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雄
【关键词】青年 社会心态 价值观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D432.6 【文献标识码】A
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或“折射”,一般指在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社会共识、社会情绪和感受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客观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一个时期的社会心态,是国家社会治理创新的应有之义。当代青年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生力军,他们的社会心态变化是其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的重要指示器。本文对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数据来源、观点判断主要基于如下三项问卷调查分析: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2020年4-6月对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武汉、沈阳六大城市3000名青年开展的《“00一代”青年认知特点、思想方式调查》;复旦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2020年9-12月对4700名在校大学生开展的《沪上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2021年6-7月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创新团队对2000名青年开展的《“长三角”青年民生民意》问卷调查。
综合上述课题组调查数据及相关公开数据,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大城市不同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主要呈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新变化:
一是当代青年群体价值观整体上积极进取,表现出对民族文化认同与理性爱国的情感特征,对西方价值观认同度不断降低。据《“00一代”青年认知特点、思维方式调查》显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当代青年心态变得更加自信,对国家未来更有信心。调查显示,在疫情期间“00一代”青年群体对国家治理效能表示了高度认同。对疫情防控期间采取的联防联控、社区封闭式管理的模式,71%的被访者表示“非常有必要,有力控制了疫情”;对于“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应该弱化政府职能,让社会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的观点,73.5%的被访者表示反对。《沪上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则表明,在校大学生对西方价值观认同度不断降低。62.8%的大学生认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对当今的全球化进程造成了挑战”。大学生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自由民主价值观的肯定态度,相比2015年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其中对“自由”的肯定态度由60.3%下降到36.3%,对抽象“民主”的肯定态度由29.5%下降到8.0%。
二是对国内社会的公平感呈上升趋势,对反映社会公平指标之城乡差距、阶层固化等具体问题的主观评价呈现差异。《沪上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显示,在个人平等意识、权利意识明显增强的同时,80%以上的被访大学生认同应通过“个人努力获得发展”的价值观。对于社会如何实现良性运转,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应通过竞争实现社会整体性的发展,即实现一种共赢式的社会竞争。同时认同“社会应该注重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在保证机会平等的基础上,兼顾结果平等”。47.4%的大学生倾向于认同“社会利益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高于个人利益”,52.6%的大学生倾向于认同“个人权利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可侵犯”。与五年前问卷调查相比,时下在校大学生个人主义倾向呈减弱、集体主义倾向呈增强趋势。72.1%的大学生认可“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个人自由应该服从国家利益”,25.2%的大学生认可“个人自由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侵犯”。
在校大学生对“您认为当今社会是否公平?”的肯定性回答呈上升趋势,占比近四成,由2015年的28.7%升至2020年的38.9%。但在描述社会公平的具体问题上,大学生感受度却呈反向变化趋势:“城乡差距”由2015年的13.4%上升到2020年的20.4%、“阶层固化”由3.2%上升到12.2%、“房价”由3.4%上升至4.3%、“老龄化问题”由2.6%上升至4.0%。调查结果反映,对社会公平的认知在不同年龄段大学生群体之间呈现差异,而对社会公平的感受程度则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
三是对国家未来宏观形势表示乐观,对个人就业形势较为担忧,选择外企与自主创业意愿下降,有向体制内回归趋势。《沪上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显示,85.0%的大学生对中国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表示乐观。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仍有69.2%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经济仍然会保持平稳增长趋势”。但对微观的经济形势表示一定担忧,对个人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显示一定悲观情绪。72.2%的大学生认为“未来两年的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只有24.5%的大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对自己的职业有较为清晰的规划,有30.0%的大学生同意“我相信我毕业时能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在上述经济与社会不确定性增大情势下,选择“体制内就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逐渐上升,而选择外企、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例则大幅下降。与五年前问卷调查相比,2020年在校大学生选择公务员的比例明显上升,由5.3%上升到12.4%;选择国有企业的比例由13.7%上升到16.7%。同时,选择外资企业的比例却由36.0%大幅下降到14.4%;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也由22.5%下降到10.4%。此外,将“舒适”和“稳定”作为评价工作好坏首要标准的大学生比例有所提高,选择“舒适”的比例从5.4%上升到8.8%,选择“稳定”的大学生比例从5.9%上升到8.0%。
四是经济下行风险增大背景下,不同青年群体均面临住房困难、消费不足及心理困扰等问题。《“长三角”青年民生民意》调查显示,进入大城市,約有70%的新市民、大学毕业生与青年人是租房住,尤其是在一线城市更明显。其次,由于经济形势趋紧,青年群体消费行为也趋于守成。《沪上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显示,被访对象普遍认同储蓄行为,而非提前消费与攀比消费。75.2%的大学生群体同意“如果有多余的钱我首先考虑的是存起来”,与2015年相比增长12.5%。70.42%的大学生同意“买东西应讲究实用,是不是名牌不重要”,与2015年相比增长5.9%。整体上,当前青年群体的储蓄、投资趋于稳健,消费行为注重实用,较少透支。最后,当前不同青年群体心理焦虑问题均较突显,调查显示,被试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23.7%以上,其中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3%以上。在校大学生重度抑郁症检出率2.5%以上。而18-34岁青年则成为成年人中最焦虑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