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变革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2021-09-26 01:18孙玫璐
教育家 2021年3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院校服务

孙玫璐

职业院校依托自身教学、科研、设施和人才等资源,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间接服务于社会之外,还担负着通過社会培训、应用研发、技术咨询等工作,直接为国家、社会和地区的建设发展提供服务的重要职能。社会服务职能沟通了职业院校与社会大系统的联系,在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影响力,获取社会支持和资源,从而促进自身的不断调整与完善,实现职业院校与所在地区、社会的共同发展、共生繁荣。当前,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虽有很大进展,但总体来看仍处于被动性、随机性和碎片化的初级阶段,各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职业院校的直接参与贡献率很低,与上述理想状态相距尚远。

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问题表征

意识薄弱。在办学思想上,停留在较为传统陈旧的意识层次,满足于完成一般教育教学工作,与社会的关联仅限于培养输送技能型人才,未将直接的社会服务作为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并举的职能看待。近年来,职业院校为行业企业服务的意识有所提升,但为社区服务的意识仍然极为淡薄。作为社会服务承担主体的师资队伍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对于社会服务工作也缺乏认识和主动性,在观念上认为教师就是上课的,社会服务与教师无关等。

导向偏差。在价值导向上,存在一定的学术导向和简单功利导向。学术导向主要体现在重研不重用,重论文重评奖不重市场等。在教师职务晋升、绩效考评中对社会服务成效的激励不足,降低了教师参与工作的热情。简单功利导向主要表现在社会培训工作上,不少职业院校仅仅将其定位为创收增收渠道,利益优先,规模优先,偏向于“成本低、产出快、成果多”的项目,而忽视质量提升和特色打造,缺乏长期和系统性的质量提升思考与行动。

能力不足。在服务能力上,职业院校人力资源能力水平起点相对较低,基础较为薄弱,发展数量规模虽然占据教育体系“半壁江山”,但大而不强,质量不高的历史问题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直接造成在社会服务工作上的有心无力。目前职业院校教师来源仍然比较单一,“双师型”教师培育和引进不够理想,教师知识储备大多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年龄结构也不大合理,造成既年富力强又富有技能实践经验的社会服务型人才尤为紧缺。

特色未明。职业和技能特色尚未充分凸显,服务质量和效益社会认可度较低,特色不明意味着核心竞争力差,不具有不可替代性,在行业内没有或很少有话语权,不能有效输出高质量的社会服务产品,例如培训模式和内容、技术咨询方案、行业标准等。

机制欠缺。社会服务涉及多方利益,为求共赢共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协调、监督和激励机制,才能够实现可持续运行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被动随机的局面。当前职业院校普遍没有设立专门规划和管理社会服务的机构,工作无章可循、不成体系,社会服务成效没有在考评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目前的政策保障比较笼统不够深入,也存在暂时应激性和难以操作等突出问题。

系统变革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解决职业院校社会服务不容乐观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从以下方面着手:

注重顶层设计,压实服务责任。在国家层面上,应更加关注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将社会服务作为职业院校发展壮大、加快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长远战略,作为产教融合深度发展不可或缺的途径与中介。加大对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考评力度,将社会服务能力、质量和效益充分体现在中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验收指标中,用社会服务能力来检验院校的教学与研发水平,引导院校明确服务责任,落实社会服务在院校发展规划中的定位。研发能力的提升是高质量社会服务的基础和前提。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过程中,在科研方面着重鼓励和保障职业院校应用研发能力的提升,包括平台建设、项目经费、人才培育等方面。

推进开门办学,更新服务理念。职业院校应进一步更新把服务社会仅限于培养输送技能型人才的观念,改变服务模式单一、较少直接参与社会服务的局面,变被动适应为主动融入,全面、精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将自身置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大系统中,自觉嵌入本地经济和产业结构之中,以技能应用性特色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面向市场把握发展趋势,推进开门办学,引入更多的行业企业,深化校企合作,主动承担市场导向下技术积累和技术研发的任务。

对接社会需求,拓展服务方式。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是广阔的。职业院校应面向社会大市场,拓展服务领域、对象和方式。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职业院校要对接产业发展、岗位变化和人才成长需要,拓宽学习渠道,遵循全产业链的思想创新培训培养模式,有效结合各类线上线下、长短期培训、理实一体化培训方式、积极搭建各类衔接服务立交桥,为人才的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提供支撑。在技术应用上,利用自身的人才、研发和信息优势,开展行业新标准开发、企业发展规划、新工艺升级、新产品方案论证等服务,为地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赋能。在资源开放上,以共享理念开放更多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平台、中心以及图书馆、体育馆等文化设施给社会。技术应用推广上,依托专业群建设的技术应用研发中心、工作室等,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开发专项职业能力职业标准、评价题库、教材等。社区教育服务和重点人群服务上,主动呼应乡村振兴、“东西协作”等重大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搭建对口帮扶服务平台,开展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等的职业技能基本教育培训;第六,文化建设上,主动承担更新和丰富职业文化内涵的社会责任,深度彰显劳动文化、工业文化、农业文化、技能文化,成为传播“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守正创新”工匠精神的辐射基地与中心,塑造高品质职业教育文化魅力。

聚焦应用特色,打造服务品牌。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院校相比普通院校,承载着更多打造技能社会的使命。在科研、设备、人才方面的优势和特色主要在于其应用性,在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整体人力资本积累层次较低、科学研究相比普通学校来说处于比较劣势的情况下,“应用性”特色是实现逆势突围的最佳路径。充分聚焦应用特色,寻找自身技能资源与社会需求的“耦合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借助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通过错位和差异化发展,积累和丰富特色性的技术技能服务产品,打造服务品牌,形成相对优势,证明自身价值。有条件的院校还应将创新引领作为社会服务目标,提升社会知名度,为职业教育增强吸引力提供坚实支撑。坚持市场导向和服务导向,在社会服务中放大特长。

改革评价体系,加速服务增能。职业院校应以社会服务为同等重要的价值导向来改革评价体系,在职称评定、课题申报、干部任免、绩效分配、奖励荣誉等方面适当加重社会服务贡献度的权重。培养一支专业型、技术型社会服务人才,鼓励教师在企业挂职、出任技术顾问,直接参与企业生产,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

完善治理机制,保障服务权益。以发展共同体的理念建立治理程序,完善治理机制,打造院校内部各部门和教职员工、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其他教育科研机构团体、社区居民等广泛参与和沟通的渠道和平台,在组织、制度上保障职业院校在空间、资源上的分享,建立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转移与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各方权益。职业院校内部,在教学制度安排、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出台相应政策,保障教职员工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鼓励成果转化。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院校服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