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珊 邓海静
摘 要: 工匠精神作为体现在物质生产方式中的高层次精神理念,在时代的变革中呈现出新的内涵和层次,投射到设计行业中,产生了新的价值认知。从中西方两个维度分析了工匠精神的历史沿革,古代到现代工匠精神的价值认知。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的方法设计了设计行业工匠精神价值认知图表,从“技”和“道”两个维度,在国家、行业、企业三个层面阐释了现代设计行业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技道合一的人才培養路径。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价值认知;培养路径
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充分肯定了工匠精神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积极意义。由上可知,工匠精神已从行业话语转化为政策话语,逐渐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
近年来,学者们从多个维度对工匠精神进行了研究和解读,主要集中在内涵、组成要素、东西方比较及培养路径等方面。鉴于工匠精神在每个行业中不同的外显和内隐形式所造成的认知差异,面向设计行业讨论设计从业者需具备的工匠精神是完善工匠精神教育的一个必要环节。
一、工匠精神的历史沿革
西方文化中,工匠(artisan)指劳动者中有“技能、技巧、技艺”的人。我国当前将工匠一般定义为: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可称其为工匠。
工匠的含义和精神随着社会生产的分工而不断发生演化,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社会分工出现细分,劳动分工逐步细化;第二次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能工巧匠;第三次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商人出现,繁荣的商品经济为工匠及其内在精神的传承提供了载体。
(一)欧洲工匠精神的历史沿革
欧洲最早的工匠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到中世纪,学徒制以私人性与公共性两种方式得到发展。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熟练应用机器的技术工人逐步替代了手工学徒。随着工人利益的独立,工匠精神由外驱转为工人的内驱动力。一百年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以电气技术为代表的工程师职业逐步形成。在信息、通讯技术引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工匠的定义逐步模糊并渗透到各个行业中,延伸出泛化的职业命名。
(二)中国工匠精神的历史沿革
传统手工业是工匠精神得以形成的基石[2]。我国古代将手艺人统称为工匠,每个行业的巨匠称为行业始祖(祖师)并加以供奉传扬,作为行业表率。我国各朝代对工匠专门设立政策予以管理。我国古代工匠发展主要基于封建社会的手工生产,以家族相传、师徒相承的方式来传承,追求构思严谨巧妙、技艺细腻娴熟。从朴素的工匠到师徒相承、心传身授的方式来传承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产生于机器工业前的手工业时代,是手工业发展的精神凝聚与体现[3]。
二、工匠精神的价值认知
(一)我国古代朴素的工匠精神
我国古代朴素的工匠精神崇尚“止于至善,技道合一”,可拓展为技术和价值两个层面,是技与道的统一。在技术层面要求工匠追求“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价值原则,如《诗经》描述工匠制作玉石的过程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韩非子提“夫匠者,手巧也”。在价值层面追求个人品行的修行,要求工匠追求造物中人与物深度融合,用心灵体验造物审美与作品的生命力,修成高尚大师道德境界,通过外在技术锤炼和内在品行修行凸显人文创新的造物美规范。
(二)我国现代工匠精神
鸦片战争后工匠发展进入停滞,至新中国成立才得到继承发扬。研究者们普遍认为 “精益求精”“专一”“尽善尽美”“严谨”等工作态度应成为工匠精神的构成要素[4]。手工匠人追求的是构思巧妙、手艺娴熟,工人的工匠精神在此基础上赋予了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和爱岗敬业的道德要求,而工程师在上述基础上更需具备现代科学技术、数字技术的加持,工匠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对“匠人”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三、工匠精神在设计行业的价值认知
工匠精神作为体现在物质生产方式中的高层次精神理念,其相关探讨应立足于所处的时代背景[5]。从垂直维度可从国家、行业、企业的层面认知工匠精神的现代构成,而从历史沿革出发,可归纳为技与道两个层面。
(一)从国家发展层面分析
作为新型战略产业,中国设计行业发展经历了引进、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过程,现已融入国家的发展战略,作为第三产业,设计行业承担了赋能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传承民族文化、提升产品附加值的责任,因此从业者需具备文化自觉和设计自信。
(二)从行业发展的层面分析
随着以大、智、物、云、移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兴起,设计产业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品牌化转型升级,设计与生产分离,工匠职业活动的完整性被分割,被分工合作式的工艺流程所取代[6]。随着工业 化发展进入智能制造时代,产业链各环节不再呈现为 物流贯穿下的分离状态,而是密不可分的耦合关系[7]。投射到设计行业中衍生了新的岗位要求,即数据搜集与分析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例如虚拟仿真技术应用能力)、社会问题洞察力和跨行业执行能力。
(三)从企业需求层面分析
新一代科学技术对设计企业的设计服务模式、生产模式、传播模式、营销模式、文化消费模式等产生颠覆式影响,设计进入4.0模式。笔者对设计行业200余个岗位调查显示,在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中,雇佣者更加关注自主学习能力、创意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抗压能力、执行力、沟通表达能力、责任心、团队协作能力这八个方面的能力,其中创意与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所占比例最重。
四、工匠精神在设计行业的培养路径
相比古代师徒传授的教学形式,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人才的培养内涵、培养方式更加全面,培养体系更加系统,在此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以数字技术+劳动教育培养设计之“技”
工业4.0时代正在重塑劳动者的技能需求,以往的“设计—生产—装配—运输—销售—回收”的线性产业结构逐渐转变为以数据和信息为导向的开发过程,数字技术在设计的数据分析、设计的对象、设计工具和设计成果应用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设计从业者的必备之技。同时,劳动教育承载了朴素的工匠传承精神,匠者必手巧,是精进技能、培养匠心的必经之路。
(二)以工匠文化+内驱生成培育设计之“道”
我国古代庖丁解牛的典故表述了庖丁从追求技术熟练到解牛之道的实现,从古至今的很多人物、工程、故事都承载了丰富的工匠文化,为设计专业学生树立了标杆。同时,古代朴素工匠文化中会尊称一位道德境界高尚的行业大师为行业鼻祖,通过一系列仪式在从业者心中内驱生成对行业的敬畏之心、热爱之情和职业道德。
(三)以社会责任之心驱动“技道合一”
设计的本质是解决人—物—环境的关系,其行业属性包含了以人为本及为人服务的内涵价值,如关注弱势群体衍生出了通用设计、环境保护衍生出了绿色设计,这些设计风格均诞生于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因此设计专业学生需从专业角度出发关注社会问题,并思考通过个人专业能力解决社会问题,在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心,驱动技道合一。
双循环经济模式下,国家努力实现从“世界工厂”向中国“质”造、中国精造、中国创造的转变,设计行业人才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从国家层面培养大国工匠,从个人层面实现人生价值信仰,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都是必经之路。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基于东莞经济发展需求的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工匠人才培养实践研究》项目编号PX-120871;广东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创新创业教育与工業设计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DJG2019007课题成果。
参考文献:
[1]马永伟.工匠精神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东南学术,2019,3 2(6):147-154.
[2]张迪.中国的工匠精神及其历史演变[J].思想教育研究,2016,32(10):4,5-48.
[3]曹前满.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存在逻辑:载体与形式[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 2(2):121-132.
[4]乔娇,高超.大学生志愿精神、创业精神、工匠精神与感知创业行为控制的关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0):20-22.
[5]朱永跃.统与现代交融视角下制造业员工工匠精神量表开发及应用[A].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2 26(1):1-4.
[6]匡瑛.智能化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涵与培育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1):39-45 .
[7] [日]田中正知.田现场的人才培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