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晶晶
In the process of bamboo carving, in addition to the choices for material, shape and theme,different requirements and usage experience for tools are put forward by every bamboo carver. This article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general-purpose carving tools and the special cutters customized by bamboo carvers for various carving procedures.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竹刻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经典的竹刻技法和作品。竹刻过程中,除了对材料、造型、题材的选择外,对于工具,每一位竹刻艺术家也有不同的要求与使用经验。本文就一般雕刻工具与竹刻艺术家自制适用不同刻制环节的专用刀具进行比较分析,以供交流获取更多竹刻技艺的提高。
一、留青竹刻的定义及技法概述
我国竹刻工艺历史悠久,器型丰富,品类很多。竹刻名家金绍坊在《竹刻小言》中讲到:“刻法分类,向无定名。”总体而言,竹刻分为三类:一类以竹材雕刻成立体的器物;一类以竹材之面作雕刻,又曰平刻,平刻有阴阳深浅之分;留青竹刻是竹刻的第三类。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图1),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竹子选用深山冬竹,经防霉防蛀工艺处理,成品底面光滑。竹青洁如玉,竹肌有丝纹,竹青色浅,年久呈微亮;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
留青竹刻在唐代开始流行,最初为平面雕刻,到了明代,竹刻技法更加完善。竹刻家张希黄在唐代留青刻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他利用竹青、竹肌质地色泽的差异,以竹的外皮(即竹青)刻图纹,将剔除青皮后的竹肌做底,首创阳文浅浮雕的留青技法。留青竹刻的作品形式有臂搁(图2)、扇骨(图3)、笔筒、烟盒、镇纸以及书签等文创产品,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珍藏价值。
二、留青工艺步骤与工具使用
留青工艺的一般步骤为:画稿—圈边—起地—分筠—平地。一般雕刻工具的种类有圆刀、平刀、斜刀、角刀(V形刀)、坦刀、圆坦刀等。刀头材质有进口高速工具钢、白钢等,刀全长在20cm-23cm,刀柄材质一般为木质。尺寸一般在0.1mm?12mm之间(见表1)。
各类刀具在留青工艺中的使用方法与作用如下:刀头尺寸较小的斜刀可用作竹片表面图纹的开线及圈边,即沿着图纹的外形刻出轮廓线;根据图纹细节的不同,使用不同尺寸的斜刀、圆刀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此时,圖纹所在的竹青部分完整保留;使用平刀或者刮刀刮掉留在竹肉表面的浅色竹青丝,使得留青图纹以外的竹地变得更加干净、光滑,与留青部分的图纹形成鲜明对比;利用圆刀、坦刀、坦圆刀刻出图纹中层次部分的表现,即分筠(分出竹子青筠部分的层次),丰富画面的层次。
三、竹刻专用刀具的制作及功能分析
留青竹刻(图4、图5)的图案较广,涉及绘画、书法,很多图案带有更为精致的细节,因此需要更精细化的自制工具进行刻制、清理,从而满足竹刻艺术家的使用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并较好地体现其工艺表现水平。
由于材料的特质,比如竹筋、横断面与丝缕等,对刀具的要求与其他材质的使用要求不一样。一般竹刻艺术家不会仅仅使用市面上的工具套装展开刻制操作,会根据自身的创作与刻制习惯进行工具的制作以及现有工具的改造。常见工具强调刀刃的锋利,不能满足每一位竹刻艺术家的使用需求,因此设想能否有这样的工具:开线时让指腹接触刀头更加自在舒适?圈完留青图纹的边后是否有方便掌控的工具清除其他竹青?清除多余竹青时能否有更方便刮除细节竹青的刀具?能否减少工具的切换,有集多种操作功能于一身的刀具?针对以上的疑惑,竹刻艺术家根据操作经验改造设计出开线刀、斜铲刀、小号刮刀、箕型刀等四种工具。图6~图8分别为竹刻艺术家利用砂轮机、打磨机、锉刀进行刀具的自制与改造。
(一)开线刀(单面斜口刀)
开线刀主要用于圈出图纹的轮廓线,一般斜口刀都选择直线形式,容易在手上留下刀痕,经过调整的刀具由于带有小弧度,更加符合手部结构,指腹接触刀头时更加自在舒适,方便竹刻艺术家以刀代替笔进行第一步的图纹开线。
改进方法一:在普通氮化白钢条单面斜口刀(右)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原来的斜刀刀头直径为5mm,利用砂轮机打磨刀头的左侧与右侧,分别形成一个较平的弧度。改进方法二:利用直径尺寸为4.0mm,长度为200mm的白钢条进行自制,使用砂轮机、打磨机或金刚石锉刀进行打磨(图6~图8),图9为砂轮打磨角度示意图。
图10、图11分别为改造版及自制版开线刀实物及对比图。经砂轮机等两种方法打磨完成刀的改形后,再利用不同目数的砂纸进行细磨,可先利用目数低的砂纸(如80目)加点水打磨,再利用400、800、1200目的砂纸打磨,同时在竹片上进行试验,直到刀刃能在竹片上流畅使用。
(二)斜铲刀
斜铲刀的作用为开线圈边后铲图纹周围竹青,图12为斜铲刀的正反面。一般刀具的局限在于刀头厚度、宽度等的限制,因此可以通过自制的方式进行改进。使用时由于利用了杠杆原理,右手持刀左手拇指帮助刀的着力,用刀走势为沿着图纹走短弧线,以“蚕食”的方式一点一点铲除图纹周围的竹青(图13、图14)。并且由于杠杆原理,保证了使用时逐渐往右上方走的趋势,因此对于周围需要留青的图纹部分来说比较安全。
此刀的制作方法与上述开线刀相同,只是刚好相反,刀背和刀刃相反,刀口右斜。
(三)小号刮刀
刮刀的主要功能为刮去留在竹肉上的多余青筠,刮刀有多种大小。制作多种小号刀头的刮刀方便手持并利于探索更多细节。与上述刀具一样,刮刀也有刀具厚度、宽度等的局限性。
制作方法:将直径尺寸为4.0mm,长度为200mm的白钢条利用砂轮磨成两段,并通过改变打磨角度,将一根白钢条自制成两根不同刀口宽度的小号刮刀(图15)。经过砂轮打磨后,按照上述开线刀的后续砂纸打磨方式进行打磨。
(四)箕型刀
箕型刀集合了多种刻制功能,可以用作开线,也可以用做分筠体现不同层次效果的刻制,以及局部飞白效果的刻制。
此刀在圆刀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也可以利用白钢条自制,改造时通过打磨机进行打磨,将圆刀原本凸出的弧度往里进行打磨,变成凹形的弧度,并用砂纸或者一定弧度的磨刀石进行打磨,使得刀头的左右两个角都可以使用。由于造型像簸箕,所以称之为“箕型刀”。当刻制的图案一侧为比較实的线,另一侧为带有弧度的立体时(见图16),即可以用此刀实现(图17、图18)。
(五)刀柄的处理
氮化白钢条,呈扁方长条形,在使用前,注意添加手握柄部分的改造。从一次性筷子上劈出两片较薄的竹片,留出刀头的长度上,保留筷子本身的一面弧度,另一面为平面,利用白胶将筷子贴在氮化白钢条两侧,用棉线绕圈紧紧绑住,为了加固竹片和棉线、视觉美观以及使用舒适可以再贴上一层防水的电工胶带。
也有竹刻艺术家会根据需要,添加紫檀木、实木等各种木质及竹质刀柄,通过打孔、胶水加固等方式进行刀柄的添加。
结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工具的作用,因为工具是作品背后的“匠心”。在提倡“匠心匠艺”、“匠心精神”的时代,我们不仅要思考“匠心”的意义,更需要思考它所在各个行业的实践体现。笔者以为:所谓匠心,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手工艺人对自己存在价值的要求。在肯定各竹刻艺术家巧施“全留”“不留”“多留”“少留”“微留”的留青竹刻技艺的同时,不妨也在他们工具探索的努力上稍作停留,因为他可能改造了工具的同时开拓了工具的新用途,才使得作品呈现最佳的状态。
尽管在工具的选择上,根据工艺程序上的差异性,以及个人喜好、工艺习惯等,竹刻艺术家们有不同的探索与改进,本文仅总结了部分竹刻艺术家根据自身的工艺操作实践的使用需求进行工具的自制或改造,不是旨在教科书式的罗列,而是期望能通过此文,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工艺背后的探索精神。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上海科学研究项目“双创教育背景下高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C19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