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江苏省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困境与路径

2021-09-26 01:13宋长善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17期
关键词:农村文化文化消费公共文化服务

摘 要: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滿足民众对美好文化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当前,江苏省虽已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短板、居民文化权益还未受到足够重视、农村文化呈边缘化倾向、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文化消费存在结构性缺陷等问题。需要从引进社会力量,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凸显农村居民主人翁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重构乡村文化空间,增强文化认同感;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智力支撑能力;优化文化消费结构,发挥文化消费带动作用等多维度不断完善。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农村文化;文化消费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7-0014-04

Current Situation, Dilemma and Path of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under the Vis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ONG Changshan

(Academy of Culture and Arts of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05, China)

Abstract: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the basic project to realiz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meet the people's yearning for a better cultural life.At present, Jiangsu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but it is also faced with many dilemmas: the supply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has shortcomings,the residents' cultural rights and interests have not been paid enough attention,the rural culture tends to be marginalized;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ervice personnel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cultural consumption has structural defects.Therefore, it needs to be improved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introducing social forces to enhance the supply capacity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highlighting the status of rural residents as masters to give play to their subjective role; refactoring the rural cultural space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cultural identit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talent team to achieve strength driven;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in order to the driving role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Culture construction;Public culture Service;Rural culture; Cultural consumption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了培育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文明乡村等重要目标,文化振兴不仅是推进农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还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农村居民文化思想与价值观念的有力抓手[1]。徐勇[2]认为农村居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与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间的矛盾是农村文化领域的主要矛盾,因此文化供给侧改革是解决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路径。周锦、赵正玉[3]指出乡村文化形态、结构、空间与网络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着力点。近年来,江苏各地结合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历史文化传统等特征,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成绩显著,但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从乡村振兴视角来审视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困境,寻找破解之道,对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乃至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1 江苏省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重视,江苏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村居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逐渐增强。

1.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稳步推进

1.1.1 服务网络逐步完善 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建成“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5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设施覆盖率达95%。省内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由2010年的601m2增加至目前的1490m2,增长了147.92%。另据《2018年度江苏文化发展相关统计报表》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16个、博物馆329个、美术馆39个、文化馆115个、文化站1264个、艺术表演场馆249个。

1.1.2 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全省乡镇文化站提供文化服務次数与服务惠及人次明显增加,从2015年的67337次、惠及1554.034万人次提高到2018年的84609次、惠及2195.683万人次,分别增长了25.7%和41.3%。2015—2018年全省乡镇文化站组织文艺活动次数逐年增加(图1)。

1.2 农村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稳步增长 目前,江苏省在文化领域建立了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以乡镇文化站为例,从乡镇文化站的收入构成上看,其中财政补贴资金由2014年的66079.8万元提高到2018年的105911.9万元,增长了60.2%,增幅较为明显(表1)。

1.3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升 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9》,江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14958元增长到2018年20845元,增长了39.4%;在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逐年增加,由2014年的1215元提高到2018年的1547元,增长了27.3%(图2)。由此可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额的增加推动了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

2 江苏省农村文化建设现实困境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江苏省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文化消费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仍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2.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短板 一是农村公共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江苏省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等资源,但由于地域发展不均衡,苏北部分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部分地方的计算机、数字化设备配置及硬件设备等要么缺失,要么没有进行相关升级,无法为民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二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高。虽然政府组织实施了“文化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送戏下乡”“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一批文化惠民工程,但大部分农村居民对千篇一律的文化服务内容缺乏兴趣。农村居民希望得到更多关于职业指导、文化教育、农业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而“文化下乡”活动中送去的书籍缺乏这些方面的知识,很多书籍的内容已经过时,难以真正满足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4]。

2.2 文化权益尚未受到足够重视 一是农村居民在文化建设中被置于“他者”地位。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政府行政性供给公共文化服务。这种模式基本是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大包大揽,居民没有主动选择的权利,处于被动地位,导致居民缺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供需脱节”现象。行政性供给模式的特点是政府直接确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数量、质量、内容、种类与标准,而文化类社会组织和文化企业参与供给的空间较小。公共文化服务行政性供给过程中必然会渗透着政府的意志,容易按照政府需求而不是农村居民需要提供服务[5]。

2.3 农村文化呈边缘化倾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文化差距逐渐加大,城市文化挤压了农村文化的生存空间,主要表现为物质、财政资源的城市偏好以及农村文化人才向城市的单向流动,进而导致农村文化越来越被边缘化[6]。一是传统文化的式微。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村庄数量逐渐减少,原先依托于土地的乡村文化逐渐衰落;另一方面,新型农村文化还未建立,导致传统文化赓续出现断层。二是农村文化多样性的危机。《江苏统计年鉴—2019》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江苏省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201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 8050.7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604.09万人,城镇化率达69.6%,较2017年提升了1.2个百分点。大量农村有知识技能的劳动力和文化能人流向城市,造成农村“人口空心化”,进而导致了“文化空心化”,出现文化多样化危机。

2.4 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在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背景下,江苏省农村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凸显。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 年全省的文化馆共有1681名工作人员,其中拥有正高级职称的为49名,占比2.91%,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比约70%,在农村地区该项数值更低,文化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另有研究显示,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中有超过30%的员工年龄超过了45岁,老龄化问题严重[7]。此外,文化站的干部大多由村干部兼职,业务技能水平的限制导致无法满足文化活动、辅导艺术门类等方面的专业要求。

2.5 文化消费存在结构性缺陷 尽管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逐年增长,但农村文化消费结构仍存在结构性缺陷。一是教育消费过度挤压文化消费空间。《江苏统计年鉴—2019》统计资料显示,2018年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为1547元,其中教育消费支出1074元、文化娱乐消费473元,教育消费支出占比69.4%。二是文化消费形式单一。有研究表明,江苏省农村居民闲暇时间的文娱活动以收看普通电视(不用付费)、网络电视点播、上网娱乐、去娱乐场所、打麻将和打牌、唱歌跳舞为主,排名靠前的活动基本属于娱乐消费,而进行文旅消费、艺术消费、体育消费的占比不到50%。由此可见,农村居民文体娱乐主要以看电视、上网为主,形式单一,内容单调[8]。

3 乡村振兴视阈下推进江苏省农村文化建设路径

3.1 引进社会力量,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 首先,转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理念。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江苏省农村文化建设依然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参与不足。政府应意识到农村文化建设不能只靠自己唱“独角戏”,应积极引导文化类社会组织、文化企业等社会力量加入到农村文化建设队伍中,形成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大合唱”。其次,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管理标准。政府既要营造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氛围,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招标、监督和评估体系,进而实现社会力量的规范化参与。再次,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政府应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配套政策,通过直接补贴、间接补贴、项目资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法为不同类型的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资金扶持保障措施,利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9]。

3.2 凸显农村居民主人翁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 一是培育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农村居民兼具农村文化建设的受益者与需求者双重身份。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坚持以民众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凸显农村居民主体地位,提高农村居民对自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鼓励农村居民自办文化活动。支持农村居民开展花会、灯会、赛歌会等传统文化活动,举办书法、品茶、下象棋、体育比赛、劳动技能比赛等文化休闲活动。三是鼓励“故乡人”反哺家乡文化建设。“故乡人”是指季节性地穿梭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农村劳动者,他们既是城市文明的“融合者”,又是农村文明的“传承者”。因此,鼓励他们利用自身学识、经验、技能等参与到家乡文化建设中,既能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又能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3 重构乡村文化空间,增强文化认同感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农村文化的精髓,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维护农村文化多样性和增强农村居民文化认同感。首先,要保存好物质文化遗产。农村本地的传统建筑是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性与地域性,可将这些建筑特点充分融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打造出既有自身特色又具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名村。其次,要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和数量相当丰富,如各地区的音乐、舞蹈、曲艺、传统美术、手工技艺、地方饮食、口头传说与方言、宗教礼仪、节庆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地承载着乡村文化。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一方面积极保护好具有核心技艺和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转换,实现文化需求与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再次,推动“内生力量”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基层政府需推动乡贤和居民共同努力,复兴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居民对村庄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居民的“共同体意识”[6]。

3.4 加强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智力支撑能力 拥有一支高水平、懂业务的专业人才队伍是进一步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首先,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機制。将“逢进必考”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制度,同时将学历、专业类别、能力作为聘用的考量依据。建立优秀人才引进机制,鼓励和支持基层文化单位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进入农村文化服务领域。其次,提高基层文化服务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水平,重点加强对基层管理人员、基层文化站工作人员再培训计划。通过重点培训、交流学习、远程授课等多种方式,构建基层文化专项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人才队伍,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3.5 优化文化消费结构,发挥消费带动作用 一是培育农村居民的现代文化消费观。通过政策引导、素质教育和媒体宣传等方式提高农村居民对文化的接受力与理解力,引导居民转变消费理念,促使文化消费理念由无偿消费、被动消费、低质量消费向有偿消费、主动消费、高质量消费转变。二是营造文化消费氛围。开展乡村文创集市、农家书市、村民文艺大舞台、地方戏曲节、民俗民艺节等原创性节庆活动,进而增强市场氛围,营造有感染力的文化消费空间[8]。三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是文化消费增长的必要前提。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只有当农村居民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求时,才会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要想尽办法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使其有条件、有能力进行文化消费。四是继续加大农村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鉴于农村教育支出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中占主导地位,其他文化消费支出被过度挤压,政府应继续加大农村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切实减轻农村居民压力,充分释放居民文化消费潜力。

基金项目: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2019年度文化科研课题“江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9YB04)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宋长善(1988—),男,安徽蚌埠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文化政策与文化产业。  收稿日期:2021-05-12

参考文献

[1]范建华,秦会朵.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若干思考[J].思想战线,2019(4):86-96.

[2]徐勇.乡村文化振兴与文化供给侧改革[J].东南学术,2018(5):132-137.

[3]周锦,赵正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2018(9):9-15.

[4]王瑾,凌宁.江苏省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96-99.

[5]宋元武.需求导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6]刘玉堂,张蕊.湖北农村“文化小康”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J].湖北社会科学,2017(11):55-60.

[7]李雪晴.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公共管理的视角[D].南京:东南大学,2018.

[8]徐望.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现状与问题探析——基于江苏农村地区618个样本数据[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0(1):91-100.

[9]陆和建,姜丰伟.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创新性动力机制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0(7):5-13.

(责编:徐世红)

猜你喜欢
农村文化文化消费公共文化服务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西安扩大文化消费的现实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内涵与外延
加快农村文化发展 助力新农村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浅谈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新农村和谐社会之路径
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研究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