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红
【内容摘要】近些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主动地承担起培养初中生生态意识的责任。笔者针对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生态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具体加强的途径,希望有助于初中生生态意识的强化。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生态意识加强教育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初中生物教师必须积极的转变以往较为滞后的教学理念,通过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强生态意识教育,以此促使初中生形成自觉爱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生态意识。从现如今我国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来看,其面临着较多的问题,而初中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生物教师应该借助生物学科自身的特点,加强生态意识教育。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生态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
1.兴趣性的基本原则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所讲述的就是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如果教师在开展初中生物教学活动时,仅仅是对教材中的内容照搬照旧的讲解,很容易知识教学内容变得死板、呆滞,这将严重影响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加强生态意识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兴趣性的基本原则,注重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2.生活性的基本原则
陶行知是我国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将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贴合实际生活,以此深化初中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促使初中生懂得运用生物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生物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为此,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生态意识时,需要遵循生活性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生物学科自身的重要优势。
3.生态性的基本原则
随着环境的不断演化,逐渐地形成了一个动态化的系统,该系统就是生态系统。近些年,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茂密的森林越来越少,清澈的河水也在减少,原本平衡的生态系统,已经开始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并且一些生态危机随之出现,其中包括水资源污染、土质污染和臭氧层空洞等。初中生物学科自身就涉及有很多有关生态方面的知识内容,为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加强生态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生态性的基本原则,以此促使初中生形成良好的生态观念和生态素养。
二、初中生态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初中生的生态常识较为匮乏
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初中生仅仅知道一些在教材中出现过或者在生活中高频率出现的生态名词,而对植树节、环保日等都不是很了解,初中生的生态常识较为匮乏。而有关生态方面的问题是现如今世界各地都非常关注的话题。像土地沙漠化、酸雨、温室效应等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不管是在教材中还是在各媒体上都有介绍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并且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已经经历了多年的教育学习,应该已经比较熟知这些生态名词。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依然有一部分初中生对这些生态名字不了解或者了解的不够深入。像很多初中生仅仅是听过酸雨,并从字面上可以理解酸雨就是酸的雨,并不清楚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所以说,初中生物教师非常有必要在教学中加强生态意识教育。
2.初中生的生态意识较差
学生的生态意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态行为,对于生态行为来说,其并没有大小的区分,仅仅是简单地将地上的垃圾扔进垃圾桶都可以算得上是生态行为[1]。少使用一节电池也可以称得上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然而,部分初中生的生态意识比较差,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初中生随意的破坏花草树木,缺乏随手关灯的良好习惯,并且不知道珍惜水资源。这部分初中生认为这些都是小事,并不足以破坏生态环境,事实上,这些不经意间的行为很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正因为初中生的生态意识比较差,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注重加强其生态意识教育。
3.初中生获取生态信息的途径缺乏多样性
传播生态信息的方式主要包括媒体报道、图片、视频等,如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们获取生态信息的途径非常的多样化。例如: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手机和电视等多种途径获取生态信息。但是很多初中生缺乏获取生态信息的主动性,依然仅通过教学课堂这一条途径去获取生态信息,获取生态信息的途径十分的单一[2]。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第一,现如今初中生的课业负担比较大,很多家长不准许初中生用太多的时间观看电视、上网和看杂志,初中生接触生态信息的机会少之又少。第二,虽然现如今网络信息的传播非常快,但是网络信息非常多,并且鱼龙混杂,很多初中生在上网时,很容易被网络中的一些不良信息所影响,还有一部分初中生无法抵抗网络游戏的诱惑,而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自此荒废了自己的学业。第三,部分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并未对生态意识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课堂上很少会将生态信息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初中生的生态素养自然很难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生态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1.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自然的落实生态意识教育
初中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生态意识教育时,应该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将初中生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为初中生创设一种具有人文情怀特点的教学情境,以此自然的落实生态意识教育,在促使初中生产生学习生物知识动力的同时,点燃初中生探索生态知识的欲望[3]。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其正值青春,朝气蓬勃,恰当的教学情境,自然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生物知识,同时也很容易认识到生态问题对生活、生产的影响。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学科自身的特点将其与实际生活密切的关联在一起,以此使得生物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以此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学效果。例如:初中生物教师在讲《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课时,本课时的生态意识教育目标为促使初中生认识到生物和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赖与相互約束的关系,两者之间缺一不可,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合理设置,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地球上任何一种生物的生存都脱离不了环境,那么环境会对生物的生存造成哪些影响呢?”很多初中生都会想到水资源和气候条件等。很少有初中生会想到环境中生物之间的影响。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收集一些有关生态生物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图片和视频,以此更加直观地对初中生实施生态意识教育,从而达到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2.深入挖掘生物教材中有关生态意识教育方面的内容
生物教材是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的主要依据和工具,在生物教材中涉及有很多有关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内容[4]。教师在教学中加强生态意识教育时,应该对教材的合理利用引起足够的重视,深入的挖掘生物教材中有关生态意识教育方面的内容,在充分凸显生物教学自身价值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初中生形成生态意识。例如:初中生物教师在讲有关水资源方面的知识内容时,可以以教材为基础,在讲解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时,准确的把握时机,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初中生播放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已经面临枯竭的危及,人们的用水面对着较大的困难。当地的经济发展较差,甚至一些居民面临着一定的生存危机,以此让初中生认识到水资源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珍惜水资源,自觉的节约用水,将这种潜移默化形成的生态意识落实到实际生活的行为中。
3.通过丰富多彩教学活动的开展落实生态意识教育
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扩展与延伸。为了深化初中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强化初中生的生态意识。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落实生态意识教育[5]。例如:初中生物教师在讲《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初中生介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让初中生认识到生活中一个不经意的行为,像随意乱丢垃圾都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为了让初中生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为初中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初中生走出教学课堂。与理论灌输相比,需要初中生切身参与的实践活动,其所获得的教学效果要更为理想。教师可以组织初中生来到当地的动物园,初中生普遍喜欢到动物园参观,所以其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边参观,一边讲述这些动物原本生活在哪里,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哪些动物即将面临灭绝的危机,通过实地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初中生敲响警钟,让初中生认识到人类的一些行为给生态环境、生物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导致人类已经陷入生态危机中。由于初中生的切身参与,所以其所获得的学习感受更为深刻,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初中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很容易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地形成。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加强生态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兴趣性、生活性和生态性的基本原则,将初中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出发点,尽可能地贴合实际生活的开展生物教学活动,深入挖掘生物教材中有关生态意识教育方面的内容,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自然的落实生态意识教育,并组织初中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初中生在切身参与中,认识到当前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危机,端正自身的生态态度,在生活中自觉的保护生態环境。作为初中生物教师一定要自觉的承担其开展生物意识教育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杨天培.重庆市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20.
[2]庞金霞,宋远波.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合生态文明意识的思考[J].中华少年,2019(19):248.
[3]王素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合生态文明意识的思考[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2):90.
[4]雷富黔.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绿色生态德育的研究与实验[J].新课程(中),2019(2):241.
[5]萨日古拉.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