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海斌
【摘要】 互联网+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慢慢走进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这些便利不仅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中,而且在教育领域也引起了一场重大的革新。互联网开始走进学校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高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学校不仅要抓住互联网时代带来的诸多便利,也要培养高中生熟练运用互聯网信息技术,因此,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课程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结合高中信息核心素养培养课程的诸多细节,为高中更好的培养孩子的信息技术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 高中信息技术 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引言:
在高中教学领域,新课程改革已经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老师要多多创新教学模式,尽可能的提高孩子成绩,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中教师在尽力将互联网融入课堂,开展全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提高孩子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是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所以,本文结合课程实践中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课程进行研究,旨在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技术提供参考意见。
一、“互联网+”时代培养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老师们上课时会不可避免的应用到互联网技术,这就要求学生们具有一定的互联网基础,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具体说来,在互联网时代培养高中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可以有效使孩子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互联网时代,更像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些以前从没有出现过的概念,比如“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词汇,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老师们在课堂上积极帮助孩子们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孩子们在面对诸多信息的同时,可以熟练的挑选出自己最需要的信息,而不会被无用且繁杂的信息冲昏头脑,锻炼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就是锻炼学生的分辨能力以及判断信息的能力,可以使孩子们更自然的应对互联网时代带给人们的种种挑战。
第二,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可以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繁杂,需要人们在借助互联网处理问题时,要有效辨别信息的真假,这就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要学会思考,不能被互联网冲昏头脑。
第三,有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动脑能力的提高,互联网时代,会出现许多先进的电子产品,如果不提前对孩子们进行培训,孩子们可能会因为不熟悉一些新型得电子产品,而延误学习进度,所以说,对孩子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养有助于使孩子更好地融入互联网时代,并且借助互联网时代的种种优势,发展自己。
二、“互联网+”时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具备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时代席卷高中课堂,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也要适应互联网时代,而做出一些改变,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应尽可能抓住互联网时代的契机,更好的使互联网与高中课堂进行融合,从而使互联网在促进孩子学习能力提高方面发挥更大优势,具体说来,在互联网时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具备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开设
在高中教学中,核心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所学习的科目一方面是为应试做准备,一方面是掌握基础知识,为以后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基础的互联网使用技巧,使学生在互联网时代,也能熟练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开展自己的学习。互联网时代,信息日新月异,各种电子产品和新颖的技术层出不穷,学生们在高中所学的信息技术课程,肯定不足以应对互联网时代飞速的发展,所以,在高中时期 的信息技术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以后更深层的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说,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基础的课程开设是符合孩子的学习需求的。
2.2应涵盖多角度的知识,融入开放性的价值理念
在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老师要充分把握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叉点,使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涵盖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而且要包括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知识,以及比较新颖的应用软件的学习,比如PS软件还有一些办公软件等,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课程也要秉持多元化,开放性,综合性的开设理念,使学生们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能学到更多,在借助互联网与世界沟通的同时,也能把我们国家的文化以及一些价值取向传递给世界。
老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要引导孩子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不同的见解要给予包容的态度,用一颗开放的心去引导孩子,包容不同的声音,使学生们能学会用开放的眼光看世界。
2.3应具备可操作性、实践性的特点
在高中阶段,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课程,是想让学生们更好地使用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孩子们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也是一本学生操作互联网设备的工具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不但要将互联网技术的有关知识传授给同学们,还要使这门课程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知识后,老师要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带同学们动手练习,增加孩子们的实践本领。老师要引导孩子们养成善于动手、勤于动脑的好习惯,学生们要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只有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才能满足孩子日常使用互联网的需要。
三、“互联网+”时代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遇到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中教学带来了许多便利,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但是因为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课程尚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所以在高中阶段,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利用,要想抓住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巨大机遇,高中教学必须解决信息技术培养方面的重大问题。综合来说,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校园中的发展遇到的阻碍主要有:
3.1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
在高中阶段,面临升学的压力,老师们往往重视孩子的应试教育,对一些考试科目着重指导,对一些考试考不到的科目,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恰好是老师们眼中“不太重要”的科目,老师们对信息技术往往没有投入足够多的重视,并且时常会因为别的科目挤占信息技術课程的时间。这些都是因为老师没有一个先进的教学理念,真正的教书育人,是要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既要使学生掌握足够多的理论,这些理论应涵盖各个方面,也要使学生善于实践,使学生养成勤动手、善于动手的好习惯。比应试教育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好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生要有一个阳光向上的心态,这些都比一个好的学习成绩更重要。老师们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孩子们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养成。
3.2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
上述提到,高中老师们一般都是重理论,轻实践,老师们的精力大都放在了与高考有关的科目上,在高中,通常只有高一才会开设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课程,到高二高三便不再开设,将学生的精力全部集中在高考上。在高一开设的信息技术培养课程,一般是带着学生到机房进行一些简单的上机操作,很少涉及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教学计划,这种信息技术课程与别的科目相比,课程的时长远远不够,而且课程的安排一般是以一些重要科目为中心,上课的时间并不固定,难以对学生们起到系统的提高作用,因为这样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使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目标难以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3.3缺乏先进的互联网上课设备
纵观多所高中,可以发现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信息技术课程所需要的的互联网设备并不完善,甚至可以说是严重不足。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学生所用的互联网电脑硬件设施严重老化,软件设施也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四五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个信息技术教室中总会有几台根本无法使用的机器,教室电脑的软件根本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等令人唏嘘的状况。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连学生最基本的教学设施都无法保障的话,这个课程的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
四、“互联网+”时代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
4.1确保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在高中教学计划中,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1],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纠正高中教师“唯应试教育为重”的错误观念,主张应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新课程改革对所有的高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求各位老师培养起先进的教学理念,主张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等方面。对信息技术课程来说,老师们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着重加强孩子的核心素养培养,尤其是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具备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
4.2确保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上述提到,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直接影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所以,必须设置一个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确保信息技术课程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真正能起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效果。老师们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来讲[2],尽管信息技术课程在高考中所占比重不高,但是一个好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日后发展是极为重要的。老师们还要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时间具有一定的连贯性,确保孩子能够接收到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
4.3引进先进的互联网设备
先进的互联网设备可以使学生在进行互联网实际操作时畅通无阻,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孩子们上课保驾护航,孩子们上课的设备,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设备,都要达到最基本的课程要求,并且要避免出现多位学生同时使用一台设备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详细介绍了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在当前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本文希望通过这些详细的介绍,为高中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提供建议。
参 考 文 献
[1] 于欢, 韩文峰, 兰碧莹. 浅析”互联网+”时代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J]. 中小学电教, 2017, 000(009):P.34-36.
[2] 万新娜. “互联网+”时代的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分析[J]. 教育界, 2020, 000(00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