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健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style Dough Figurine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joint efforts of inheritorsfor several generations. The first-generation master Zhao Kuoming lays the foundation of Shanghai-style Dough Figurine, and then the second-generation inheritors enrich the artistic style of Shanghai-style Dough Figurine and greatly improvethe status of Shanghai-style Dough Figurine,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Shanghai folk art.
上海面塑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赵阔明创立的,从北方面人艺术发展而来的艺术形式。面人最初是用于婚丧嫁娶等节日祭祀祈祷的贡品,逐渐演变成可供案头陈设把玩的艺术品。海派面塑在继承北方传统面塑精华的基础上,又融合了江南文化,逐渐形成了精致、优美、灵动的艺术风格。对题材、表现手法、人物造型等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创新,使面塑这种民间的、街头的艺术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工艺美术,荣登大雅之堂,使面塑艺术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更丰富的艺术性。上海面塑发展至今离不开几代传承人的努力,如果说第一代大师赵阔明奠定了海派面塑的基石,那么第二代传承人则丰富了海派面塑的艺术风格,使海派面塑的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了上海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代传承人包括赵阔明的两个女儿赵艳林、赵凤林,大弟子吴宝琪,还有两位“闺蜜”传承人——陈瑜和容淑芝,再加上谢雅芬等等。他们的面塑风格在学习赵阔明老师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意,在表现题材、塑造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有所拓展,丰富了海派面塑的风格和表现空间,为上海面塑的发展添砖加瓦。
在作品的表现题材上,第二代传承人的面塑作品包罗万象、精彩纷呈。其中,有戏曲题材比如赵艳林的《霸王别姬》《钟馗捉鬼》,赵凤林的《小小孙悟空》,陈瑜的《穆桂英》;有表现传统民间历史故事的如容淑芝的《八仙过海》,谢雅芬的《五子戏弥勒》;有佛教题材如陈瑜的敦煌《飞天》系列和容淑芝的《紫金庵十六罗汉》,还有和时事热点相关的题材如谢雅芬的《民族大团结》等等。
第二代传承人在面塑的塑造手法上也有所突破。首先是人物面部的开相,面塑和雕塑在制作手法上的区别在于前者只能做加法,这是由原材料面团的特性决定的。赵阔明总结的面塑手捏和手掐“八法”是服务于原料特性所特有的技法,这是面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要传承下来的重要“财富”。在面人的开相中,隆起的地方如鼻子和高耸的颧骨都需要填充面团,并根据面团的软硬状态预估干燥后的效果。海派面塑第二代传承人的作品,人物面部塑造的立体感更强,细节的形态更贴合所表现的人物特征。比如在容淑芝的代表作品《紫金庵十六罗汉》中,人物开相借鉴了一些西方雕塑的表现手法,做到了“千人千面”,把握住不同人物的特征,隆起的眉弓、突出的颧骨、眼睛的表现等等都不尽相同。敦煌的《飞天》系列是陈瑜的代表作品,人物面部的塑造显得特别柔美细腻,尤其是对发型和头饰的表现,她首创了立体花朵的制作,并运用到作品之中。
其次,在人物服饰的表现上,第二代传承人在赵阔明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在细节的处理上更为精致写实,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果说赵老的面塑风格像写意画,苍劲老练、形象生动、点到即止;那这一代面塑艺术家的风格就像繁复华丽的工笔画,能够把每个细节做到极致。
《执扇仕女》是赵艳林夫妻二人的合作,仕女手持的扇子由象牙制成,融入了海派象牙微雕的制作技艺,系“跨界融合”之佳作。赵凤林《小小孙悟空》作品高度仅有5厘米左右,在这方寸之间孙大圣黄豆粒大小的面部被刻画得极为生动,让人爱不释手。陈瑜的三件代表作品《反弹琵琶飞天》《击鼓飞天》和《笙乐飞天》,人物的服裝轻盈飘逸,仿佛被轻风吹拂着。最特别的地方在于人物好像真的飞升至空中,摆脱了重力的束缚。秘诀就在于支撑人物的“S”形支架,被巧妙地隐藏于层云之中。还有英姿飒爽的《穆桂英》,人物挺拔地立于舞台中央,一手拉着翎毛,呈现出京剧中经典的亮相动作,令人叫绝的是穆桂英的戏服、背靠上精致的花纹和流苏全都是用面团制作而成的。容淑芝的《紫金庵十六罗汉》取材自苏州东山紫金庵的彩塑罗汉,除了极富特征的面部塑造外,罗汉层层叠叠的服装也是难点之一。面塑的制作过程是层层叠加的,只能不断地做加法,这需要作者精确把握衣料的厚度,衣纹的走势必须配合人物的动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还学习了人体解剖知识,并实践到面塑创作中,所以我们才能欣赏到如此精彩的作品。
艺术的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平时知识的积累,要做到形似相对容易,但要达到神似则是另外一种境界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比如作品中的道具制作。这些看似毫不起眼的小东西,却能提升作品的层次和格调,营造意境。在《仙山琼阁》中,赵艳林搭建起了一个梦幻仙境和世外桃园,仙女们翩翩起舞共赴瑶池盛会。容淑芝的代表作之一《八仙过海》表现的是一则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每个人物都手持各自的神器,如吕洞宾所背的笙筒、韩湘子的横笛,具体的形制都经过严格考据,参考了历代的绘画作品。还有陈瑜《飞天》系列中的乐器如琵琶、笙、鼓的制作都严谨到参考唐代古乐器的形制,与现代的乐器是有一些细微区别的,遇到某些疑惑之处时陈瑜曾向音乐学院的教授求教。《闹春图》这件作品被别出心裁地放置在镜面之上,巧妙地展现出水面倒影的效果,可见作者的巧思。这些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诸如荷叶上的露珠、背景里的草木树石等等,都是他们在创作实践中智慧的结晶,正是严谨的创作态度才造就了这些精彩绝伦的面塑精品。
赵阔明的面塑艺术具有很强的表演性,他极为擅长抓取对象在动态中的精彩瞬间,他的很多戏曲题材作品诸如《林冲夜奔》《二进宫》等就完成于在台下观戏的过程中。第二代的传承人们充分继承了赵老赋予面塑的现场表现力,并在一次又一次重要外事活动和海外文化交流中得到完美展现。这种临场表演的能力离不开平日里刻苦的练习。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小小面人成为外汇创收的重要来源之一,面人商品供不应求,这一时期尽管精品创作有所停滞,但大量的卖品制作使技艺变得更为娴熟。量变产生质变,在此之后便是面塑精品大量诞生的时期,这或许能给我们后辈的传承人一些启示。
海派面塑第二代传承人的年龄大多已近古稀之年,留下的每一件风格各异的面塑精品都体现了海派面塑的艺术魅力。他们又各自培养了第三代传承人,填补了海派面塑传承断层的困境,使赵阔明的面塑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
海派面塑在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不断钻研中发展壮大,每一位传承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到了极致,组成了海派面塑这个绚丽的图画。同时,第二代传承人这种不浮躁,脚踏实地的精神给我们这些年轻一辈的传承人以榜样的力量,让我们从身处的时代中汲取养料,继续努力,使海派面塑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更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