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的消解与提升

2021-09-26 15:18赵小青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7期
关键词:话语权思政教育高校

摘  要:话语作为高校师生开展信息交流与沟通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教育意义,针对思政教育领域而言,教师自身所拥有的话语权将会直接影响其教育的成果与效率。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活动的实施者,需要拥有良好的话语能力。近年来,党和国家也极为关注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以期能够提升教师话语权,但是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话语权仍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基于此,本研究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展开研究,重点探讨话语权消解的表现形式,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教师;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8-0029-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的重要阵地,应当与时俱进,积极寻求创新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话语作为开展教育教学信息交流与沟通的重要载体,将会对教学成效产生直接影响[1]。新形势下,信息内容呈现多元化,主体谈论存在匿名性,思政教师的话语权决定了多元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2016年,党中央对利用好课堂教学渠道,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与创新作出了明确指示,要求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亲和力。之后,教育部又将2017年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并重点围绕教材、教学、教师三要素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2]。据此,深入研究高校思政教师话语权,提升话语意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话语范式,对创新改革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增强教师话语能力,增进教学实效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消解的表现形式

(一)理论话语权的消解

信息化时代,话语内容的多元化、话语环境的复杂化导致了高校思政教师话语权逐渐减弱,由传统的话语霸权状态向话语权消解状态演变[3]。具体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以国家意识形态维护者的形象立于课堂,并将相应内容灌输给学生,教师拥有课堂教学的垄断主体地位。此种模式下,教师向学生传授的主流意识形态较为单一、教学环境也相对简单。新形势下,随着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平台快速发展,信息交流的方式已经逐渐向智能化終端设备转变,人人都可以在平台上发表更具开放性、便捷性的话语内容,由此产生的话语主体内容泛化,将会造成学生在思政教育内容接受层面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一方面,话语主体结构的失衡将会导致意识形态、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消解,逐渐弱化传统模式下“垄断式”的教育格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思政教育存在失灵的现象,面临现代化教育模式的冲击与挑战,传统依靠师威、制度体系约束的教师理论话语主导权模式将会在新形势下逐渐消解。

(二)教学话语权的消解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其通常是以单一化的模式开展知识理论教育,其教学的内容均有明确、规范化特征[4]。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海量信息爆发式增长,对思政教育资源产生冲击,使得资源结构重新分配。根据话语的来源及内容划分,话语体系主要有四种类型:大众型、学术型、政治型、网络型,这四种话语体系相互融入组成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复杂话语环境。不同类型的话语体系间并非完全衔接,而是处于分散分割、较为单一的状态,因此,如何整合四种话语体系,创新高校思政教育话语范式,共享思政教育话语平台,将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虽经多次修订编写,但教学的话语转移极大程度地依赖于教师的话语能力与水平,因此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仍将会出现课堂教学话语权的消解,难以有效应对新形势下话语内容的多样化。现阶段,思政教学中话语权领域突出的问题是教师话语与教材话语两者间的失衡,教师话语对于教学内容的解释、转译能力参差不齐,对于教材的解读与剖析也有着一定差异。以供需理论为视角,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通常会以理论阐述的方式将教材话语转译为教学话语,所表达的内容较为抽象,也并未重视学生自身现实生活维度的实际需求,即便部分教师有意识地在改善这一问题,但是整体上仍存在话语多元性缺失的问题,难以与学生产生有效同频共振,降低了思政课教育的成效。

(三)个体话语权的消解

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处理好教材内容的价值性、科学性同时,还需建立具备个体特色的话语体系与教学风格[5]。但需强调的是,个体话语本身即具备定位优势,但在强大的社会外力作用下其也会被消解。高校思政教育是在特定的话语情境下、以特定的话语内容、采取特定的话语方式学习思想政治知识,此种模式下,即便教师拥有一定的话语自由权,但也已被限制在明确的范围内。同时外部专家、学者、学校、社会等也会对教师在教学中产生话语约束,导致其仅成为思政知识的“传送器”“存储器”,失去了教师个体应当拥有的自由话语权力。

通过对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材改革分析发现,无论是参与编写还是信息反馈层面,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所反馈的声音时常被掩埋在专家、学者的权威解读中,产生的直接后果是课程教学仅从理论出发解释现实的生活,而并未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倒推理论,因而难以有效走进学生的生活,更不利于教师树立特色教学风格与教学魅力。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提升路径探究

(一)创新话语模式,夯实主流话语权

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提升需要创新话语模式,夯实主流话语权。其一,加大高校思政学科的建设力度,通过提升学科设置的规范化程度,完善与之匹配的教育体制与培养机制。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整合,应协调大众媒体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促进思政教育话语、社会生活话语、网络话语三种的有机结合。其二,加强现代化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不断提升高校思政教师专业化素养,打造高效能、高素质的马克思理论专业师资队伍。其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可树立“客户思维”,在教育活动中以“平等协商”“开放对话”的方式构建新时期主体间的话语权,适时摒弃传统“独白式”“灌输式”“说教式”的话语权模式,实现学生学习由被动向主动的转移,推进“话语客体主体化”演变;思政教师还应根据个体化需求设置话语互动环节,以演讲、辩论、情景化等方式构筑学生思政教育话语生态体系,丰富话语表达形式。

(二)优化教学话语权,强化教育培养

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提升需要优化教学话语权,回归社会现实,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实现对教学话语的有效解释与转译。高校教师应当将教材文本话语范式与现代化话语体系相结合,促使学生高效吸收。同时,教师还应做好思政教材知识的转译工作,善于从学生生活中挖掘其熟知的话语范式,进而在尊重学生个体生命体验的基础上,对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与知识进行价值构建,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与实际成长需要的语言。但需强调的是,其一,倡导回归生活的本质并非简单理解马克思主义或将其简约化,而是以科学、合理的模式理解马克思主义,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科学地认知世界。其二,高校思政课教学课堂并非教学的唯一渠道,教师应调整自身教学观念,拓展并创新教学空间与渠道,积极借助现代化自媒体平台开展新型思政课教育,实现多元化教学模式,并创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社会特点话题,激发学生讨论热情,深刻体会时代内涵;联合社会各个行业、高校中的相关部门、学生家庭等,发掘思政课程教学资源,打造统一的课程资源供给平台,实现社会、高校、家庭协同合作,构筑互通共享的大思政教育格局体系。

(三)提升个体话语权,增强教学质量

对于个人话语权的提升,本质上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的改善,更是展示思政课教学魅力与价值的重要着力点。其一,思政教师应归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主动走进学生生活,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的反省与学生的学习反馈,积极创新、改革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成效。其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拥有独立的人格操守,坚定的政治立场。高校思政教学需要遵守思政课理论要求,并依据教学规律与特点丰富个人话语内容,与此同时,还应倾听来自实践环节的生活话语,将理论与實践相结合,实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一体化,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开展。其三,教师需提升自身专业化能力素养,及时更新知识体系结构,发扬持续学习的意识与动力,加强个人话语权素养与能力水平,保持思政课教学高质量的话语权,推动话语语境的转型。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的消解进行探究,重点识别教师话语权消解的表现形式。针对各项消解表现,提出了优化教学、提升话语权的具体路径,即创新话语模式,夯实主流话语权;优化教学话语权,强化教育培养;提升个体话语权,增强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东红,魏宗媛. 建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演变及经验启示[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9(03):1-8.

[2] 鲁晶. 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党建工作“五位一体”模式的探索[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01):122-126.

[3] 韦建林.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话语权提升路径[J]. 西部学刊,2020(11):70-72.

[4] 姜延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实践路径[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35(01):156-162.

[5] 张军. 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困境及提升[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21(05):12-15.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思想政治工作项目”立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8SJSZ392);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项目编号:HYJY/2019B03)。

作者简介: 赵小青(1982—),女,硕士,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共党史。

猜你喜欢
话语权思政教育高校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