹子在诗歌中被用来描绘男子的美好品格。另外,针对社会上一些初中生崇拜的男明星过于女性化,缺乏男性应有的阳刚之气的现象,我在《叔于田》一诗中教学生学习正确的审美方法。通过这堂课,学生也真正明白了一个男同学或一个男人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才能称得上是优秀的。

第七,哀悼诗的鼻祖。有部分同学比较熟悉苏轼的《江城子》这首词,词内容是表达苏轼对亡妻的哀悼。于是,我通过这首诗来导入,告诉学生这种悼亡诗的鼻祖来自《诗经》。所以,第九课我选择了两首悼亡诗《葛生》和《绿衣》来讲解。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古人的细腻情感,对已故夫(妻)的深厚感情,也感受到了古人睹物思人的心酸。我特地在这节课上穿上一件先秦时期的深衣,从“绿衣”这一意象引申到先秦时期深衣的形制特征,传播汉服知识,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深衣的典雅。

第八,宴席之乐。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好客的国家。第十课选择了两首反映古代宴席的诗,《南有嘉鱼》和《鹿鸣》。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展示了大量反映古代宴会场景和主人与主人欢乐的图片,让学生有了直观、生动的认识。这两首诗所用的比喻也很突出,带领学生去体验如何用比喻来反映宴会场景也是关键的教学环节之一。比如,用鱼和水来象征主客关系融洽,可穿插介绍古代宴席的礼仪知识。这是本学期《诗经》教学的最后一课。教师可布置手抄报任务,让学生通过文字和图片,充分展示本学期学习《诗经》的体会和感受。从后来学生提交的稿件来看,学习效果明显,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

三、讨论与反思

《诗经》课程设计目标明确、清晰、完整。通过这些课堂实践,我意识到必须重视课程体系的理论性和完整性以及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在实践中,我随时修改原有的课程设计,使其更符合初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

我也意识到,教师要注意課前交流,熟悉自己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诗经》的认识,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然后分析学生是否有相关知识和生活经验。我发现在国学教育课程中,教师成为引导者,帮助学生进入经典创造的语境;师生共同面对经典,向经典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更加灵活,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过程。

由于种种原因,国学教育已经中断了近一个世纪。现在我们又重新拾起中华民族的这块珍宝。国学经典学习教育模式是不错的,我们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如何识别、选择、吸收、实践中国传统智慧的精髓,真正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这条路任重而道远,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孙良申.诗经绘[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2]流沙河.流沙讲诗经[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

猜你喜欢
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诗经·邶风·击鼓》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遇见最美的《诗经》
小心翼翼
《诗经》研究七十年管窥
巧用《诗经》解难题
“啡”我思存
房县让“诗经文化”唱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