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刚 朱翠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并行的另一种教育,侧重于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的同时,更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曾国藩家书》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修身等方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深入挖掘《曾国藩家书》中的课程思政,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的一个耕读之家,勤奋好学、修身自律、德才兼备、中正不阿。他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提倡“师夷长技”来实现强军富国,建立兵工学堂、翻译外国著作等一系列强国举措,在强国的基础上提出富国。对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曾国藩展现的敬业守信、专注创新的精神正是现代职业教育所要求的大国工匠精神的体现。
《曾国藩家书》全书分为修身类、劝学类等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的要求极严,并能够耐心教诲与引导。选文《字谕纪鸿儿》中嘱咐纪鸿修身齐家、读书做人之理:读书要做“明理之君子”,“勤苦俭约”的劳模精神,“不贪、不懒惰”的艰苦奋斗精神,“不可间断习字”的终身学习理念。
诵读梳文意。《曾国藩家书》全篇言辞委婉恳切,渗透着曾国藩修身养德、勤俭自持的美德。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感悟精神。
析文见美德。“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所谓的君子即為“勤俭自持、习劳习苦”“不敢稍染官宦气息”“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曾国藩开门见山表明愿望,言辞恳切、感情真挚。“少时欠居敬功夫,至今犹不免偶有戏言戏动”,敢于在晚辈面前正视自身缺点,这就是真正的君子。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曾国藩既继承了中国优良的家训传统,又根据时代变化进行反思与创新,把这种优秀文化发扬光大,造福后人。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并称赞他为“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知人论美德。曾国藩居于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他却严格要求自己,为政清廉、修身养德、善于学习、敢于创新,赢得生前身后名。曾国藩所倡导的洋务运动,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抓手,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因此注重实践技能的培训,开办了军工厂、建造轮船、兴办工业基地,并且建立了翻译馆学习外文等。工业的发展对于当时的经济、政治、教育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打破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求仕的教育观念,逐渐出现新型教育,这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拉开了帷幕。曾国藩这种善于学习、敢于创新的精神也正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精神。
美德永流传。《曾国藩家书》中“勤俭自持、习劳习苦”“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以及坚持学习等美德对后世影响极大,有很多思想至今还在流传,比如“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等。而勤俭自持、艰苦奋斗也正是当代劳模精神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的表述为:“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作为新时代的职业院校新青年,肩负着大国工匠的使命,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守正创新是必备精神,要树立文化自信,更要践行使命担当。职业教育日益发展,在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领下,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弥补了技能人才的空缺,“中国制造”逐步向“中国创造”转变。
(本论文为陕西省职业技术学会课题研究相关成果,课题项目编号:2020SZJSZ-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